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錢列,仁濟醫院脊柱外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骨科博士,熟練掌握脊柱外科各種常規開放及疑難複雜手術(頸椎、腰椎、胸椎前後路減壓內固定手術)。
隨著社會老齡人口的增加,老年人摔倒逐漸成為每個家庭常見的問題。由於老年人往往存在較嚴重的骨質疏鬆,所以一旦摔倒可能會引發多種骨折,其中以脊柱壓縮性骨折多見。以往脊柱壓縮性骨折都以保守治療為主,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老年人做脊柱骨水泥手術已經是很普遍的事了,下面就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椎體骨折和臨床上常用的骨水泥手術吧。
1. 什麼是脊柱壓縮性骨折?會對老年人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椎體壓縮性骨折給老年人帶來的危害有兩大方面,一是身體的損傷,二是心理的創傷。
身體的影響:首先表現在骨折區域劇烈疼痛和神經牽涉痛,表現為腰背痛、胸痛、肋骨痛和腹痛。再者骨折影響是身體活動受限,最常見是上床、下床和翻身困難。此外,由於椎體骨折時,椎體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於椎管內,使得脊髓或馬尾神經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者將導致癱瘓。
心理方面影響:疼痛和活動受限對心理創傷很大,表現為無助感和情緒低落,對生命感到失望,尤其是身邊的親人認為是小毛病,不注意病人的感受,病人有被忽視的感覺。根據文獻統計,美國每年椎體骨折50~75萬人,政府每年要花費150億美元。上海作為我國較早進入老年化社會的城市,由骨質疏鬆症和腫瘤引起的椎體壓縮性骨折日益增多,僅上海市老年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總患病率達21% (男15.58%,女23.45%),由此造成家庭和社會巨大醫療負擔。
2. 對於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鬆性壓縮性骨折,臨床上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老年椎體壓縮骨折早期傳統的方法有:(1)保守治療,就是藥物加上臥床休養,這種治療方法對輕度壓縮的年輕的老年人有效;(2)常規外科手術固定;(3)微創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缺陷:對高齡和壓縮程度重的病人不是最佳選擇,對於後者,臨床初步統計顯示,30%的病人癒合不良,長期臥床可導致壓瘡、肺炎、鈣流失加劇等併發症。60%的病人畸形癒合,表現為楔形變、駝背,導致脊柱不穩定,增加了再次骨折的風險。外科手術缺陷:老年人耐受性差,固定容易鬆動。目前臨床上對於高齡骨質疏鬆病人輕微外傷引起的骨質疏鬆性壓縮性骨折,多採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 (PVP)和經皮椎體後凸成形術(PKP)等微創手術治療技術。
1994年PVP被維吉尼亞大學率先介紹到美國,從那時起成為一種治療疼痛性椎體疾病的常用方法。PVP是在高清晰度的影像設備引導下,用細針經皮膚穿刺入骨折椎體,於實時透視下將骨骼粘固劑(骨水泥)注入病變椎體,增加椎體耐壓強度、提高脊柱穩定性,緩解或消除疼痛,預防椎體塌陷發生或發展的一項新技術。
而PKP技術則是PVP技術的改良與發展,在1999年伯克利的骨科醫生Mark Reiley研製出一種可膨脹性擴骨球囊,該技術在影像設備引導下,經皮細管穿刺椎體,先用球囊或撐開器將壓縮椎體撐高,在椎體內部形成空間,再於透視下將骨骼粘固劑(骨水泥)注入病變椎體。這樣可減少注入水泥所需的推力,並且可以明顯恢復被壓縮椎體的高度。目前兩種方法都廣泛在臨床應用,主要用於骨質疏鬆性椎體壓縮骨折的治療,尤其PKP技術越來越受到患者歡迎。
3. 微創手術治療有哪些優勢?
骨水泥是一種用於填充骨與植入物間隙或骨腔並具有自凝特性的生物材料。由於它的部分物理性質以及凝固後外觀和性狀頗像建築、裝修用的白水泥,因而得名。骨水泥注射治療椎體壓縮性骨折的優勢:
精準:高清晰度影像設備引導。
微創:局部麻醉避免全麻帶來的額外風險,穿刺技術,無須切開,高齡老人也可以耐受。
恢復快:兩種方法治療後的臨床結果都取得了另人滿意的效果,骨質疏鬆性骨折的疼痛緩解率在90%以上,腫瘤性骨折疼痛緩解率在85%以上,90%以上的病人術後2天後即可下床活動。
總之,老年骨質疏鬆症椎體骨折一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病率高,常規開放手術創傷大病人不宜耐受手術,且術後內固定易鬆動,很難達到堅固穩定;而保守治療由於長期臥床易導致得褥瘡等併發症,且長期臥床後康復困難。椎體成型微創治療解決此類患者病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具有切口小,創傷少,恢復快等優點。只要遵從醫囑,合理的進行術前準備和康復訓練,「骨水泥」可以說是撐起老人脊梁的不二之選。
專家介紹:
錢列,仁濟醫院脊柱外科行政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骨科博士,熟練掌握脊柱外科各種常規開放及疑難複雜手術(頸椎、腰椎、胸椎前後路減壓內固定手術)。長期開展脊柱微創手術,並取得很好的效果。
擅長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診斷及以手術為主綜合治療;開展脊柱微創治療: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成形治療骨質疏鬆性脊柱骨折、通道輔助下減壓固定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等脊柱微創治療。
擔任
脊柱外科雜誌編委,中國矯形外科雜誌編委,中華醫學會上海骨科分會脊柱微創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創傷骨科委員,中國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康復學組常務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脊柱傷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脊柱內鏡學組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脊柱內鏡學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分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脊柱畸形學組委員。
學術科研
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上海市科委等各級項目多項。在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4篇,其中SCI收錄10篇;參編著作10部,其中《現代脊柱外科學》《頸椎外科學》《脊柱手術入路學》等脊柱專著已成為許多骨科醫師常用的參考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