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是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的必修課程,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獨具價值。但在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存在著啟動熱、進程冷,高層熱、基層冷的尷尬現象,這主要源於「五沒有」「四不」的現實困境,即沒有《課程標準》,沒有系統的教材,沒有評價標準,沒有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沒有可借鑑的經驗;家長不認同、學校不重視、教師不會教、學生不會學。面對這些問題,如何確保開齊開足課程,如何創建符合區域特色的課程,成為汽開區的重點。
建章立制,確保課程實施落地有聲。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也是難點。區域整體推進強有力的行政推動是關鍵。
建立組織保障機制。以「區域統籌規劃、學校自主設計」為原則,出臺了《汽開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從行政管理、業務指導、督導驗收等方面成立領導小組,區教育局主管副局長掛帥,各校校長統一參與負責課程實施;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和各校教學副校長組成業務指導組,保證課程有效實施;督導評估組由督導室牽頭,要求各學校制定符合學校實際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確保課程開展有理可依、有據可循。
建立評價激勵機制。區教育局先後制定《綜合實踐活動管理與指導意見》《教師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評價意見》《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意見》3個文件,鼓勵學校基於自身特點主動發展、個性發展,對表現突出的學校給予經費、裝備、師資培訓等專項獎勵,並將督導評估成績和評價結果作為評選「年度先進學校」和「優秀個人」的主要依據。
研訓並舉,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組建團隊。課程實施初期,師資隊伍主要由兼職教師構成,以班主任、勞技課教師、信息技術教師及有特長的教師為主導,輔以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相關社會人員構成智力資源庫,雖然解決了課程實施的燃眉之急,但始終是一支非正規軍。隨著實施的深入,汽開區在教師進修學校設專職教研員,負責統籌開發課程、挖掘培養骨幹力量,逐步創建了集教研、科研、培訓和信息化建設為一體的綜合性業務團隊,保障師資隊伍建設走向規範化、專業化。
研訓一體。為匹配課程實施要求,區教育局開展三級研訓活動,以統一認識,更新提升理念,強化實施效能。
一是開展局級研訓。成立綜合實踐教師研修班,通過外聘專家講座與一線教師經驗分享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課程的功能價值、資源開發、組織實施、評價管理等,幫助校長、教師掌握課程實踐要領。同時,通過學科帶頭人評選、骨幹教師課程開發、推進名師工作室等活動,為教師搭建展示交流平臺。
二是落實跨校研訓。把全區中小學劃分為4個聯盟區,以聯盟區為單位把分管領導、教研組長、學科教師集中起來進行業務指導。尤其開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同主題異構研究活動,打破學科界限,做到了學校、學段、學科的融通,呈現了對同一主題的不同思考,實現了教師跨領域的互動研討、優質課程資源與師資的有效整合。
三是強化校級研訓。學校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通過建立和完善校本研訓機制,通過集體備課、課後反思、課例研究等進行示範引領,提升教師課程實施能力和水平。
一校一案,確保課程「一校一特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是千校一面,也不能採取「一刀切」「齊步走」的推進方式,區教育局採用「一校一案」的策略,即在《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實踐管理與指導意見》框架內,各學校結合校情、師情、學情,自主設計有學校特色的實施方案,從課程實施的基點上破解「五沒有」「四不」問題,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品牌。如有的學校藉助優勢學科開展《汽車文化+學科》系列主題活動,有的學校藉助省外資源開展「汽車總動員」「統整項目課程」等活動。汽開區通過「一校一案」落實「一校一特色」,打造出汽開區綜合實踐活動的教育特色品牌。
《中國教師報》2020年06月17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