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劉悠揚
以《斷背山》和《船訊》為國內讀者所知的美國作家安妮·普魯,在80歲高齡時出版了一本長達700頁的長篇《樹民》,距她上一次出版作品已有14年之久。最近,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樹民》的中文版。
▲出生於1935年的作家安妮·普魯(Annie Proulx)
《樹民》的故事始於17世紀末。兩個未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在大變革時代中離開法國,來到加拿大原始森林中,希冀由此改變命運,開拓未來。他們遷徙、逃亡,徵服遮天蔽日的古老森林,也被森林所徵服。在其後300年的歷史長河中,他們的子孫後代在這片大陸上歷盡悲歡,譜寫了一曲與命運搏鬥的傳奇之歌。
▲《樹民》【美】安妮·普魯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7月安妮·普魯以擅寫西部故事聞名,而《樹民》這部耗時14年寫作的小說背景愈加宏大,大半情節發生在浩瀚無邊的北美原始森林中。在狂暴的自然力量下,人類個體就如無際海洋中的一葉扁舟,令人想起電影《荒野獵人》中,小李子擠在馬腹中躲過的那一場冰風暴。也正因此,《紐約時報》書評將《樹民》描繪為「就像是鮑勃·迪倫給《荒野獵人》做註解」。
安妮·普魯是一位大器晚成的作家。她出生於1935年,但直到1988年53歲時才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集《心靈之歌》。她的文字精煉、犀利,氣質與短篇小說十分契合。最知名的「懷俄明故事集」系列即為三個短篇小說集:《近距離》《惡土》《隨遇而安》,它們均以懷俄明州為背景,講述了在蠻荒嚴酷、狂暴無常的自然環境中,牧場人生活的艱辛、兇險、孤寂與奮爭。被李安導演搬上大銀幕的《斷背山》就選自《近距離》,早在改編電影之前,它就受到文學評論界的肯定,發表次年即獲歐·亨利短篇小說獎和全美雜誌獎。
普魯的首部長篇小說《明信片》獲得了筆會福克納文學獎,使她成為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作家。另一部長篇小說《船訊》講述了失意的中年男人、紐約三流記者奎爾回到祖居的加拿大紐芬蘭島,在內心同樣傷痕累累的當地眾多小人物的幫助下重獲新生的故事。《船訊》獲得了普利茲文學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其中文版由知名譯者馬愛農翻譯,是國內很多讀者和青年作家認識並愛上安妮·普魯的契機。
《樹民》是安妮·普魯一次雄心勃勃的嘗試,也是她寫作生涯的集大成者。《出版人周刊》這樣評價它:「《樹民》的非比尋常不僅在於它的超長篇幅,更在於它的跨度和野心。這是一部裡程碑式的巨作,很可能會被後人認定為安妮·普魯最好的作品。」《舊金山紀事報》則稱《樹民》「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環境小說」。
用大量精彩的句子對森林進行描寫,是《樹民》的鮮明特徵。北美森林的初次登場不僅讓兩位從歐洲大陸來的小夥子目瞪口呆,也定會讓讀者印象深刻:「這裡生長著參天大樹,在原來的國家數百年間都未曾出現如此巨大的樹,常青樹比教堂還要高,雲杉和鐵杉聳入雲天。巨大的落葉喬木雖然間距較遠,但繁茂的枝葉在頭頂上空交嵌融合,形成了一片虛假的天空,陰暗而原始。」
故事的另一片舞臺位於紐西蘭的原始森林,那裡是另一番令人心醉神迷的景象:「這是一個跳動著生命力與色彩的新鮮世界,樹上滿是藤蔓、附生植物、緋紅的花朵,以及從一簇簇微小蘭花噴湧出的令人暈眩的芳香……鳥兒如果實般擠在樹枝之間,樹頂因它們的活動而顫抖著。」與這些森林密不可分的人們的生活,必定與困於鋼筋水泥和手機信號的我們大不相同。這種異域體驗正是《樹民》的獨特魅力所在。在閱讀時我們不禁會反思,在去自然化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