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訪網
提到第三方支付,相信絕大多數人想到的便是支付寶和財付通。殊不知在這兩位巨頭的光環下,國內還存在眾多第三方支付公司,匯付天下便是其一。
雖然名號不被人熟知,但實際上匯付天下已是國內一家老牌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從2006年至今,這家公司已成立12年之久。並且匯付天下還是首批獲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的27家支付公司之一,也就是說,公司擁有目前市場上極其「稀有」的支付牌照。
不過作為支付寶和財付通的「同行」,匯付天下在資本市場卻受到了投資者「冷遇」。
據了解,匯付天下在今年3月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並於6月15日正式登陸香港市場。只是在公司上市首日,一開盤,匯付天下便出現破發,並且最終報收6.620港元,上市首日跌幅達-11.73%。
如果說,首日破發只是投資者對這家支付公司「不熟悉」,那接下來的下跌就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上市至今,匯付天下的股價不是在下跌便是在下跌的邊緣掙扎。其中7月11日和8月7日更是分別以暴跌25.08%和13.79%的結局尷尬收場。
(匯付天下股價走勢)
俗話說:「事出反常必有因」。能讓「港股老炮們」倉皇而逃的匯付天下或許真的有「雷區」。
我們先從公司的主營業務來看。從此前公司披露的招股書可以看到,公司目前主要有兩大業務——支付服務業務和金融科技服務業務。
從主營業務收入佔比來看,支付服務業務為公司目前最核心的業務,其中下分4大業務:移動POS服務、網際網路支付服務、行動支付服務及POS服務業務。
而這4大業務也就是金融圈子裡常說的「收單業務」。其本質是商戶與客戶支付處理及結算的中介服務。由於該業務範圍較大、分散且單筆金額較小,所以常年不受主流銀行業重視。於是這便成為了目前國內眾多第三方支付機構「撿漏」的主要項目。
從匯付天下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公司支付服務業務的主要盈利模式便是依據交易量的比例向客戶收取服務費。
靠著收單業務,公司的利潤相當可觀。招股書顯示,2016年與2017年公司分別實現淨利潤達1.18億元和1.33億元,並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移動POS業務提供。
所謂「移動POS業務」,其盈利方式實際上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向個人或者商戶發放POS機,在此POS機上每產生一筆交易,就由發卡行和收單機構各按一定標準收取手續費。
所以按照這一商業邏輯,只要在POS機上產生的交易越多,第三方支付機構就賺得越多。所以要使得公司利潤最大化,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足夠多的POS機和足夠大的交易量。
據業內人士透露,「有支付牌照的企業就能發POS機」,這說明在POS機數量上,有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並不用擔心。至於交易量最大化,這裡存在一個「灰色地帶」,就是「信用卡套現」。
不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只是信用卡套現的「間接受益者」。因為POS機套現的主體是持卡者個人。
實際上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持卡人「套現」是使得收益最大化的行為,只是這是一個「違法行為」。
根據《關於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情節嚴重的,應當依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並且據了解,機構若對POS機申請人資質審核不嚴將造成違規,最終將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情節嚴重的還將會被吊銷支付牌照。
說到這,似乎不禁要為匯付天下捏一把汗了。因為風控問題似乎是這家公司的一塊「心病」。
就拿招股書來說,僅「風險因素」一項便多達32頁,其中便提到關於欺詐和虛假交易給公司帶來的「嚴峻挑戰」。
據招股書透露,央行於2014年因欺詐和虛假交易等風險因素,責令匯付天下暫停在全國15個省級地區暫停POS服務。雖然公司在2015年12月得以重新允許在16個省級地區開展POS業務,但公司風險似乎依然存在。
在2014年收到央行處罰後,匯付天下依然在2015年4月因違反銀行卡收單業務相關規定,被央行上海分行罰款6萬元;在2016年5月因部分業務違反反洗錢相關規定,被罰款35萬元。
也就是說,與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類似,匯付天下同樣難以避免「虛假交易」帶來的風險。只是目前國內支付領域「牌照就是命根」的大背景下,若公司依然存在吊銷牌照的風險,如何讓投資者放得下心?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綜合 責任編輯: 楊倩_NF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