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的一年,不僅時間完成了過渡,連冷空氣也完成了「工作交接」。2020年底的寒潮剛走不久,氣溫還沒回暖,又有新的冷空氣安排上了!
1月7日,北京南郊觀象臺對外表示,氣溫降至-19.5℃,打破1969年2月24日-19.3℃的紀錄,這意味著迎來1966年以來最冷清晨!此外,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北方大部地區最低氣溫不足-10℃,南方各城市氣溫則觸底。引得網友直呼:冷!很冷!非常冷!
1月6日,市民在寒風中包裹得嚴嚴實實。樊甲山攝 千龍網發
北京冷到「潑水成冰」 迎近54年來最冷早晨
1月6日,我國進入此次寒潮過程中的核心降溫時段,一場全國氣溫探底大賽已拉開帷幕。
圖片來源網絡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受寒潮影響,1月6日,內蒙古中東部、華北、黃淮中北部及東北地區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6~8級陣風,局地9~10級;今5時較昨5時,甘肅東南部、陝西北部、山西、內蒙古中東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中西部等地出現6~10℃的降溫,北京東部、河北東部、山東中部等局地降溫12~16℃。今7時,北京-19.1℃,天津-19.2℃,呼和浩特-29.7℃,濟南-18.3℃,石家莊-12.3℃,瀋陽-21.6℃。北京最低氣溫達到-19.6℃,達到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
歷年12月1日-1月6日全國平均氣溫(1961-2020)
其實,在4至5日期間,已經有一股較弱的冷空氣進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江淮等地,氣溫普遍下降了4~6℃。10-12日,也有一股冷空氣補充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下降4~6℃。
不過,正在進行中的這波冷空氣是三股冷空氣中最「兇」的。
「這股冷空氣要尤為注意。」中國天氣網首席分析師胡嘯表示,由於時值二九三九交替時段,基礎氣溫很低,較2020年底那次寒潮體感更冷。在冷空氣接連打壓下,中東部各地氣溫又將再度轉為明顯偏低水平,20個省區市氣溫或刷新今冬新低。
「冷冬」還是「暖冬」?
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來看,整體呈增暖的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但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氣溫都出現了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現象。
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
第一就是北極海冰。
「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他說,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
第二個原因是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有明顯影響。
宋連春說,一般而言,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暖冬概率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
拉尼娜事件會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緯度地區南下,同時,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難以阻擋冷空氣南下。
為何很多人都感覺特別冷?
多地網友感覺「快凍裂」,為什麼會這樣?《科技日報》引述專家解釋稱,這主要拜大風所賜,這種因風所引起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被稱作「風寒效應」,風寒效應讓人感覺更「凍人」。
受寒潮影響,久違多年的窗花悄然出現在居民或店鋪的窗玻璃上。樊甲山攝 千龍網發
人的體溫在多數情況下會高於周圍環境氣溫,在無風或微風情況下,人體周圍的空氣分子交換很弱,這就在人體和大自然空氣之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這個過渡層就在貼近人體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可是,當空氣流動很快的時候,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便不斷地被新來的冷空氣所代替,並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
從大量的科學實驗中,人們找出了風速大小和人體冷暖感覺的關係,並大致計算出這樣的數據:當氣溫在0℃以上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3~5℃;氣溫在0℃以下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6~8℃。
不過,風寒效應只發生在暴露在衣物之外的皮膚上,所以只要挑選合適的衣物,儘量減少裸露在外的皮膚,就能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
北方大部大風降溫,雨雪下不下?
此次寒潮南下過程中,帶來的雨雪天氣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主要是大風降溫,雨雪很少。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表示,近期由於南支槽比較不活躍,沒有明顯的水汽上來,雖然到了降雪的溫度,沒有水汽就沒法出現降雪。所以這次過程,整體上雖然寒冷,但是雨雪的範圍並不是太大。
這個寒潮是今年最冷?
今冬還會有多冷?宋連春表示,目前冬季還未過半,還不能說今年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首先今年冬季持續低溫天氣在歷史上看並非太極端,其次目前冬季還沒有結束。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後期我國還會有冷空氣活動,或達不到過去這幾次全國型寒潮的強度,但冷空氣活動還是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所以目前還不能說這個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來源:央視新聞 北京日報 科技日報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氣網
整合:千龍網
進入新的一年,不僅時間完成了過渡,連冷空氣也完成了「工作交接」。2020年底的寒潮剛走不久,氣溫還沒回暖,又有新的冷空氣安排上了!
1月7日,北京南郊觀象臺對外表示,氣溫降至-19.5℃,打破1969年2月24日-19.3℃的紀錄,這意味著迎來1966年以來最冷清晨!此外,中央氣象臺持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北方大部地區最低氣溫不足-10℃,南方各城市氣溫則觸底。引得網友直呼:冷!很冷!非常冷!
1月6日,市民在寒風中包裹得嚴嚴實實。樊甲山攝 千龍網發
北京冷到「潑水成冰」 迎近54年來最冷早晨
1月6日,我國進入此次寒潮過程中的核心降溫時段,一場全國氣溫探底大賽已拉開帷幕。
圖片來源網絡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受寒潮影響,1月6日,內蒙古中東部、華北、黃淮中北部及東北地區南部等地部分地區出現6~8級陣風,局地9~10級;今5時較昨5時,甘肅東南部、陝西北部、山西、內蒙古中東部、河北、北京、天津、山東中西部等地出現6~10℃的降溫,北京東部、河北東部、山東中部等局地降溫12~16℃。今7時,北京-19.1℃,天津-19.2℃,呼和浩特-29.7℃,濟南-18.3℃,石家莊-12.3℃,瀋陽-21.6℃。北京最低氣溫達到-19.6℃,達到1966年之後的氣溫最低值。
歷年12月1日-1月6日全國平均氣溫(1961-2020)
其實,在4至5日期間,已經有一股較弱的冷空氣進入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江淮等地,氣溫普遍下降了4~6℃。10-12日,也有一股冷空氣補充南下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下降4~6℃。
不過,正在進行中的這波冷空氣是三股冷空氣中最「兇」的。
「這股冷空氣要尤為注意。」中國天氣網首席分析師胡嘯表示,由於時值二九三九交替時段,基礎氣溫很低,較2020年底那次寒潮體感更冷。在冷空氣接連打壓下,中東部各地氣溫又將再度轉為明顯偏低水平,20個省區市氣溫或刷新今冬新低。
「冷冬」還是「暖冬」?
寒潮成為了網友高度關注的話題,不少人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不是常說全球氣候變暖了,為什麼寒潮還這麼兇猛?」對此,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接受採訪時表示,「並不是氣候變暖,就沒有寒潮了。」
從過去幾十年全國冬季平均氣溫來看,整體呈增暖的趨勢,並且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數冬季氣溫都較常年同期偏高。但這兩年我國北方和南方地區氣溫都出現了較常年同期明顯偏低的現象。
宋連春表示,今年冬天比較冷的原因,主要是「一南一北」兩大因素導致的。
第一就是北極海冰。
「去年秋季,北極海冰為歷史上第二少。」他說,海冰少,就意味著北極溫度高。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來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一旦北極溫度升高,海冰減少,極地渦旋就會減弱,冷空氣會隨之南下。
第二個原因是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處於發展盛期的拉尼娜事件,對我國冬季氣候有明顯影響。
宋連春說,一般而言,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全球暖冬概率較高;受拉尼娜事件影響,冬季全球溫度偏低的概率較大。
拉尼娜事件會有利於冷空氣從高緯度地區南下,同時,影響我國的副熱帶高壓位置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難以阻擋冷空氣南下。
為何很多人都感覺特別冷?
多地網友感覺「快凍裂」,為什麼會這樣?《科技日報》引述專家解釋稱,這主要拜大風所賜,這種因風所引起使體感溫度較實際氣溫低的現象,被稱作「風寒效應」,風寒效應讓人感覺更「凍人」。
受寒潮影響,久違多年的窗花悄然出現在居民或店鋪的窗玻璃上。樊甲山攝 千龍網發
人的體溫在多數情況下會高於周圍環境氣溫,在無風或微風情況下,人體周圍的空氣分子交換很弱,這就在人體和大自然空氣之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過渡層。由於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這個過渡層就在貼近人體的表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
可是,當空氣流動很快的時候,人體周圍的空氣保溫層便不斷地被新來的冷空氣所代替,並把熱量帶走。風速越大,人體散失的熱量越快、越多,人也就越來越感到寒冷。
從大量的科學實驗中,人們找出了風速大小和人體冷暖感覺的關係,並大致計算出這樣的數據:當氣溫在0℃以上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3~5℃;氣溫在0℃以下時,風力每增加2級,人的寒冷感覺會下降6~8℃。
不過,風寒效應只發生在暴露在衣物之外的皮膚上,所以只要挑選合適的衣物,儘量減少裸露在外的皮膚,就能將風寒效應降到最低。
北方大部大風降溫,雨雪下不下?
此次寒潮南下過程中,帶來的雨雪天氣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大部分地區,主要是大風降溫,雨雪很少。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表示,近期由於南支槽比較不活躍,沒有明顯的水汽上來,雖然到了降雪的溫度,沒有水汽就沒法出現降雪。所以這次過程,整體上雖然寒冷,但是雨雪的範圍並不是太大。
這個寒潮是今年最冷?
今冬還會有多冷?宋連春表示,目前冬季還未過半,還不能說今年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首先今年冬季持續低溫天氣在歷史上看並非太極端,其次目前冬季還沒有結束。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後期我國還會有冷空氣活動,或達不到過去這幾次全國型寒潮的強度,但冷空氣活動還是會比較頻繁,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會持續偏低,所以目前還不能說這個冬季是近年來最冷的冬季。
來源:央視新聞 北京日報 科技日報 中國新聞網 中國天氣網
整合:千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