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考試:心理學中的12個「核心」

2020-12-14 柳老師送乾貨

心理學中的12個「核心

1. 學習過程是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

2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3.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4. 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5. 道德認識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6.記憶的準確性是記憶品質的核心

7.品德是個性中具有道德評價意義的核心部分

8.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9. 克服困難是意志行動的核心

10.人格調控系統的核心是自我意識

11. 職業倦怠的三個核心成分:耗竭感、去人格化、低個人效能感

12. 情感衰竭是職業倦怠的核心維度

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點整理

人名作品

1、《理想國》:柏拉圖,哲學、思想家

2、《政治學》:亞裡斯多德(古希臘)

3、《雄辯術原理》:昆體良

4、《普通教育學》:赫爾巴特,教育學獨立標誌性著作

5、《大教學論》:誇美紐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專著,教育學學科獨立標誌

6、《教育漫話》:洛克,紳士教育理論體系

7、《愛彌兒》:盧梭,自然教育

8、康德:《康德論教育》,首次在大學講授教育學

9、裴斯泰洛奇:《林哈德與葛篤德》

10、斯賓塞:《教育論》,倡導科學教育

11、凱洛夫:《教育學》

12、馬卡連柯:《教育詩》集體教育原則

13、楊賢江:《新教育大綱》我國第一部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理論學說及觀點

14、生物起源說:(法)利託爾諾、(英)沛西能

15、心理起源說:(美)孟祿

16、「知識就是美德」、「精神助產術」:蘇格拉底

17、培根: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

18、實驗教育學:(德)梅伊曼、拉伊

19、文化教育學:(德)狄爾泰、斯普朗格

20、實用主義教育學:(美)杜威、克伯屈

2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唯一途徑

22、批判教育學:(美)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法)布厄迪爾

23、布魯納-發現學習法,結構主義教育論

24、最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

25、一般發展理論:贊可夫

26、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巴班斯基

27、範例教學理論:瓦根舍因

28、全面發展教育理論:蔡元培

29、生活教育:陶行知

30、人力資本理論:舒爾茨

31、內發論:孟子、柏拉圖、弗洛伊德、盧梭、格賽爾、高爾登、霍爾、董仲舒

32、外鑠論:荀子、洛克、華生

33、二因素論: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

34、社會本位論:柏拉圖、涂爾幹、孔德、凱興斯泰納(最為極端國家主義傾向)、斯賓塞、諾篤爾普

35、個人本位論:盧梭、帕克、愛倫·凱、馬斯洛、羅傑斯、裴斯泰洛奇、康德。

36、內在目的論、教育無目的論:杜威

37、傅勒:教師關注階段論

38、費斯勒:教師生涯循環論

學制

39、單軌制:美國

40、西歐雙軌制:英國、法國、前西德

41、分支型學制:蘇聯型學制

42、壬寅學制: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正式頒布的學制系統並未實行

43、癸卯學制:1904年正式施行

44、壬子癸丑:蔡元培,又稱「壬子學制」

45、壬戌學制:參照美國「六三三學制」

46、馬丁路德:國民教育之父

47、終身教育:保羅·朗格郎(法)

48、馮特:實驗心理學之父、心理學之父

49、廖世承: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50、布魯納:主動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會文化研究

51、皮亞傑:發生認識論、認知建構主義、認知發展理論、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52、維果斯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內化、最近發展區

53、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

54、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理論

55、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吉爾福德

56、經典條件作用論(狗唾液分泌反應實驗)—巴甫洛夫(俄國生理、心理學家)

57、操作條件作用論(白鼠迷箱實驗);程序教學—斯金納(美)

58、掌握學習;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教育目標分類學》—布盧姆

59、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加涅

60、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

61、完形-頓悟說(黑猩猩取香蕉實驗)—苛勒

62、認知-結構(發現)學習論—布魯納

63、奧蘇伯爾:有意義接受學習論、先行組織者、學習成就動機驅力說

64、行為主義教學理論:華生、斯金納、桑代克、巴普洛夫、班杜拉

65、認知主義教學理論:苛勒、託爾曼、布魯納、奧蘇伯爾、加涅

66、人本主義教學理論:馬斯洛、羅傑斯、康布斯

67、自我實現理論;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

68、全人思想:康布斯

69、閉環理論:亞當斯

70、開環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施密特

71、加裡培林:心智技能理論

72、安德森:心智技能三階段理論:認知聯結自動化

73、認知平衡理論:海德

74、認知失調理論:費斯廷格

75、鄧克爾:功能固著

76、桑代克:相同要素說

77、賈德:概括化理論

78、奧蘇泊爾: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79、辛德萊、安德森:產生式遷移理論

8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倒U形關係

81、成就動機:由默裡提出

82、成就動機理論:阿特金森

83、歸因理論:海德

84、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85、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區別:斯滕伯格

86、學科中心課程論:發現式教學模式;布魯納

87、社會中心課程論(改造主義):布拉梅爾德、費萊雷

88、學生中心課程:杜威、羅傑斯

89、目標評價模式:泰勒

90、目的游離評價模式:斯克裡文

91、外觀評價模式:斯塔克

92、設計教學法:克伯屈

93、道爾頓制:柏克赫斯特(美)

94、教學模式:最初由喬伊斯、韋爾提出

95、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

96、「班級」一詞:伊拉斯謨

97、班級授課制最早論述:誇美紐斯

98、導生制:英國,19世紀

99、"平行影響"教育思想:馬卡連柯平行

100、目標管理:德魯克(美國管理學家)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