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國際銅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子公司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交易,根據交易中心的規定,當天推出3月-11月六個合約,掛牌基準價為47680元/噸。從當天交易的情況來看,成交量為8344手,持倉量為2096手,交易主要集中在3月合約。
一、 國際銅與滬銅價格的理論關係和實踐
國際銅期貨是國內首個以「雙合約」模式運行的國際化期貨合約,採用「國際平臺、淨價交易、保稅交割、人民幣計價」的模式,因此國際銅和滬銅的差別主要就是稅率上,因為銅的進口關稅實際執行稅率為0,增值稅為13%,理論上講,二者的差別應該只是增值稅,即13%。針對有交易的3-6月合約,我們在上午和下午分別進行了3個時點的採樣,滬銅和國際銅進行比較後二者的比值在11.8-12.3之間,而且近月合約比值要高於遠月合約,穩定性也更好。
二、 國際銅與滬銅價格關係分析
目前國際銅和滬銅價格關係主要還是圍繞在13%,按照正向物流關係,只有出現套利空間,國內企業才會擺脫對滬銅的粘性使用國際銅,對於投資者而言,只有出現套利空間,才會在國際和滬銅之間逐利。
按照正向物流關係,我們計算套利的成本。從進口成本上看,業內人士表示進口成本在120-150元之間,特殊的情況下可能在100元。從交易成本來看,包括保證金和手續費的成本,與合約時間有關,以保證金30%,價格50000元計算,每個月成本為60元(年息4.75%)交割成本較低,在20元左右。由此可見,一個月套利成本在200-230元。增加一個月增加60月。
目前3月合約到期時間是4個月,套利成本就要在380-410元,即銅價的0.7%左右,可見當天滬銅和國際銅比值基本就在套利成本線附近。
考慮到要保有最低利潤,1%是在合理範圍,這可以成為參與國際銅和滬銅跨市套利的參考標準。
三、國際銅未來的暢想
在進口貿易中,企業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是大多時候進口是虧損的,在缺少在LME進行保值或者反套的工具下,如果用國際銅可以代替,不僅可以解決價格的問題,還可以解決匯率的問題,那就太理想了。想想讓老外天天為匯率傷腦筋,需要對美元進行保值的樣子,估計睡覺都會笑醒。
但現實是國際銅還只是滬銅的影子,只有交易量上來才能被行業認可,這是與中國的實力共成長的。未來隨著中國銅消費和生產對國際銅價影響力的繼續加強,中國市場和人民幣對國際投資者吸引力越來越大,通過國際投資者進入國標銅交易,國際貿易商利用國際銅定價,這一切都有可能。
(文章來源:國投安信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