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是 《史記》中最為出彩的部分之一,項羽也是司馬遷用盡力氣寫的一個人物,形象豐富飽滿,生動鮮明。雖然在秦漢之際的政治舞臺上,項羽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時間,卻留下了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項羽是一個英雄,雖然是一個失敗的悲劇英雄,仍不掩其風華光彩。千百年來人們都仍舊銘記著他那傳奇而又悲劇的一生。比如,明代學者郝敬說:「項羽與高帝並起,滅秦之功略相當,而羽以霸王主盟,尤一時之雄也。」比如,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本紀》記敘了項羽一生的事跡,從年少學書、劍和兵法的經歷,到將兵滅秦,到楚漢相爭,直到最後烏江自刎。司馬遷通過詳略得當的事例刻畫了這位具有複雜性格的悲劇英雄,展現了他性格的矛盾性與完整性。
那麼項羽到底是何許人也?怎麼就從頂天立地到了一敗塗地?且在《項羽本紀》中一窺全貌。
1. 滄海橫流,項羽的英雄本色
項籍,字羽,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他來自貴族世家,家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項羽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被秦將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
項羽小的時候曾學書和劍術,都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羽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羽兵法,項羽非常喜歡,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又半途而廢了。由此看出項羽性格中的重武輕義、勇有餘而智不足的一面。
當項羽漸長,看到秦始皇遊行,他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項羽骨子裡流淌的是橫掃天下的霸氣,又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直率大膽和豪邁自信,在動蕩不安、風雲際會的混亂時代,必能成就一番作為,但是他粗疏浮躁的性格,卻好像在暗喻著他最後的失敗絕非偶然。
項羽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過人。從他起事前斬殺會稽郡守殷通頭顱,又連殺百餘人事件中,看出項羽豪壯勇猛、英勇善戰的性格;從他殺宋義,奪軍權的當機立斷,以及在巨鹿之戰中獲得以少勝多的勝利中,看出項羽才氣過人的一面。
當項梁被章邯所殺之後,當時項羽尚在外帶兵作戰,無法及時回去,所以項梁的兵權被楚懷王所收取。楚懷王認為項羽「剽悍猾賊,所過無不殘滅」,所以借項梁之死削弱項羽勢力,駁回他西行攻秦的請求,將其安排在宋義手下北上救趙,與秦軍主力決戰。
在楚軍救趙攻秦的戰爭中,上將軍宋義命令楚軍久停不前,當時為次將軍的項羽詳細分析了秦軍、趙軍和楚軍三方的實際情況,判斷出宋義拒不發兵而欲坐收漁翁之利的謀略是不對的;通過宋義送子於齊、生活奢靡而棄士卒饑寒交迫於不顧的舉動,認為宋義是借權謀私、別有用心,然後果斷出手,伺機殺之奪權。殺宋義、奪軍權展示了項羽力挽狂瀾的智勇,敢於先發制人的膽識,和駕馭全局的將帥氣魄。
當所有的諸侯各軍隔壘觀望之時,項羽引兵渡河,破釜沉舟,率領楚軍與秦軍決一死戰,最後獲得了軍事上以少勝多的成功,這更是顯示了他強悍勇猛、所向無敵的英雄本色。巨鹿之戰鎖定了大秦帝國的敗局,項羽憑藉此戰樹立了他的赫赫聲威與崇高地位,此前觀望的諸侯各軍「無不人人惴恐」,「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最為撼人心魄的英雄表現除了上述破釜沉舟之舉外,還表現在彭城之戰和東城之戰。這兩場戰役充分顯示了項羽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非凡的氣魄。項羽以3萬精兵在彭城東大破56萬漢軍,甚至差點俘獲劉邦。這次戰鬥使劉邦遭受重創,幾乎全軍覆沒。
東城之戰,是項羽一生的最後一戰。項羽以一敵百,與漢軍打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這是一場出神入化的戰鬥,顯示出了項羽作為一個英雄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
項羽一生南徵北戰,鮮嘗敗績,無不顯示他氣貫長虹、叱吒風雲的英雄本色。
2. 鴻門走劉,項羽的奇葩操作
如果說,項梁的死是項羽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那麼鴻門宴又是他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它標誌著起兵伐秦的結束和楚漢相爭的開始。鴻門宴中,項羽的作為是他勇猛有餘、智謀不足方面的展現。
當項羽得知劉邦已經先入鹹陽之後,大怒,想擊破劉邦軍隊。因為楚懷王之前說:「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誰先入關中,誰就能先稱王。此時,範增也勸項羽找機會殺掉劉邦。
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項伯因為張良曾有恩於自己,所以連夜便跑去劉邦營內接洽張良。張良由此「利用」了項伯,將他引薦給了劉邦。劉邦八面玲瓏,舌燦蓮花,說服項伯在項羽面前說好話,還表示要親自前去請罪。由此,這才有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鴻門宴」。
劉邦第二天一早便去了項羽營中,做小伏低,謙卑謹慎,先自稱為臣,再解釋自己並非想稱王,進駐函谷關以後,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只為等著項將軍到來。之所以派將守關,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竄入和意外的變故。自己日夜盼著項將軍到來,萬萬不敢謀反!小人的離間之計讓彼此生了嫌隙,將軍不能當真。
其實,這話有很大的漏洞,既然劉邦先入關,打理的井井有條是為等項羽而來,那為什麼項羽來了之後,進不去函谷關呢?但是這話不僅糊弄了項伯,連項羽都相信了,真是讓人匪夷所思。由此也看出項羽在政治方面的「天真」。
再看看項羽在鴻門宴中的表現如何。項羽在宴席中說的第一句話,就將告密的「隊友」出賣了,「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這是你部下左司馬曹無傷派人來報告,說你要做關中王。不然,我哪能進攻你呢。
期間,範增數次向項羽使眼色殺掉劉邦,但是項羽都裝作沒看見。範增無可奈何,只好讓項莊以舞劍助興來刺殺劉邦,但是項伯也起身拔劍與項莊對舞,用身子保護劉邦,讓項莊找不到行刺的機會。後來,張良悄悄地將樊噲引進來,上演一出精彩的救主戲碼。面對樊噲色厲內荏的「質問」,項羽一時語塞,更覺理虧,賜之彘肩,賜之卮酒,又賜之於座。項羽在整個宴席中的只說了幾句話,跟劉邦只說了一句,其他不過幾句廢話而已。
項羽在整個鴻門宴中的表現,一方面說明他目光短淺,缺乏政治頭腦;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顯示出他的英雄本色。劉邦曾與他並肩作戰,還曾約為兄弟,如今劉邦前來謝罪,俯首稱臣,此時殺了劉邦,於道義上說不通。這也不是項羽的作風,項羽寧願在戰場上跟劉邦一拼高低,卻不願使用陰謀詭計暗殺劉邦。
總之,劉邦赴會鴻門宴,有驚無險。他利用項羽缺乏政治經驗,虎口脫身,避免了在不利形勢下與項羽決戰,保存了實力,而且還弄清了內奸,可謂收穫不小。
3. 烏江自刎,項羽的慷慨悲歌
垓下之圍,是項羽的覆滅。但是虎豹不受憐憫,項羽是「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的古代英雄典範,他的烏江自刎,給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垓下,項羽陷入重圍,兵少糧盡,意識到他的末路。項羽深夜在帳中飲酒,身邊有美人虞姬作陪。面對愛妾虞姬,項羽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當此之時,項羽這樣一個勇猛強悍的英雄淚流不止,左右之人也一個個泣不成聲。英雄末路情長恨,項羽心中的猶豫糾結是為了虞姬,他一直反覆問,虞姬啊,我該把你怎麼辦?雖然司馬遷沒有明確寫出來,但是虞姬一定是懂他的,所以最後她自刎了。這就是著名的「霸王別姬」,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纏綿悲壯的英雄美人佳話,讓人羨慕與讚嘆!
項羽心中似乎並未將天下放在心中,他也沒有那麼大的欲望一定要掌控天下,進退都可。或許,在他心中,名馬、美人相伴走江湖,是他最好的生活方式。
是夜,項羽飛身上馬,帶領部下壯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圍,向南衝出,飛馳而去。具有戲劇性的是,當項羽迷失道路,向一個農夫問路時,農夫給他指了一條絕路——沼澤地。項羽經此一茬,到達東城之時,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兵。項羽面對圍困而來的幾千漢軍,自己估計是不能逃脫了,便分兵作戰,只他一人便殺敵數百,於百萬軍中取敵首級,最後衝出重圍。
如果說鉅鹿之戰是一曲勇壯的凱歌,那麼垓下之圍則是一首壯烈的輓歌,為項羽最後的死亡譜寫一曲豪氣幹雲,悲壯而不哀戚的讚歌。
到烏江之時,想必已是暮色蒼茫,江邊小亭唯有一個老船夫停船等待。烏江亭長聽到馬蹄聲響,見項羽從遠處而來。亭長說,自己是江東人氏,願意為項王出一份力,載項王渡江而去。他還說,江東雖小,但土地縱橫千裡,民眾幾十萬,也足夠大王驅使,以後捲土重來也未可知,所以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項羽卻拒絕了,他苦笑說:「天要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徵,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自己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眼前是浩瀚的大江,身後是黑壓壓的追兵,英雄已經走到末路。項羽將寶馬送給亭長,自己和剩下的寥寥數人衝入漢軍之中。項羽殺敵數百,身中數刀,最後為德授首、自刎而死。從此,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沒落了。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失敗,不僅僅是悲劇的失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一種超越悲劇的勝利。項羽似乎並不在乎誰稱王,不在乎人生的長短,他如橫空出世一般,在人間闖蕩一遭,創造出了極致的境界,到達一個能滿足他的點上瀟灑而去,這是空前絕後的人物,讓後人難以忘懷。
4. 潮起潮落,項羽的失敗之源
項羽一生並未稱帝,卻被司馬遷列入專門記載帝王的本紀章節,為何?司馬遷在最後說:「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項羽趁秦末大亂之勢興起於民間,沒有些許權柄可以憑藉,只三年的時間,就率領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這是千古未有的奇事奇人。這就是項羽列入本紀的原因。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雖然不惜筆墨,全力突出歌頌了項羽英勇善戰、叱吒風雲的英雄本色,但是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他殘暴不仁和剛愎自用的缺點。
項羽為人殘暴不仁。比如,項羽在反秦戰爭中,曾將襄城軍民全部活埋;巨鹿之戰大勝後,項羽不善俘安降,而是將二十萬秦軍降卒全部活埋;鴻門宴後,項羽率兵進入鹹陽,燒殺搶掠,「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羽動則殺人屠城,將財寶、女人搶奪一空,他的殘酷暴虐讓他積怨甚多,大失民心,導致軍民叛楚擁漢。
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中一意孤行,不用範增之計放走了劉邦,更有甚者,他輕信陳平的離間之計逼走了範增,使範增病死途中;項羽進入鹹陽之後,有人進言讓他入都關中,他不聽,並活烹了說者;足智多謀的陳平、能徵善戰的韓信等人無不曾是項羽部下,都因為他的妒賢嫉能而被迫投靠劉邦。項羽的妄自尊大,讓他失卻多少良臣賢將,他的失敗冥冥之中早已註定。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最後總結道:項羽固然英勇善戰、氣蓋一世,但是目光短淺,有奪天下之才,卻無取天下之慮。
其一,項羽既入鹹陽,卻鼠目寸光,捨棄關中之地,放逐義帝,自立為王;其二,項羽埋怨諸侯背叛自己,卻不知自己之過;其三,項羽自誇戰功,自作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妄圖靠武力徵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在五年之間丟了霸主之業,身死東城。
項羽身邊既無謀臣,又無良將,只憑個人的血氣之勇,剛愎自用,致使自己勝勢喪失殆盡,而劉邦則轉敗為勝,最終打敗了項羽。
最後項羽仍不覺悟,也不自責,還認為是「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他只知道「天亡我」,卻不知道蒼天為什麼會使他滅亡,真是又荒謬,又可笑,又可憐。
項羽,是中國古代「勇戰派」的代表人物,身為將門之後,氣質粗獷,精通兵法,有著建功立業、自強不息的雄心壯志,有著豪邁不羈、勇冠三軍的英雄氣概,亦有著脈脈溫情、情意纏綿的俠骨柔情,他的人格魅力,兩千多年來廣為民間傳頌和喜愛。
項羽從二十四歲登上歷史舞臺到三十二歲烏江自刎,雖然事業難就,帝位不終,卻仍然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正如當代周恩來認為項羽是「造時勢之英雄」,是「世界之怪傑」,「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