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頌
「忝」這個字很有意思。常常聽到一些人說「忝列其間」、「忝為人師」、「忝居首席」等等。乍一聽,覺得此人挺謙虛、有修養。
實則不然。
「忝」為謙詞,表示自己處於某種地位或職務,因為能力或資歷有限而有愧(忝的上邊是「天」,下邊是「心」的變形)。既是謙詞,就與自己的實際能力或實際想法未必一致。有的人或有的時候,說個「忝」字,可能真的發自內心。一來與其所得所為確實有差距,旁人不服,自己發虛;二來雖然其能力或資歷達到了某個層次和水平,但放眼四周,與自己差不多甚至於超過自己的,也不乏其人。此時「忝」一下,確有幾分真實與真誠。更多的情況,則是把「忝」作為一種客套、一種應付、一種口頭禪,內心裡、私底下,備不住牛氣得很,甚至「非我莫屬」的感覺佔據了大腦皮層也說不定。哪怕入了《世界名人錄》、上了《ⅹⅹ大詞典》,對外宣稱是「忝列」,其實正暗自得意。既然入了、上了,就說明我夠條件了、我達到標準了,嘴上是「忝列其間」,內心是「甜列其間」。
更有甚者,「忝列」有時還能無中生有。日前接到某作家寄來的大作,書封上有作者簡介。此人寫道:「忝列某某大報專欄作家」,這就有點恬不知恥了。他與我都在這家報紙發過幾篇文章,因為副刊都設有專欄,編輯將文章編發到某個專欄裡,此人便自命為「專欄作家」,其實是沒影兒的事。
將「忝列」一詞使用得名符其實、光彩奪目的,是開國大將許光達。1955年,軍隊評銜,時年47歲的許光達被評為大將,在十大大將中最為年輕。然而,許光達在得知自己將「忝列」大將序列後,幾次三番給毛澤東主席等軍委領導寫信,強烈要求降銜。他說:「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餘,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毛澤東對許光達這種主動要求降銜的行為頗為讚賞:「不簡單哪,金錢、地位和榮耀,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然而中央軍委最後仍然授予了許光達大將軍銜。十年之後,解放軍取消軍銜制,同時規定元帥為行政三級,大將行政四級,上將行政五級。許光達再次誠懇地向中央提出,自己為行政五級。就這樣,他成為唯一一個行政五級的大將。
「忝列」,表面看來,只是一種謙虛,實則有硬槓槓,有具體標準。達到條件,「忝列」自然水到渠成;不夠條件,「忝列」就成了勉為其難。
怎樣避免名不符實的「忝列」呢?我出一個主意,就是夜深人靜之時淨手焚香,反躬自省,將所獲得的職位或榮譽,把「忝」換成「我」試試,比如「忝為人師」換成「我為人師」,「忝居首席」換成「我居首席」,「忝為ⅹ長」換成「我為ⅹ長」……如果確實「心安神靜」、不愧不怍,那麼,你就可以釋然且欣然地宣稱「忝列……」了,別人估計不會多說什麼。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
齊魯晚報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