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石頭,是該土法爆破還是機器切割?在東港,這事可有講究。
11月15日上午,日照中心雲築藝術會客廳,參加全市「9+3」重點工作改革攻堅行動現場觀摩會議的與會人員,被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所吸引———開挖地基時遇到的石頭通過機器切割,進行一番打磨後變成了一個「高山流水」主題景觀,「不僅石頭得到了充分利用,還避免了爆破帶來的噪音和揚塵汙染」。
在全市上下「聚力攻堅、全力衝刺」的當下,東港上下牢樹精緻思維抓項目、抓建設,「快」中求「細」,「細」中求「精」。數字顯示,截至10月底,全區109個新舊動能轉換重點工程項目,完成投資136 . 17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107%,超序時進度32個百分點。
精雕細琢———帶著公眾需求「創」優
打造一個有溫度的東港,這是區委書記王世波常念叨的一句話。從基礎設施完善到經營環境提升,東港區委、區政府一貫主張,要多站在公眾需求上換位思考。
大學科技園提升工程就是一個例證。宿舍內更換暖氣片,衛生間裝上熱水器,室外修建花園、休閒走廊———建設者們始終考慮的是學子們的心思。不僅如此,東港還拿出最優質的樓宇為高校提供科研場所,為人才設立高端公寓,引導周邊村居為學生免費提供創業空間。越來越緊密的校地聯合、產學研融合中,人才正在激活東港高端發展的「一池春水」。
而在剛剛改造後的石臼所海鮮農貿市場,攤主蘇女士感覺到了暖到細枝末節的溫度:「水管通到了攤位邊,想用海水或淡水,打開龍頭就來了,再也不用自己去拉水。」既考慮經營者的便捷,又兼顧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快步蝶變的東港各大市場不僅招引專業運營集團,還引入了直播電商、網紅孵化等業態,便民經營不斷升級。
精思深慮———站上未來「謀」遠
在東港區,打造精緻城市,並不滿足於拆舊房建新樓。
海曲印象文化廣場項目,一本項目規劃書,幾十頁紙,卻是規劃設計人員幾十次調研、十多次論證並幾易其稿凝練而成的成果。「三縱三橫」的路網內,高層住宅和高檔商業單體互生共存,更有海曲印、海曲坊等眾多文化陣地和教育、衛生設施鑲嵌其中。不局限於眼前利益,東港區就是要在老城區打造集政務服務、特色商業、文旅休閒、宜居生活於一體的「未來之城」。
而在各大產業園區,隨著路網、管網、通訊等基礎設施超前配套,眾多項目落地發展乘上了舒適「復興號」。三奇國家級醫療器械(防護用品)應急產業園項目負責人車進軍高興地說:「暖氣、水、電、訊設施齊全,政府還幫著辦理各種手續,項目進度比預期提前了三個月。」
來自東港區招商投資促進中心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該區吸引內資項目48個,到位資金55.1億元,一大批創新型項目在東港落地。東港產業發展的後勁十足。
精益求精———用工匠精神「圖」強
一株不起眼的苗木,經過能工巧匠的一番加工,就能成為城裡人青睞的盆景產品而身價倍增。
以「苗」起勢的南湖鎮,不但在苗木栽培種植產業上一路升級,更將藝術味根植其中———在日照藍城園林藝術小鎮項目區內,200公頃的高端特色苗木基地建設了盆景大師園,由傳統的賣苗子到現在的賣盆景,一個集產、銷、研、學、遊於一體的豐富業態正在形成。
不僅在業態,在環境上更是精心打磨。白牆灰瓦的江南風格與土生土長的本地風情在此碰撞交融,宜居頤樂宜遊的小鎮風情,開出的鄉村旅遊之花將輻射整個城郊。而「人防+」理念的植入,更是在全國開創了「人防+特色小鎮」的先河。
圍繞「特、優、精」,東港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引入更多的鄉土文化元素,精心培育的「漁業+」「綠茶+」「苗木+」等新興業態遍地開花,三莊龍門崮生態民俗小鎮、濤雒紅旗現代漁業小鎮納入全市第三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隨著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斷注入,農業不斷調優、轉型、升級,農村經濟新動能正在加速釋放。
(來源:日照日報)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