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封存於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檔案中 費孝通小說《繭》首次翻譯出版

2021-01-08 青瞳視角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近日出版的「費孝通作品精選」中,《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

《繭》為費孝通英國留學期間所寫

據介紹,《繭》一書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這部20世紀30年代中期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長期被封存於作者曾經就讀的倫敦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2016年才被發現並翻譯成中文。

「對於費孝通的讀者來說,精選集中的《繭》一書應該是非常大的驚喜,因為這是大家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一本小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老師介紹說,《繭》是費孝通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所創作的英文小說,由北大社會學系兩位博士生翻譯,由王銘銘教授修訂。

「《繭》從未出版,譯為中文後,僅約65000字。作為文學作品,它含有不少想像成分,卻不完全是虛構之作。這部富有紀實內涵的小說,刻畫了20世紀30年代中期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與地方社會的關係圖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老師介紹說。

開篇選在二戰前夕的柏林

《繭》的開篇「通先生」在二戰前夕的柏林,因「燈火管制」而百無聊賴,逕自出門在康德大街的天津飯店就餐,巧遇自己讀大學時的校友王婉秋。異國他鄉遇故知,兩人一晚不倦的閒聊與穿插其間的往事回憶構成了小說的全部內容。《繭》帶有英式小品文特有的內斂和風趣,諸如「而現在,吃飯只是為了免於飢餓。生活規律看來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時才能實現。」等佳句則不時透露出作者的洞察和睿智。

在中國部分描繪中,雖然寫到了村民由於蒙昧而對工廠煙囪的猜忌,但行文恬淡,筆觸優美,費孝通無疑對「鄉土中國」的農人懷有美好的情愫與期待。從中也不難看出,他關於中國農人在未來城市化、產業化過程中「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預判——這顯然同近四十年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既有印證也有嬗變。

用小說的方式書寫中國鄉土變化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會上,不少與會學者也就此紛紛發言,各抒己見。

「費孝通先生通過小說的方式,講述中國人的家和家的心態如何伴隨著變化進入鄉土。」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楊清媚老師說。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飛舟老師談到了小說《繭》對社會學學者的啟發,在他看來,在今天學科專業化背景之下,費孝通先生的小說創作更顯珍貴,「我在想,今天還有幾個研究社會學、法學或者經濟學的學者在英國留學期間可以用英文寫小說?我們還有沒有寫小說的能力呢?」

在周飛舟看來,費孝通先生所有的文字精煉、簡潔、生動可讀,亦是今天學者應該學習的,「今天過早專業化、計量化的文章在一條路上推進,過分嚴格的科班訓練讓學者失去了很多東西——文本的可讀性以及許多其他珍貴的信息,在寫作的過程中失去了。而費孝通先生記錄了很多感悟和細節,當時可能並不覺得是有學術意義,可能僅僅是對風俗、時間、空間簡單的描述,留下印記,但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痕跡,這些都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從費老那裡獲得一些啟發。」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三聯推費孝通作品精選 中篇小說《繭》首面世
    「費孝通作品精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他七百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作的作品,凡12種,三百餘萬字,包含了費孝通不同學術時期的代表作,涉及農村農民問題、邊區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精選集出版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等等。  12月12日,「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在北大舉行。
  • 費孝通誕辰110周年:他有世界性學者的眼光,還寫過小說
    除了鄉土研究,費孝通也寫過小說費孝通一生以書生自任,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很多人不知道,費孝通早年在英國留學期間,曾低調寫作過一本英文小說《繭》。這本書敘寫了1930年代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的種種遭際,為我們理解費孝通早期的學術思想提供了新維度。
  • 紀念「最後的士人」費孝通誕辰110周年 300餘萬字精選作品完整呈現...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生育制度》《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等等。
  • 為什麼選擇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895年創立於英國倫敦,是享譽全球的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為倫敦大學聯盟成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被譽為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有哪些呢?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優勢一:學校榮譽  LSE作為一所久負盛名的頂尖名校,不僅是英國倫敦大學聯盟成員、G5超級精英大學,更是英國著名的金三角名校之一;  囊括了17%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最為著名的當屬該校的經濟系,根據QS排名統計,LSE的經濟系在學術界位於全球第五,ARWU排名則為全球第八位
  • 13年前的今天,幫助中國經濟崛起的社會學五大右派費孝通逝世
    (1935年,費孝通與王同惠的結婚照)【獲最高獎的博士論文】1936年,畢業後,取得公費留學資格,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學習。1938年(28歲),完成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這篇論文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的裡程碑」。論文所研究的位於蘇州吳江的、以桑蠶為生的「開弦弓村」,從此成為研究中國農村的首選之地。
  • 老舍在英國:幫朋友翻譯《金瓶梅》
    在上世紀20年代,老舍居於倫敦期間,曾幫助國外著名翻譯家Clement Egerton翻譯了我國小說史上的巨著《金瓶梅》;其在倫敦的居所St.James's Gardens,也被英國文物遺產委員會列為「英國遺產」;作為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講師,老舍還錄製過靈格風漢語聲片教材,用灌制唱片的辦法教外國人發音和會話,這一箱漢語教材的正式名稱是《言語聲片》,在世界上流行於上世紀20年代、30年代、40年代…
  • 波伏娃未發表小說《難捨難分》將出版,一段女性密友的友誼
    據《衛報》《紐約時報》等多家外媒近日報導,法國著名作家、哲學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一部未發表作品即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首次出版。這部名為《難捨難分》(The Inseparables)的小說講述了兩個年輕女子之間的一段「激情而悲慘」的友誼,並以對波伏娃最有影響的一段關係為基礎,並揭示了波伏娃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的成長過程。
  • 費孝通在雲南的青春歲月|第二故鄉新起點 魁閣精神勵後人
    「魁閣」能夠得上弗裡德曼所稱的「社會學中國學派」的另一重要原因,也正在於費孝通對「魁閣」作品的翻譯與推動東西的雙向交流上。通過費孝通的翻譯,把社會學及其理論與概念這種西方「舶來品」,變成了中國的「輸出品」。
  • 84歲老人地鐵口賣書 自學英語已翻譯出版三本小說
    84歲老人的「翻譯人生」工作閒暇之餘自學英語 已翻譯出版三本小說新街坊 老街坊一瓶水、一把傘、一張廣告牌和十本左右的書,今年84歲的林寶山每天往背包裡放進這幾樣東西,不需拐杖,只斜挎著這麼一個鼓鼓的、有些老舊的包便出門了。他像往常一樣,走到地鐵站出口樓梯的拐角處,拿出自己和兒子一起翻譯出版的英文小說籤售。
  • 從江村到祿村:青年費孝通的「心史」
    費孝通先生的《江村經濟》和《祿村農田》這兩部名著,也總是使人想起這位大師晚年慈祥的面龐。可我們切不可忘記,大師也有他的青春。生於1910年的費先生,完成這兩部著作時不過是在「而立之年」前後,他還年輕。《江村經濟》出版於1939年,那一年費先生29歲;《祿村農田》出版於1943年,那時費先生才33歲,也還是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費孝通先生以他的激情,回應了一個時代;以他的書寫,留下了他的腳印。
  • 令社會學家吳文藻、費孝通、陶孟和失意的1940年代
    Arensburg),哈佛大學的林頓(Ralph Linton)和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倫敦經濟學院的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和法蘭西學院的莫斯(Marcel Mauss)、布格雷(Charles Bougle)和葛蘭言(Marcel Granet),並利用這個機會增訂了自己有關「西洋社會思想史」的講義,還雄心勃勃地制定了與西方知名的學者和大學的合作計劃。
  • ...亥時三刻」咋翻譯?金庸的小說被譯成英文出版,把翻譯都難哭了……
    今年2月22日,英國麥克萊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發行由安娜霍姆伍德翻譯的《射鵰英雄傳》第一卷《英雄誕生》,這是這部金庸經典作品首次被譯成英文出版。「九陰白骨爪、懶驢打滾、降龍十八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筆下的這些招數,用英文怎麼說?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
  • 19世紀來華傳教士傅蘭雅和清末時新小說
    他在1895年5月25日的《申報》和6月份的《萬國公報》第七十七卷上和《教務雜誌》上刊登了「求著時新小說啟」的廣告,在英文《教務雜誌》上刊登了「有獎中文小說」廣告。  在「求著時新小說啟」中,傅蘭雅首次使用了「時新小說」這個術語。他要求徵文小說的時為「近今」,事為「易有」,詞語要淺明趣雅,立意勿稀奇古怪。言下之意就是說小說應寫實,描寫普通社會生活,敘事要戲劇化,而不是一味地長篇議論。
  • 塵封數十年,盛宣懷檔案後,神秘「唐檔」公開
    《上海圖書館藏唐紹儀中文檔案》披露檔案種類、形態豐富,涉及重大歷史事件,不少均為首次披露,可為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史、外交史、經濟史、制度史等提供具體鮮明的細節,甚至可以糾正過去一些「成說」「定論」。比如書中所收1912年南北和談期間,袁世凱、孫中山、黃興、張作霖、盧作孚、唐紹儀等互相之間的電報、信札,為認識這段歷史過程提供了鮮為人知的側面,這樣的新材料在書中不勝枚舉。
  • 《東莞明倫堂檔案》首次公開 揭開國家重點檔案神秘面紗
    11月18日,由東莞市檔案館編纂的《東莞明倫堂檔案(第一輯)》贈書儀式在東莞圖書館舉行。楊曉棠在活動上表示,《東莞明倫堂檔案》涉及很多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檔案資料,具有很強的歷史研究價值。希望東莞各方面積極配合支持,儘快將該書全部出版完畢,並加大宣傳推廣,發揮書籍應有的作用。據悉,東莞明倫堂是晚清至民國時期東莞最重要的地方組織之一,對東莞近代地方社會具有重要影響。
  • 國際布克獎獲獎小說英譯者:翻譯酬勞低,全世界一樣
    騰訊文化 張璐詩 發自英國倫敦2016國際布克獎開創了英國重要文學獎的先河:首次將翻譯小說置於聚光燈中央,譯者和作者地位平等,共享獎項和獎金。這樣一來,它在極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翻譯文學獎。在採訪中,狄波拉·史密斯表示了對翻譯報酬過低的不滿。她還認為,英國文學市場不夠開放:「像我們這樣所謂國際化的文學市場,一直以來卻局限於題材重複的那幾種外文小說,實在令人費解。」她稱,會將此次與韓江平分的5萬英鎊(約48萬人民幣)獎金放到去年創辦的出版公司中。後者專門翻譯引介在英國鮮為人知的亞洲文學作品。
  • 450萬字,學者蘇精手抄國內缺失的來華傳教士檔案
    但遺憾的是,這些文獻躺在西方的圖書館中,被中國學者長期忽視。蘇精,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研究所博士,曾任臺灣輔仁大學教授等,目前早已退休。在他47歲時,蘇精在圖書館古籍善本部擔任主任,本來再工作一年零10個月就可以退休安度晚年的他毅然決然前往英國留學。拿到碩士文憑後,因找不到工作,蘇精賣了房子,再去英國讀博士。
  • 51份優秀稿件脫穎而出,第十七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首次線上頒獎
    16日下午,第十七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於線上舉辦。這也是該賽事十七年來首次採取這種形式為選手頒獎。該活動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