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版《生僻字》MV裡的四川景色。(視頻截圖)
「葫蘆文化」裡的萌娃演唱。(視頻截圖)
掃描二維碼,一起來唱《三九大四五六鐵公機一加三》。
3月8日,一首四川版《生僻字》悄然在微博微信、網易雲音樂、愛奇藝視頻等網站上線。這首名為《三九大四五六鐵公機一加三》的公益歌曲,取自音樂人陳柯宇在去年底走紅的「抖音神曲」《生僻字》,四川版一出便引起網友轉發熱潮。
□本報記者李婷
牽線原作者陳柯宇
原來是半個「四川老鄉」
「如何介紹四川?有12字,恰能較完整地濃縮。我們把『三九大四五六鐵公機一加三』這12字編成歌,於是有了這首四川版的《生僻字》:『磬玉鉞木耜銅罍陶簋,三星堆金沙古蜀神迷,九寨溝美如人間仙境,大熊貓百萬年在此……』一個一個唱給你。」主創團隊川報觀察的成員介紹道。
歌曲《三九大四五六鐵公機一加三》經原創者陳柯宇授權使用。談起音樂授權,還離不開幕後音樂製作團隊「葫蘆文化」的一段故事。「葫蘆文化」創始人之一「90後」楊檸豪,2013年從四川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畢業後,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創業,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專注於童聲等領域的音樂創作,代表作品有童謠《我有一個夢》《孩子》等,其中《我有一個夢》由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親自作詞,講述老人與自己夢想的故事。
恰巧,《生僻字》原作者陳柯宇,也是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生。當主創團隊尋找授權渠道時,楊檸豪想起自己半年前在校友群裡了解到《生僻字》的消息,「當時這首歌給我的印象還蠻深,覺得這首川音同學創作的歌曲還挺有趣的。」於是,他通過校友群找到曾經教陳柯宇學習的音樂老師,幾經牽線搭橋後,作為半個「四川老鄉」的陳柯宇爽快地答應授權,不過陳柯宇有點遺憾地說:「離開成都後失去了方言環境,不然我還能用四川話唱幾句,哈哈。」
同為《生僻字》
逗趣演繹傳統和現代文化
「又雙叒(ruò)叕(zhuó),火炎焱(yàn)燚(yì)」「旮旮旯旯」「磬(qìng)玉鉞(yuè)木耜(sì)銅罍(léi)陶簋(guǐ)」原版《生僻字》和歌曲《三九大四五六鐵公機一加三》,都用了不少中國漢字中人們不常用的字。
原版《生僻字》裡有70多個生僻字,陳柯宇說自己的創作靈感來自網絡熱詞「又雙叒叕」。2017年初,他在看新聞的時候,發現不少網友會在評論常見新聞現象時用「又雙叒叕」來描述,表示發生多次。「我看到這四個字,雖然明白網友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後兩個字念什麼我並不知道,所以就專門去查字典,才知道原來讀叒(ruò)叕(zhuó)。」
陳柯宇認為,也許很多人都像他一樣並不知道叒叕的讀音,但是又會經常見到或者使用這些字,「那時候我就想,能不能用這些生僻字創作一首歌曲,一方面可以讓成年人認識這些字,另一方面還可以讓學生從趣味中學會這些字,在逗趣時尚的風格中了解中華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四川版《生僻字》裡的歌詞,主要通過簡練的歌詞傳遞天府文化。除了「邛崍榿泉筠連」等與四川相關的生僻字,還有一系列如「三九大」「四五六」「一加三」等關鍵詞,串起天府文化的典型意象。「三九大」是指三星堆、九寨溝、大熊貓;「四五六」是指四川戶籍人口全國排第四位,面積全國排第五位,經濟總量全國排第六位;「鐵公機」是指鐵路、公路和機場;「一加三」中,一指「一帶一路」,三指與四川相關的三個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即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的學生擔任演唱和MV出鏡;中歐班列(成都)的司機,「葫蘆文化」的童聲小歌手劉蕤菘、陳悅天、王芊妤、譚筱諭等來獻唱,不少網友感嘆「被孩子們的聲音萌化」。這些小歌手在唱完屬於自己的部分後,還不忘「自我科普」,一筆一畫認認真真地用拼音標註出歌詞裡不認識的字,自豪地說:「這首歌讓我認識了許多小朋友也不認識的漢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