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胡潤發布了《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報告》,其中提到了財務自由的門檻——一線城市的高淨值人群認為1.3億可以達到財富自由,二線城市是8000萬,三線城市認為6000萬可以達到財務自由。
財務自由對於普通人來說實在有些遙遠,然而實現財務自由的意義是什麼。報告還顯示,42%的受訪者表示財富自由後想環遊世界,另外,選擇購置房產、劃分給家人、慈善捐款排在其後。
財務自由是指人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至少要等於或超過他的日常開支,如果進入這種狀態,就可以稱之為財務自由。
我覺得,在北上廣深實現財務自由,實際的門檻並沒有胡潤報告裡提到的那麼高,只要滿足三個條件即可實現財務自由:社保交足30年,擁有一套還款完成的住房加一千萬現金(一半人民幣一半美元,即500萬人民幣和70萬美元),即可在北上廣深實現財務自由。
有社保和住房保證了醫療和居住不會出現大問題。
一千萬現金保證日常生活不會出大問題,分別持有美元和人民幣是為了預防貨幣貶值,主要是預防人民幣貶值,例如國內突然出現大幅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總資產不會大幅貶值。
這一千萬現金裡,人民幣的部分,可以投入穩健類的理財(債券、信託、優質股票或優質基金等),美元部分,可以購買優質美股(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等)或者指數基金(標普500指數基金或納斯達克100指數基金等),假設收益率為7%,通貨膨脹率為2%,每年消費額度控制在50萬元以內,即可一直持續下去。計算公式是:每年消費現金÷(7%-2%)=實現財務自由所需要的最少現金量。
如果一個人每年不用工作,一年消費控制在50萬元以內,這大概就可以算得上進入財務自由的門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