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隨著最後四名治癒患者出院,這所臨時改建的「生命方舟」正式清艙。難掩激動的醫護人員在醫院門口合影留念。不遠處,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任校長、我國衛生防疫事業奠基人伍連德的銅像高高矗立,仿佛見證著這一切。
時空流轉,精神永恆。
110年前,東北鼠疫肆虐,年僅31歲的醫學博士伍連德臨危受命,趕赴哈爾濱,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首例屍體解剖,通過建立防疫隊伍、製作並分發「伍氏口罩」、實施病患隔離等措施,短短三個月內全面控制了疫情,並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
110年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危機關頭,伍連德當年創辦的這所學校及其附屬醫院的教職員工再一次衝鋒在前,他們用行動傳承伍連德精神,展現了醫者之風。「我們在本省開展重症救治的同時,調集精銳醫療團隊奔赴湖北支援,組織專家團隊進行心理危機幹預,參與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介紹說,「用伍連德精神培養出來的哈醫大人決不『掉鏈子』!」
一線救治苦戰40天重症患者清零
時間的指針回撥到2月10日,黑龍江省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60例,死亡8例,病亡率達到2%。形勢嚴峻,刻不容緩。
為摸清情況,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於凱江帶領專家組晝夜兼程,用72個小時跑遍了省內8個出現重症患者的市地。「一些地市的醫務人員都非常努力,但受資源、條件所限,救治重症病人存在很大困難。」於凱江建議,「應儘早地建立一個重症救治中心,集中優勢醫療資源,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黑龍江省委、省政府採納建議、迅速決策,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群力院區改建,並調集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三院、四院和各地市的精良醫療團隊,組建黑龍江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
2月12日晚11點,醫院改建的最後一枚螺絲剛擰緊,院外第一輛拉載危重症患者的救護車已停到了門口,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生命搶奪戰開始了。
2月16日,剛剛轉來的一名危重患者,突發大面積腦梗死,命懸一線。於凱江帶領治療團隊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神經外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感控專家進行多學科會診。
半小時內,手術啟動。手術室內,三級嚴密防護下的醫生、護士、麻醉師大汗淋漓、呼吸急促。他們屏氣凝神,有條不紊地實施切開、止血、縫合……90分鐘後,患者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重症病房內,家人無法探視,患者心理壓力大,哈醫大一院醫生楊威經常握握他們的手、拍拍肩,微笑著說一句「別擔心,有我們在」、「您一定能好起來」。「重症救治中心是最危險的地方,也曾害怕,但從未退縮。」楊威說。
81歲重症患者治癒出院,護士問「回家後想幹什麼?」「就想給老伴做頓飯!」老人樸實地回答,逗樂了在場的醫護人員,也感染和激勵大家:「竭盡全力救治每一名患者」。
43天的日夜奮戰,醫護人員歷經數次生死時速的緊急營救,先後治癒61名重症患者,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
「回家嘍」3月26日,最後一批患者走出醫院大門,看到外面的冰雪已經消融,他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千裡馳援456名勇士出徵武漢
3月18日晚,在武漢市第一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第二批支援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的兩個重症病區全部清零。駐地休整時,隊員們再次寫下請戰書:「疫情不退,不獲全勝,絕不收兵!」。一如他們剛來時的堅決。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得知省裡要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消息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醫護人員紛紛請戰,護士長們的電話變成了「報名熱線」。「天職所在,我們不上陣誰上陣」「給我一次機會,我申請到一線去」……一張張按滿手印的「請戰書」,一句句「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誓言擲地有聲。
據統計,哈爾濱醫科大學先後派出兩批援鄂抗疫醫療隊共計456人奔赴武漢馳援。
讓哈醫大四院醫生宋波至今難忘的是他在武漢協和醫院,為新冠肺炎患者順利接產一名健康的男嬰。他給孩子起名:小北龍,「這是湖北和黑龍江兩地醫生並肩作戰、共同努力的見證。」「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雖然我看不清你們的樣貌,但是我記住了你們的眼睛。」孩子媽媽說。
「當我情緒低落時,王大夫耐心安慰我,醫生們的妙手仁心使我儘快轉危為安,願你們好人一生平安…」3月8日,哈醫大二院支援武漢醫療隊第三醫療組組長王懷泉收到一名出院患者的視頻祝福。製作視頻的大媽並不能熟練使用手機軟體,略顯「笨拙」的超大字號文字填充屏幕,當看到一張張治療過程的圖片隨著音樂緩緩彈出的時候,王懷泉眼角溼潤了。
3月23日,在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第二醫院的援鄂醫療隊與其他省份醫療隊匯聚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對武漢剩餘的危重症患者進行救治,向疫情防控阻擊戰發起最後的總攻。
「此前,我們在武漢市第一醫院成功救治84名重症患者,取得了新冠患者『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戰績,醫療隊會繼續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黑龍江省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領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趙長久說,「龍江雪融,武櫻盛開,讓我們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心理援助給心靈帶上防護「口罩」
為各類群體做心理救治、疏導與培訓,錄製疫情心理防控科普節目,給學生上網課……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楊豔傑教授的日程表上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在與病毒的較量中,不僅我們的身體需要防控、救治,心理的防護和治療,同樣不可忽視。」楊豔傑說,「疫情前期我們做了黑龍江省重點人群的心理危機幹預方案,現在正在起草疫情後公眾心理重建指導方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後,哈爾濱醫科大學發揮學科優勢,擔起全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的重任。楊豔傑任黑龍江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省高校緊急心理危機幹預專家組組長和省委省政府應對肺炎疫情公眾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專家督導組組長等職務。對於她而言,每一個頭銜背後,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無數需要做好的工作。
「我一天量12次體溫,好像發燒了」「救治的病人病逝後,我感覺很失敗,不想與別人交流」「最近一直失眠」……面對來自不同層面人員的心理求援,楊豔傑帶領哈醫大心理專家團隊與全省100多名精神心理學專家和25萬心理學志願工作者奮戰在另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給人們的心靈帶上防護「口罩」。
不僅服務本省,楊豔傑教授還組織全省十三地市的專家團隊170人加入「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團隊成員、哈醫大四院精神心理科醫生張磊晶每周三晚上17點到20點都會準時守候在電腦前面,為全國,特別是湖北省及武漢市的確診患者和戰役一線的工作人員提供精準心理援助。「每個求救電話背後都有一個需要關愛的心靈。」張磊晶說。
為了給居家隔離的學生提供危機幹預與救助、心理支持與情緒疏導,1月30日以來,哈爾濱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通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截至3月17日,共接到熱線電話200餘個,對12人成功進行危機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