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兩年增設55家店,這家書店靠什麼紅遍全國和東南亞

2020-12-14 上觀

1932年7月,在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社基礎上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對外稱生活書店。生活書店成立伊始,即以「努力為社會服務,竭誠謀讀者便利」為宗旨,出版發行了大批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書籍,在廣大讀者中產生巨大反響。尤其是,在極其艱苦困難的戰時狀態下,生活書店逆勢而為、快速崛起,成為抗戰文化出版事業的一面旗幟。

「圖書生產能力不減反增」

生活書店成立之初,規模並不大。除上海總店外,僅設漢口、廣州兩個分店以及香港的安生書店。

八一三淞滬會戰後,生活書店總店內遷漢口,武漢淪陷後再遷重慶。在鄒韜奮、徐伯昕的主持下,生活書店及時調整出版方針,竭盡所能為全面抗戰服務。不到兩年時間,便相繼在大後方和東南亞設立55家分店和支店,快速建立起全國性發行網絡,各項業務蒸蒸日上,成為繼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大東書局和開明書局之後的第六大書局。


生活出版合作社組織系統圖

時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對鄒韜奮說「全中國出版家有成績者僅爾我兩家」,並表示「我館裡幹部老了,你店全是青年幹部,真是了不起」。

生活書店的崛起,堪稱抗戰時期的出版奇蹟。它之所以在如此艱困的條件下異軍突起,與總店內遷後仍自覺依託上海強大的印刷出版能力大有關係,也與中國共產黨的暗助和支撐密不可分。

生活書店總店內遷後,上海遂由總店變為分店,僅留王泰雷、黃曉萍等少數幾人堅守「孤島」。內地業務的大幅拓展,意味著對戰時讀物的需求激增,而「內地造貨成本飛速地加重,印刷、紙張等條件愈益困難」,就使得生活書店更加仰賴上海的印刷能力。因此,上海分店的圖書出版能力不減反增。

徐伯昕在1939年8月12日出版的《店務通訊》第60號發文稱:我店在上海的工作,從八一三淞滬會戰後把重心移向內地,但並沒有把這十餘年來建立起的文化根據地輕易放棄,更沒有忘掉歷年來愛護我們事業的留在「孤島」上的許多讀者。同時,我們也估計到我店在敵人的威脅下,免不了要受到日本強盜的殘暴摧毀,所以早就做了有效的準備。但在這整整二周年的抗戰期間,在「孤島」已不知受到了多少次的嚴重壓迫,我們不但不停頓,更在增強力量。當然,物質的損失,為數已屬不小。而我們在「孤島」上的戰士的艱苦奮鬥,也是值得敬佩的。


生活書店昆明分店門頭廣告

生活書店上海分店不但人少,而且處境險惡,1938年開始不得不分三部分轉入地下:一是在福州路378號開設遠東圖書雜誌公司;二是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河南路口中匯大樓以「時雍申莊」名義進行出版工作;三是在薩坡賽路(今淡水路)18號秘密辦公。

但相比於內地,「孤島」時期的上海還是有一些獨特優勢。比如,因眾多出版機構內遷,印刷業陷於休業狀態,排印和裝訂工價都跌到了最低紀錄,「紙張雖沒有新貨進口,也是價格停滯」。

徐伯昕曾對上海與香港、桂林、重慶四地的造貨成本做過比較,發現上海優勢明顯———單就印刷、紙張的成本而論,假定一本書在上海的造貨成本為100元,香港需要168元,桂林330元,重慶448元。同時,上海不僅造貨成本低,而且運出來的成本也最低。


1939年重慶「五三」「五四」大轟炸後,生活書店總管理處人員積極搶救財物。

由此,徐伯昕得出結論:加強上海的造貨,但所發稿件以不妨礙當地環境為原則;適量擴展香港造貨能力,使不適宜於上海或為內地印刷條件所限制的出版品得以供應;加強運輸站,使桂林不必要的造貨也能移出去,以減輕成本;暢銷貨和常銷貨補充仍由總處根據實際需要和經濟能力做有計劃分配,歸上海印造供給。

據統計,僅1939年生活書店在上海出版新書和重版書就達123種,其中初版至少57種,且絕大多數為抗戰讀物和介紹共產主義思想的讀物。

比如,《辯證認識論》《資本主義》《什麼是統一戰線》《什麼是階級》《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帝國主義》以及《研習資本論入門》《僱傭勞動與資本》《政治經濟學論叢》《〈資本論〉通信集》《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恩格斯論〈資本論〉》《帝國主義論增訂本》。

又如,《實踐與理論》《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辯證法唯物論回答》《蘇聯的民主》《馬恩科學的文學論》《科學歷史觀教程》《新婦女論》《中國工人運動史》《抗戰中的中國叢刊:魯閩風雲》。

「向大後方發行進步書籍」

以上海為造貨中心雖有優勢,但如何將印好的書籍運往內地發售是一個棘手問題。

抗戰前,上海出版業的優勢地位是靠無遠弗屆的龐大發行網絡支撐起來的。這個發行網絡不僅覆蓋全國,而且遠及東南亞,甚至在舊金山、紐約也有銷售網點。抗戰爆發後,東北淪陷,華北淪陷,東南淪陷,華中淪陷,最後東南亞淪陷,這一龐大的發行網絡被切割和肢解了,跨區域的統一市場不復存在。

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不久,日軍即佔據世界書局在虹口的總廠,籌組為華中印書局,兼管日佔區的出版業,並負責教科書承印。南京偽政府成立「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對商務、中華和世界等書局的中小學課本進行刪改,並組織力量編輯出版所謂新教材。

在此大背景下,浦東塘東小學即因「仍讀中華書局出版之國語常識課本」,校長張文豪被日本憲兵逮捕。至於其他「非法」讀物,更在嚴厲查禁之列,如1942年1月偽水巡隊一次即查禁浦江崇明船上的《僱傭勞動與資本》《史達林與文化》《在德國女牢中》《未來的歐洲大戰》等「共產書籍」29捆,約2000本。

與之相應,生活書店的出版發行不僅隨時有可能受到工部局的監視、警告、限制,而且還要面對日偽勢力的滲透、幹預、查封和伺機迫害。如何突破重重封鎖線向大後方發行進步抗戰書籍?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暗助與支撐。


1939年6月,生活書店為前線戰士撰寫慰勞信並組織競賽,黃寶珣一組以642封獲首獎。

生活書店上海分店名義上不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出版機構,但其主要組織成員如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等,均與中共有著密切關係,或者本人即是中共黨員。全國解放前夕,中共高層在擘畫新中國出版事業藍圖時,一度擬將三聯書店(其前身為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改為國營最大書店,可見生活書店與中共的密切關係。

徐伯昕回憶,1940年秋季,「上海地下黨與三書店駐滬辦事處人員商量,派幹部到蘇北和蘇中開設大眾書店,由於三書店在上海設有聯絡機構,因而蘇北根據地出版工作堅持時間持久」。正因為有中共力量的支撐,生活書店上海分店不但在蘇北創立大眾書店,通過地下渠道將書籍發往全國各地,而且還有計劃地在上海成立商行來敷補經濟問題。


1939年4月,生活出版合作社第五屆理事會會議上提出新的業務方針和工作原則。

總之,抗戰時期生活書店以頑強的出版發行能力創造了一個奇蹟,為大後方源源不斷地供應精神食糧,成為激勵全國各族人民英勇抗戰、邁向最終勝利的精神力量。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周武



《生活書店會議記錄1939-1940》
上海韜奮紀念館 編
中華書局

相關焦點

  • 這家書店靠賣米賣鍋賣電器月入600萬......
    蔦屋書店的主理人增田宗昭時針撥回到33年前……1983年,正是日本經濟的輝煌時期,泡沫仍在膨脹,32歲的增田宗昭順應潮流成立了「蔦屋」。他要做的不單純是書店,還是「生活方式」的倡議者。圖上的就是「蔦屋書店」。是有拉丁字母組成。這種有腔調的組合深受年輕人喜歡增田宗昭以「書、電影、音樂」這三項當時年輕人的主要娛樂為主營業務,迅速霸佔了日本市場。現在「蔦屋書店」開到了1400多家分店,全日本一半的民眾都辦了它家的積分卡。
  • 25000個訂單,這家書店靠情懷起死回生
    10月底,Strand書店在ins上發布了一條求助,表示今年的營業額下滑了70%,靠貸款支撐了這麼久,店已經要開不下去了,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消息一出,粉絲和路人紛紛伸出援手,僅僅周末兩天Strand就收到了25000個網絡訂單——平常周末有幾百個就不錯了,一名女士更是一口氣買了197本書。此外,還有21個家庭邀請它設計家庭圖書館。
  • 探訪新加坡紀伊國屋書店:「東南亞最大書店」裡的中英日文書
    作為一個大都市,新加坡的夜晚並不缺少樂趣:夜遊新加坡河、克拉碼頭的酒吧,還有烏節路商業街的「血拼」……這條繁華的烏節路上,還坐落著號稱東南亞最大的書店——紀伊國屋書店。名聲在外卻難尋「紀伊國屋(kinokuniya)書店」,正如它的名字透露得那樣,是一家由日本的株式會社紀伊國屋書店經營的連鎖書店及出版商。紀伊是一個地名,包括今天的三重縣西部及和歌山縣。
  • 杭州這家書店的地板,因獨特的「包漿」上了人民日報!
    後來兩人結婚,共同經營這家夫妻店,成了杭州書業的一段「伉儷佳話」。 1996年從三聯書店辭職後,性格直爽的朱鈺芳靠著朋友們借來的錢,真的開出了一家街頭小書店,那年她才21歲。最早書店開在保俶路上一個臨時建築裡,三年後因為拆遷,搬了一站路,挪到了現在體育場路527-529號這個位置。
  • 鄭州24小時書店調查:多家書店放棄,深夜的燈還能亮嗎?
    對於這次業態升級,當時的中原圖書大廈負責人對大河報記者說:「為讀者提供全新的閱讀空間和文化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留給讀者最大便利」。  不過,記者8月19日探訪時發現,24小時的營業時間在堅持三年之後,在2019年調整為營業至第二天凌晨3點。  △中原圖書大廈回聲館。  在回聲館之前,鄭州第一家吃螃蟹的24小時書店是書是生活。
  • 上海實體書店迎來新一輪發展期,2019年新開店近30家
    12月12日,中版書房上海交大店開業。這家名為「中版書房×ICCI文創·書裡」的書店經營面積200餘平米,是由中國出版集團旗下中版書房與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ICCI)聯合建設,涵蓋圖書千餘種、文創產品百餘種,選書品位偏重於思想性、文化性及藝術設計類書籍。「沒有一本教輔和工具書」,是這家校園書店打出的口號。
  • 這家典型的站前書店在東京是如何存活的?
    這回在網上搜索今野書店的信息,發現這家書店還在營業,我非常高興,趕緊打電話去聯繫。店主今野先生得知我的採訪意願後第一反應是「為什麼採訪我們?」他強調,他的店是「很普通的」。我說,這正是我想來採訪的原因。今野英治(Konno Eiji),1961年出生於東京都臺東區。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我想知道在沒有店主的書店,書和人是如何互動的。」
  • 上海首家蔦屋書店開業:「生活方式」有了,可它是家好書店嗎?
    記者 | 林子人1繼杭州天目裡店之後,日本蔦屋書店的第二家中國大陸門店將於今日在上海開幕。這家蔦屋書店坐落於有近百年歷史的上生·新所(Columbia Circle),它位於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盛名的新華路歷史風貌區,園區由萬科改造更新後在2018年重新開放,形成了集辦公、娛樂、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業態於一體的國際化文化藝術生活圈。
  • 吉井忍:中國蔦屋和日本蔦屋並不是同一家書店
    連鎖店TSUTAYA和蔦屋書店的母公司是CCC株式會社(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mpany, Limited),創辦者增田宗昭是土生土長的大阪人,同志社大學經濟部畢業後入職於服裝設計公司「鈴屋」,十年後離職並在家鄉創立第一家TSUTAYA,過兩年就設立了CCC。關於增田宗昭本人和他的經營理念已經有不少詳細的報導,我在這裡就不說了。
  • 人均紙質書閱讀量裹足不前 在網紅書店人們看了啥?
    杭州姑娘蕭迎近日到北京旅遊,除了故宮、胡同等特色景點外,她還打卡了一家書店——位於北京前門步行街附近的PAGEONE北京坊店。在北京乃至全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書店開始「聲名遠揚」。它們在網上收穫好評,在文藝青年中口耳相傳,也因此進入人們的行程,成為打卡景點。
  • 【貴陽文史】抗戰時期貴陽商業的繁榮
    科學館、藝術館、圖書館、物產陳列館、民眾教育館在貴陽設立,全國各大書局在貴陽設立分局,貴陽文通書局一躍而為全國七大書局之一,有幾十家報紙、雜誌。貴州廣播電臺用多種語言向國內外廣播,「戰時文化」高漲。貴陽人口劇增,由戰前的10餘萬猛增至30餘萬。貴陽居民來自全國各地,「五方雜處」,南腔北調。
  • 25000個訂單,這家書店靠情懷起死回生,這就是人間真情
    不僅是好萊塢的明星和編劇,全球各地的名人都是Strand的常客。但因為新冠疫情,它的生意從年初就受到了打擊。10月底,Strand書店在ins上發布了一條求助,表示今年的營業額下滑了70%,靠貸款支撐了這麼久,店已經要開不下去了,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 懷念消失的濟南古舊書店
    那家曾經讓筆者為之痴迷的濟南古舊書店,就位於老市局東面的那排灰色二層小樓裡。經三路,早年是濟南商埠區比較繁華的一條街,現在早沒有了當年的景象,除了破敗低矮的舊式房子,存續下來的商鋪也只剩下皇宮照相館,還在孤零零的維繫著歷史的溫度。抗戰前,爺爺在做隆德祥掌柜時,那張穿長袍戴禮帽文質彬彬的照片就是在這家照相館拍的。
  • 西西弗書店首批城市微店全國上線,為何它總能快人一步?
    據《聯商網》了解,西西弗全國首批城市微店涵蓋24城,共25家店,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 、重慶 、杭州 、青島、濟南、貴陽、成都、南京、鄭州、瀋陽、蘇州、西安、哈爾濱、太原、廈門、福州、合肥、南寧、大連、蘭州、長沙、南昌。
  • 從紅遍全國到賣燒烤為生,消失2年的「五阿哥」,他做錯了什麼?
    《新還珠格格》雖然沒有老版的那麼經典和受人喜愛,但也火了一陣子,同時也捧紅了一些演員。9年過去了,飾演「爾康」的李佳航和飾演「小燕子」的李晟結了婚,夫妻倆還有了孩子,兩人還一起上節目,經常活躍在螢屏上。
  • 順義半年增5家實體書店 提供特色閱讀空間
    來源標題:順義半年增5家實體書店 在位於順義區後沙峪鎮的「屋裡讀吧」書店,讀者在店內閱讀。本報記者 武亦彬攝在順義後沙峪鎮,半年時間添了5家實體書店,如今已陸續開門迎客,為周邊居民提供了特色化的閱讀空間。
  • 西西弗書店之來福士店
    一進店門,抬頭就能看到這行字——現實一望無垠,所幸還有圖書,讓我們從庸常生活探出頭來。書店區最盡頭有一排座位,可以在這裡讀書。書店兒童區牆壁上的字,有誰懂是什麼意思?兒童版本的四大名著你呢?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 聯商品牌周報:蔦屋書店大陸首店開業 名創優品上市
    過去一周(10.12-10.18),名創優品美國上司;蔦屋書店大陸首店亮相杭州天目裡;BOY LONDON全國大批關店;KK集團推出潮玩品牌X11杭州天目裡店是蔦屋書店在中國大陸的首家門店,佔地面積超過3000㎡,第二家店將於年底在上海開出,而品牌在中國西南區域的首店則落戶成都。今年4月,蔦屋書店發布了中期拓展計劃——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9月全國新開154家首店,其中零售76家據《聯商網》不完全統計,9月全國至少開出154家品牌首店。
  • 人均紙質書閱讀量裹足不前 在網紅書店人們看了啥
    在北京乃至全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書店開始「聲名遠揚」。它們在網上收穫好評,在文藝青年中口耳相傳,也因此進入人們的行程,成為打卡景點。前幾年人們還在憂心忡忡地談論實體書店的命運,轉變迅速發生,實體書店在「高質量」「特色化」之下迅速重生,以別具一格的設計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地標」。人們也開始發問——除了打卡之外,在「網紅書店」都看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