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馬伯庸的文字是三年前的《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那時他已出名,此後又讀了《三國機密》、《古董局中局》覺得他出名還是有道理的。他在我印象裡的標籤是三個:歷史、奇幻、武俠。而他的《長安十二時辰》便可將這三個標籤全部貼上,儘管營造的畫面有偏向於中式好萊塢,後期的劇情也手剎明顯,但瑕不掩瑜,這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歷史演義,地表只服馬親王。
《刺客信條》是由育碧蒙特婁工作室研發的一款遊戲,而這個遊戲正是《長安十二時辰》靈感的始發地。當時馬伯庸針對知乎「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裡?」的提問給出了【唐朝長安】這個答案,並開了一個不小的腦洞,後來他的腦洞越開越大就成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
如果育碧公司感興趣,《長安十二時辰》完全可以把它作為下一個《刺客信條》的遊戲背景,畢竟這個系列也正好缺一個中國背景的完整作品。《刺客信條》裡最重要的兩點正如其名:刺客和信條。
《長安十二時辰》亦可通過刺客和信條這兩點來詮釋,下面我要講的是第一點:刺客。這裡可能會有些劇透,但是不要緊,因為這本書你看著像一本懸疑推理,但和東野圭吾的那種完全不一樣。它其實真的更像是一個遊戲體驗,你在開頭就已經知道了我的任務目標,好玩的是你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整個劇情時間線只有一天,所以你經常會有那種「居然還能寫下去」的感嘆。
好了,言歸正傳,來說一說刺客。
什麼是刺客?刺客他是一種十分特殊的職業,而且往往和政治聯繫在一起。我們在古裝劇裡看到的刺客大多身手不凡且善於孤軍深入,去執行暗殺或破壞的任務,還有一種刺客卻是專門刺殺刺客的,書裡的主人公張小敬便是這一種。
《長安十二時辰》其實就是刺客的故事,來自突厥、來自邊城的刺客闖入了長安,他們在長安搞了一個闕勒霍多的大陰謀,為的是將這個世界第一大都市摧毀掉。主人公張小敬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刺客消滅掉,保護整個長安百姓的平安。
這本書最大的震撼點其實一開篇就能感受到: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貨食物價,作者都在竭力地還原盛世長安的景象,但裡面的每一個角色卻有著現代人的認知,這就給人一種時空的錯亂感,就好像張小敬、曹破延、蕭規……這些個刺客通過Animus從現代穿越到了唐朝。比如裡面飛簷走壁描述為「跑窟」,這一定是玩慣了《刺客信條》的大腦突然穿越到了唐朝的印記。
除了時空錯亂,還有歷史的錯亂感。賀知章、李泌、楊玉環、安祿山……書中的人物耳熟能詳,甚至小到一個僧侶都能找到出處。但他們絕不是你印象中的那樣,不再是詩人、宰相、貴妃……而是化身為了刺客,有的化身為了謀士,有的甚至就是幕後的主使。
說完了刺客說信條。
上面我說張小敬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刺客消滅掉,保護整個長安百姓的平安。為什麼說是保護長安百姓而不是保長安?這就要說第二點:信條。
刺客信條?那麼刺客的信條究竟是什麼?
對於張小敬這個角色其實我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原是長安戍邊的將士,死守突厥有功回長安做了九年的不良帥,但因為看不慣權貴欺負自己戰友的家人而出手殺了縣尉,於是被打入死牢。
曹破延的信條是可汗,元載的信條是利益,張小敬作為一個與惡勢力對抗的角色他的信條應該是朝廷,但偏偏這個朝廷待他不公,他便不能將自己的信條歸於朝廷。書裡說張小敬救長安是為了百姓,其實我覺得這是角色擁有現代認知的一種體現。這有兩個好處:一個是劇情的邏輯能夠說得通,第二個是顯得正派的人物品格的高尚。
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要算荊軻了。荊軻刺秦王是為了什麼?或者說荊軻的信條是什麼?為了燕國百姓?不是!是為了燕國的統治階級,在封建社會刺客的信條要麼是革命派要麼是保守派,再怎麼也不會到人權身上。至於百姓,那不過是統治階級或者說保守派的工具而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不覺得還是為了保政權嗎?
不過有一點我覺得非常好,那就是書裡人物的信條就算是現代認知他也是不輕易更換的,不像其他的小說兩句話就扭轉了性格。雖然張小敬在對手看來「慫」了,他在為朝廷辦事了,但他的信條從頭到尾就是沒有變,就算「慫」也是一慫到底。其他的人物亦是如此,所以整部小說的人物性格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於是乎,這一個個擁有現代認知的刺客通過Animus穿越到唐朝,而他們的周遭卻是真實的長安,那樣的時空錯亂,那樣的歷史錯亂,交織而成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最後我想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至於結尾倉促,我想應該是這七十萬字填不滿他的腦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