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英孚青少兒英語於2002年成立,18年來深耕南京。專注3-18歲孩子英語教育,英語啟蒙、英文閱讀興趣、考試學習、出國留學來英孚就夠了。我們的運行及管理遵照EF全球統一模式。50年專業英語教育經驗值得信賴,關注英語,關注孩子。
提起李光洙,很多人腦海中立即浮現出running man中總被幸運女神遺忘的「臭手」形象。
稍顯擁擠的五官,格外出挑的個頭,加上奔跑時極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大有一種「只是靜靜地站著就想笑」的衝動,因此,有他的綜藝總是可以獲得超高的收視率。
但其實,李光洙的搞笑事業卻是誤打誤撞,模特出道的他有一個演員夢,大學曾就讀於東亞放送大學的演藝科。
《心裡的聲音》劇照
儘管被打上「綜藝咖」的標籤,一直以來,李光洙一直專注於演藝事業。在2016年大熱喜劇《心裡的聲音》中,李光洙飾演的又憨又萌、認真搞笑的窮酸漫畫趙石,每次觀看都讓東方君笑得嘴角痛。甚至因為綜藝中搞笑的樣子太深入人心,有網友評論,李光洙演起傻乎乎的角色根本沒有壓力,完全是「本色出演」。
於是,在這部2019年上映的影片《我的一級兄弟》中,李光洙真的演起了「傻子」——精神一級殘疾,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智障」。但這部電影,卻把人看哭了。
劇中兩位主角世河(申河均飾)和東久(李光洙飾)都是殘疾人。
世河2歲時因為一場事故,全身除了頭都不能動,變成了一級肢體殘疾。
東久雖然肢體發達,但天生智力有問題,只停留在5歲的水平,是一級精神殘疾。
被家人拋棄後,他們在福利院相遇,在院長的幫助下,一個做「大腦」,一個做「身體」,就這樣相依為命了20年,組成了真正的「一級兄弟」。
福利院的院長是一位無酒不歡的神父,雖然從事宗教事業,神父本人卻特別不著調,既沒有任何信仰,也沒有執業資格證。
但是,看似渾渾噩噩的神父卻是孩子們的精神嚮導,他將福利院取名為「責任之家」,意思是「人只要生下來就有活下去的責任」。為此,他無條件收留那些被拋棄的殘疾孩子,盡最大可能讓他們吃得好,住得好,還有學上。
在福利院和諧的氛圍下,世河和東久分工明確,合作得相當不錯,堪稱完美拍檔。
東久負責世河的吃喝拉撒:
早上,幫世河刷牙,雖然胳膊酸了,也會粗心把自己的牙刷塞進世河嘴裡;
白天,推著世河上下學,為了和輪椅速度一致,專門換上暴走鞋;
吃飯時,自己一口世河一口;
晚上,睡覺前會確認世河的被子有沒有蓋好,半夜三點準時起來幫世河翻身、放鬆肌肉……
世河則教東久怎麼保護自己:
「要是有人罵你是傻瓜呢?」
「找死啊,我們單挑吧!」
「沒錯。無論是誰,只要瞧不起我們,一定要給他點顏色瞧瞧!」
然而,每一場歡聚總有說再見的時候——神父去世了。
葬禮後,世河不得不接受社會停捐善款的事實,因為拖欠房租,這處他們生活了20年的房子也要被房東收回。
作為院裡最聰明的孩子,世河腦筋一轉,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售賣義工證明。
在韓國,無論是升學還是就業,義工的種類和時長都是綜合考量的加分項。
對於那些家境優渥的孩子而言,只需要付出一定的酬勞,就可以獲得一張蓋章確認的義工證明,滿足自己陪殘疾人玩耍、餵飯、幫助洗澡等義工需求;
對於福利院的殘疾人來說,只需配合拍幾張照片,就可以維持一如往常的生活。
這種各取所需的雙贏遊戲,在世河的手下井井有條的進行著,世河和東久分工明確,一個負責接單洽談,一個則負責執行拍照。紅火的生意在帶來可觀收益的同時,也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你這是在虐待殘疾人,知不知道。」
「殘疾人怎麼能虐待殘疾人!」
縱然世河口才過人,福利院的「家」還是散了,灰色生意停了,持續交不上房租,從小一起生活的小夥伴們被不同機構接走,就連世河和東久這對連體兄弟也要被拆散。
可是,身體和大腦又怎能分離?
無奈下,兩個人只能選擇自立,但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得有可以謀生的職業。
看著一直吵鬧要去遊泳的東久,世河將目光轉向泳池……
遊泳館不定期舉行的業餘遊泳大賽,頭等獎金豐厚,如果能幫助從小酷愛遊泳且水平不輸專業運動員的東久贏得第一名,兩人的基本生活就不成問題了。
聰明的世河再次開動腦筋,用四六分成加義工證明的誘惑,幫東久請來了一位教練,並且還發起輿論攻勢,請來電視臺採訪,但世河千算萬算,沒想到的是,這次曝光卻引來了一位不速之客——東久的媽媽。
當年東久父親突然去世,為了能夠活下去,東久媽媽狠心拋棄了年幼的兒子。20年後,帶著當年的照片和一堆好吃的,東久媽媽找上門來,哭著跪在孩子面前:我錯了……
後半段世河和東久媽媽的監護權爭奪大戰,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具體劇情就不再劇透了。
《我的一級兄弟》根據光州福利院真人事件改編,故事的原型崔勝奎和樸宗烈,就是像劇中那樣,一個作為大腦,一個當作身體,合二為一的讀書、生活、工作,兩人不僅一起大學畢業,還一起考取了社工執照。
藝術源於生活,當製片人聽到這個感人的故事時,決定以喜劇的形式記錄下來。
但藝術又高於生活,有些問題,註定是沉重和引人深思的。
就像在監護權爭奪中,對方律師所質疑的,互相有缺陷的人在一起生活,和與非殘疾家屬一起生活,難道不是後者更好麼?
「那麼完美的人為什麼需要東久?」
字字鏗鏘,振聾發聵。
經濟困難時,覺得殘疾孩子是累贅,就狠心在遊泳館拋棄,是否有想過孩子那麼小,能不能活下去?
經濟好轉後,四處發傳單找孩子,拼了命的和世河爭奪監護權,到底是為了彌補缺失的母愛還是為了撫平自己的良心?
當年能拋棄年幼的孩子,以後就不能拋棄成年的東久了麼?
健全的人有時會不自覺的帶著有色眼鏡看殘障人士,一方面呼籲社會重視弱者需求,另一方面卻吝嗇於個體的精力。
就像影片中,義工一邊看手機一邊給世河餵飯,總是忘記給飲料插吸管。
就像回歸家庭後的東久,即使妹妹再熱情地送禮物,面對東久餵的一口白飯,還是會驚得手足無措。
習慣於付出,卻害怕回饋。這不是美德,是虛偽的施捨。
正如世河在法庭上所說:「我們神父曾這麼對我們說,弱小的人互相幫助生活。弱小的人因為弱小,才懂得幫助他人,只想著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但幫助他人,一起想的話就不會死。如果說我利用了東久,那麼東久也利用了我。如果說東久幫助了我,那我也幫助了東久。我們就是這樣,一直活到了現在。」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眾生皆苦,面對自然的災難、疾病的苦痛、事故的突發、不遂人心願的一樁樁事件,從廣義上來說,所有人都是弱者。與其故作要強地生活,不如放下偽裝的面具,承認自己的軟弱,弱者和弱者生活在一起,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這樣才能堅強。
正如影片的開頭,神父對新人夫婦的祝詞,世河和東久的人生如此,新人的人生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應如此:
我們都是受到傷害的懦弱的存在
經常會讓他人感到失望
並且自我絕望
這時有人接受過錯並理解你的話
我們將重新振作起來並能活下去
當你獨自感到痛苦時
遇到他人 就能相互扶持相互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