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畢節市公安機關在全市範圍內主導開展「十戶聯防」工作,進一步夯實「警民議事會」和「警務聯繫會」內容,織牢聯防聯控工作最小的單元細胞,劃小單元、精準管理、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目前,共建立十戶聯防區10352個,明確十戶聯防長10352名,聯防長從鄉賢寨佬、離退休幹部、村組幹部、退伍軍人、共產黨員等德高望重的人中選出,通過「十個」一工作法推進「十戶聯防」工作的開展。一些縣區結合自身實際,積極研究探索,推出自身特色,進一步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機制。
大方縣公安局雨衝派出所通過「十戶聯防」機制幫助群眾找回三名離家出走女孩
納雍縣公安局以「警務兩會」機制為基礎,學習踐行「楓橋經驗」,探索出「2(警民議事會、警務聯席會)+3(百姓講評制、道德積分制、樓長聯防制)」,用真心踐行為群眾服務,依靠群眾聯防聯控,社會治理網格化,百姓評說自己事,實現了全縣治安好,群眾滿意度高工作目標。
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區是納雍縣搬遷安置社區,現在居住著來自全縣各鄉鎮的搬遷群眾2193戶9774名,其中有彝族、苗族、白族等十幾個民族,怎樣讓搬進來的各民族群眾們相處「一家親」?如何為他們提供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納雍縣公安局通過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打造網格化社會治理新格局,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維護基層平安穩定。
「珙桐街道白水河搬遷安置社區有41棟居民樓,縣公安局在社區設有派出所警務室,網格化管理,通過群眾們選舉,每棟樓選出樓棟長,每個單元選出單元長,群眾還選出他們信任的『百姓評說員』,樓長、單元長、評說員形成社區治理網格,為社區百姓排憂解難。」畢節市納雍縣珙桐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高雲說。
畢節市大方縣六龍鎮騁請大方詩詞協會主席及當地族老組成調解小組,成功解決了該鎮車輛佔道,造成交通擁堵等3個頑疾;黃泥塘鎮化聯村,退休政法書記、紀委書記、村支部書記成立「書記工作室」,成為該村處理群眾大小事務的主陣地;奢香古鎮,邀請大方彝族和苗族協會會員,成立了少數民族民事糾紛勸導隊,負責管理日常矛盾糾紛調處。
4月19日晚23時許,大方縣鳳山派出所接到銀川村一聯防長電話稱:自己的聯防區居民金某大晚上不睡覺,在村寨裡面到處遊走,因為金某以前有暴力精神病史,存在不安全因素。值班民警立即趕到銀川村,經過與病人金某溝通,發現金某最近經常出現幻覺,幻想自己家裡有很多人,晚上睡不著覺,還拿菜刀自傷自殘。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處警民警及時聯繫民政、衛生等部門,將其送往醫院治療。
鳳山鄉「2+10」工作業務培訓會
這是大方縣公安局鳳山派出所發揮聯防長作用及時排除轄區安全隱患的一個案例。大方縣公安局以「警務兩會」加十戶聯防的「2+10」社會治安治理模式,將社會治理的「眼睛」和「耳朵」延伸到基層,從「管」和「防」上下功夫,變被動警務為主動警務。全面梳理近年來本縣轄區發生的重大案事件,分析發案的規律特點,發現大部分案件系作風不正人員、長期酗酒滋事人員、有家庭暴力史或有家庭暴力傾向人員、可能產生社會危害性人員、大齡男單、吸販毒人員、精神病人員「八類人員」,公安局黨委以問題為導向,作出了加強「八類人員」管理的戰略部署,分類分色建立臺帳管理。同時,區別於公安機關管理的傳統「七類重點人口」,摸排出「八類人員」13549人,按照「高危、特別關注、關注、一般」對應顏色「紅、橙、黃、藍」建立臺帳分色管理。依託烏蒙雲、情報系統、人臉識別系統,把高危人員納入管控範圍,做到實時預警。
大方縣兩辦印發《大方縣「法治農家」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相關單位「八類人員」管理職責,分責各司其職落實管理措施。通過「分類、分級、分責」管理高危人員,有效遏制了多發性案件高發的勢頭,今年以來,全縣共發傷害等八類暴力案件發11起,與去年同期21起相比,下降47.6%,命案、兩搶案件0發案。
此外,大方縣公安機關以「警務兩會」、「十戶聯防」為載體,統籌推進掃黑除惡、命案偵防、禁毒大掃除的長足開展。利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開展宣傳,開展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場所宣講;錄製彝、漢、苗三語掃黑除惡「大喇叭」廣播在全縣各鄉鎮、各村寨進行巡迴播放,廣泛宣傳掃黑除惡知識,增強群眾記憶識別,提高群眾認知度;深入集市、商場、廣場等人員密集場所等利用展板、LED、發放宣傳資料等開展宣傳。
實行「1+1+N模式」模式打擊外流販毒活動,即警務聯席會+公安+各部門,開展「六必查」排查出327名外流吸販毒人員,落實家庭、社會、村居源頭管控責任,並隨時向公安部門上報更新的基礎信息,為公安機關打擊和協作提供支撐。2019年,大方縣籍外流販毒人員被外省公安機關打擊處理的絕對數26人,同比下降50%。新增吸毒人員、外流販毒人員逐年大幅下降。
大方派出所通過十戶聯防工作機制幫助群眾離家80多年的九旬老人找回親人
近年來,大方全面推進「十戶聯防」,以群眾之力,第一時間調處婚戀、家庭、家族、鄰裡等矛盾糾紛,嚴控小事升級激化;在機關下沉警力32名到派出所的基礎上,實施機關黨支部帶鄉,黨員帶村,促進法治、德治、自治的「兩帶三治」控命案;強化對作風人員、特殊病人等作案高危人員動態管控,預知預警;深化「萬警進萬家」活動,開展法治農家大宣傳,以案說法常態化宣教,命案防控取得明顯成效,發案連年下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逐步上升。
大方全面推進「十戶聯防」工作機制,只是畢節開展「十戶聯防」工作的一個縮影。除了依託基層、依靠群眾,畢節市公安機關還注重黨建引領的作用,進一步豐富「警務兩會」+十戶聯防機制。
黔西縣公安局水西派出所通過推進和優化警社聯動資源綜合服務模式,將警力下沉擔任社區黨組織副書記,從「局外人」轉變成「家裡人」,從「單打獨鬥」轉變成「共建共治」,被群眾稱為「家門口的派出所」。水西派出所民警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會資源,深化多元化矛盾糾紛協調化解機制,讓老城區更加和諧穩定,盡展新顏。
「社區裡有一個民警來當副書記就是好,我們鄰裡和諧有保障了,哪裡有矛盾糾紛,只要民警領隊出場,基本上都能協調化解,非常感謝我們社區幹部和民警副書記!」當矛盾糾紛協調完畢,雙方在水西派出所把協議籤完後,文昌社區居民龍明先和曾琴感激地說。
據悉,黔西縣文昌社區勞動路居民羅某,無故對周邊居民群眾辱罵,發洩心中不滿,而且還打砸鄰裡家中私人物品,抓傷咬傷其中兩位鄰居龍先明和曾琴。雙方來到水西派出所進行調解,最終達成協議,羅某進行賠償道歉,雙方握手言和,並不再因此事再發生矛盾糾紛。
「像這些零碎的矛盾糾紛,如果不及時化解,最容易發展到民事甚至於人命關天的刑事案件。」黔西縣水西派出所民警劉傑來到文昌社區任黨委副書記後,很有感觸。在社區後不僅可以高效開展走訪巡邏、排查了解、協調化解等基礎工作,還能通過群眾舉報、110社會聯動中心反饋等各種渠道獲得各種矛盾糾紛線索,及時組織工作組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據統計,在民警任職社區副書記後,社區工作得到了有效推動。從2020年1月至今,累計調處矛盾糾紛656件,共為群眾解決民生救助問題227件;行政案件57起,辦結52起,辦結率為91.2%;破刑事案件9起,抓獲涉毒人員12人等等,及時就地為群眾解決、化解、處置各種民生事務、矛盾糾紛和社會治安等問題,社區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大幅提高。
目前,畢節,共建立十戶聯防區10352個,明確十戶聯防長10352名,「十戶聯防」涉及總戶數17萬餘戶。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馬丹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