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泰山歸來不看嶽

2020-12-18 騰訊網

聽朋友說泰安本地也有提案建議改名「泰山市」,只是未曾批覆。可能泰安寄託著國泰民安深遠寓意吧?一直都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機緣北京返回而是決意先到泰安看一看。

泰安不大不小,泰山站像是山東籍武中奇題字。市府坐落在泰山麓,也有青瓦臺的氣度,城市空靈,泰山近在眼前,一城山,坐在公交車上都可以實時拍照觀賞不遠處的山峰,城裡的人們仿佛時時刻刻都能尊享泰山的濡染和賜福。泰安最著名的人文境地還是岱廟,據說漢隸最著名的「張遷碑」「衡方碑」就在這裡,作為涉獵書法且均曾臨摹的我來說這個點的卡是必須要打滴。

岱廟,舊稱「東嶽廟」或「泰山行宮」,佔地約9.65萬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主流全真派神府聖地,是眾多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廟內宮闕重疊巍峨、氣勢雄偉。岱廟始建於漢代,復興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宋真宗封禪時又修建主體建築「天貺殿」和其它建築,規模更大。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建築群,現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岱廟歷史久遠而藏碑豐厚。現存歷代碑刻300餘通,形制各異,有「岱廟碑林」之稱,是繼西安、曲阜之後的中國第三座碑林。廟內有「萬代瞻仰」「登泰觀海」「樹種漢時」「第一山」「飛龍巖」「翔鳳嶺」等刻石;現存最早刻石秦小篆《李斯泰山碑》、漢隸經典《張遷碑》和《衡方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形制特異的唐代《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製碑等也是很值得關注的古代碑刻。就時間而論,這裡碑刻自秦、漢到近現代名人題刻,前後跨度二千餘年;從碑刻來源看,包括岱廟原有的和廟外遷入的;從碑刻內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碑刻書體風格各異。此外,還保存了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部分祭器、供品和工藝品,除文字碑刻外還有48塊漢畫像石,碑刻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是一座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

存於「東御座」院內的《張遷碑》全稱《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其刻於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明初出土,先置於樂平州學,建國初移置山東東平縣政府院內,1965年遷至泰安岱廟,後又移至「天貺殿」東廊的歷代碑刻展室內。全碑高317釐米,寬107釐米。碑陽15行,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釐米,隸書;碑陰三列,上二列19行,下列3行,共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釐米,為出資立碑官吏四十一人姓名及資量。碑額書「漢故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12字,分兩行而無列,書體在篆隸之間,線條剛健有力而曲屈盤轉,極似漢印繆篆,大小、長短錯落,挪讓有致,布局茂密,渾然一體,實為碑額珍品。正文風格樸拙高古、雄強大氣。用筆以方為主,許多筆畫稜角分明,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但參以篆籀筆意,筆畫方中寓圓,骨力勁健,筆筆飽滿,質樸厚重,波磔不似其它漢隸碑刻那樣明顯,加上刻工的粗放和自然漫漶,使得字跡在眾多漢碑隸書中呈現出全新的氣象;結體以扁方為主,在規正古拙與結字巧麗中透露著濃厚的雄秀之氣。

《泰山刻石》立於「東御座」殿堂臺基下,有玻璃護罩,是目前我國保存的最為古老的文字石刻之一,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名山刻石之祖」而馳名中外。據文獻載,《泰山刻石》為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年詔書,由丞相李斯小篆書寫,又稱《秦刻石》,也稱《李斯碑》。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至清代移至岱廟,曾被盜又追回。碑文共222字,後漸磨損泯滅,明嘉靖年間尚存29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7字「臣去疾臣請矣臣」,半殘者三字「斯昧死」。此碑筆畫簡煉平正,結體勻稱而成熟,氣息端莊秀雅,與當時筆畫仍然繁贅而具有較濃裝飾意味的大篆相去甚遠,字勢剛勁挺拔,一掃六國眾家粗拙之氣。作為秦篆重要代表作,歷代對《泰山刻石》評價極高。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立於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衡方門生朱登等為其所立的頌德碑。翁方綱據碑文末行兩行小字「門生平原樂陵朱登字仲希書」認為朱登即為書碑人。此碑自宋歐陽修以來皆有著錄,為著名漢隸碑刻之一。碑高2.4米,寬1.1米,厚0.25米。碑額下有穿,額隸書,陽刻「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計2行10字,字徑9釐米;碑陽隸書23行,滿行36字,共815字,字徑4釐米;碑陰原有字,清翟雲升《隸篇》記載可辨者23行71字,嘉慶四年(1799年)十月,錢塘人黃小松捶拓後發現其中「故吏故民門生」等字最清晰,如今已全部漫滅不見。該碑原立於汶上縣次丘鎮中店村,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汶河泛濫決口時此碑陷臥,村人復建於汶上縣西南十五裡郭家樓前,1953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內保存,1983年10月移至岱廟碑廊。此碑書法以體豐骨壯聞名,代表了壯美一路的漢隸風格。筆畫豐潤端正,在轉折和撇、捺處尤見功力,形成外方內圓的效果,儀態敦厚穩重,筆意粗壯古拙,嫵媚動人;結體方峻嚴整,波、磔、撇、捺皆不張揚外露,渾厚含蓄如《張遷碑》,而不似《禮器碑》鋒芒畢露;章法緊湊,字間、行間留白少,卻並不侷促臃塞,反顯渾樸古雅神貌。是漢隸成熟時期的重要代表,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藏品。清代金石書家對《衡方碑》給予高度評價。清代伊秉綬於此碑多有鑑習,既謹守漢隸正法又自出面目,終成一代隸書大家。

泰山與黃山齊名,是五嶽之首號「天下第一山」,徐霞客言「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在草擬此稿的同時,恰恰見到有好事者將黃山泰山進行對比網絡pk,辯論雙方相持不下看得熱血沸騰,黃山也是軒轅黃帝煉丹所在,泰山是歷代皇帝朝拜封禪必經,都是歷史自然文化雙遺產,一個自然瑰麗奇偉,一個歷史人文厚重,無法割捨,同一個世界同一輪日出都是如此多嬌。我雖生長在黃山腳下,也是新安畫派和皖南山水一直濡染我的心性,自然託付終身,不過對於遙相輝映的泰山文化歷史孔岱儒道亦然心馳神往。

天陰陰雨濛濛,從岱廟出來沿著武中奇題寫的泰山文化廣場,經關帝廟紅門,遊客中心購票見有楹聯「氣象巖巖直通天地,文化煌煌縱貫古今」。一天門有戶部員外郎楊可大題署「天下奇觀」,五嶽真形之圖如若八卦圖陣,紅門宮處有「瞻巖初步」「登高必自」刻石,宮門楹聯為「萬壑泉聲沉寶磬,千峰雲影護禪閣。」泰山的石階很寬,階距卻很窄,人再多估計不會擁擠,緩衝平臺也挺多,與陸續上山下山的遊客時而交流插肩,遇見一年輕遊旅言及夜裡就上山所以這麼早下山,說是泰山24小時售票且夜裡開放登山,我驚詫不已,難道不擔憂遊客的安危意外麼?路上見到石祖芬題寫的「經石峪看紅葉詩」——

中天門外梵仙鄉,楓葉初經九月霜。

獨倚喬柯舒冷豔,不儕凡卉炫秋香。

孤紅莫恨榮華晚,眾綠都成慘澹光。

休上危橋雲步回,更高寒處更悽涼。

拾階而上到了萬仙樓,匾題「景會群真」,見「三義柏」,三株並排蒼遒的柏樹如若歃血為盟,巨石刻「仰止」。不遠處是泰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旁有「不成功毋寧死」「喚起民農」石記,附近也有「聽泉」「名言莫罄」,還有草書「虎」字和楷書「初步登高」。一邊走一邊品讀刻石,又見陳甘雨書「中流砥柱」,行楷「蔚然深秀」「步玉清」與隸書「洞天福地」「膚寸升雲」,吳大徵篆書杜工部「望嶽」。這裡,有石碑註解:泰山摩崖總計1018處,巖石節理風化而成歷代文人墨客天然題字場所,這些地質遺蹟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構成了泰山地質公園獨特的科學與文化景觀。

泰山途中的各類店鋪大都採用木質古樸刻匾,門面玲瓏招牌名字取得都很有範兒,什麼「升雲」「青未了」「天順賜福店」「福地」「步玉清」「敢當」「雲路」「佳境」,也都請書家題署,別有逸趣。接著看見大楷「神州磊落」,路邊有不留意就會忽略的「蟲二」刻石,就是那個著名的「風月無邊」,來歷且不引申。又見「萬古凌霄」,歐陽中石題署的「鬥母宮」引入眼帘,楹聯由東營陳錫山題署:客心洗流水,山骨露清秋。有「太上玄靈」匾及「天然池」「蘊亭」,由老將軍、中國楹聯學會創始會長魏傳統題署的「寄雲樓」格外生拙本真,類似吳丈蜀一脈,樓柱嵌綠聯曰:佛法因緣無我相,夜深風雨有龍歸。「威載靈應」匾依然中石老手筆,附有篆聯:化險為夷誕登到岸,濟人利物功等慈航。與工作人員聊及以為是那個「鬥母」,她說不是,是某星君之母。

三官廟到了,小門樓前今人所題書楹聯——出關即成方外人,入門已非池中輩。感覺上下聯反了,這在人文聖地似乎不應該,不過畢竟當下所為,難免倏忽,一年又一年庚子春節降臨,可能各地又會出現無數上下聯貼反的現象,大眾百姓一般都是以從左到右的閱讀習慣而張貼春聯吧……財神殿楹聯為「龍行風雨人行運,家降祥瑞天降財。」三官殿聯為「問人間禍福須謁道官天地水,登仙界極樂必經天門一二三。」文昌殿聯曰: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位居大小官員晉升根源。三官廟聯曰:內修一脈精氣神養生滌心悟道,外敬三官天地水賜福赦罪消災。

經過「瞻布」刻石便遠遠見到了郭沫若題署「經石峪」驛站,有茶點婦人招呼喝茶小憩問其金剛經所在,她熱心指點下邊小道便是來回十分鐘,回頭來喝茶。回謝便匆匆迎著斜風細雨一個人尋訪泰山金剛經,源於曾經練過且有潘力生、丘程光、謝澄光三位忘年之交都深入專攻金剛經,也就格外關注和心儀。途徑「源頭活水亭」,亦稱「高山流水之亭」,亭聯「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在一片瀑布峽谷低緩而下的巨大石坪上,有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近2000平米的經文刻銘,鐫刻著1400多年前的北齊末年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字徑50釐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現有石碑記載為1313字)。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這部經石峪的《金剛經》刻成之後,一直被山谷中的溪流淹沒,歷經千年才被發現水下隱約文字,於是把溪流改道經文才得以呈現保存。這部石刻因為沒有留下任何的姓名及時間的記錄,因此這部作品的身世眾說紛紜。經石的西北風斜臥著一塊刻石,是宋代的陳國瑞書丹,鄭溫公勒石。上面記載著:遊石經谷,熟視筆畫,字徑尺餘,非人所能,歷千百年曾不磨滅,豈非神力護持以遣觀者。這是經石峪《金剛經》的最早記錄了。還有民間傳說是唐僧西天取經回來後,曾在此晾曬經文,佛經因此被印在石頭上,所以這裡又被稱作「曬經石」、「暴經石」。關於經石峪《金剛經》的作者,明代的王世貞認為是唐代人所書寫的,而同是明代的孫克宏在《古今石刻碑貼目》認為,通過考究筆法,這部經書的書寫風格與山東鄒縣尖山摩崖《晉昌王唐邕題名》相近,因此認為是北齊大將軍唐邕所書。而清代學者魏源認為經石峪的書風與鄒縣鐵山摩崖石刻書風相似,字體大小、書體、風格極為一致,因此推斷為北齊僧安道一所書。另外,清代的聶劍光以經石峪的筆法與山東《徂徠山大般若經》相似,而該經有「齊武平元年王子椿造」的字樣,認定為王子椿所書。1961年郭沫若先生遊覽此地後,經過研究也認為是北齊人所書。經石峪《金剛經》如此浩大的經刻工程,必然是在佛教盛行的時代才能完成的。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後,歷經魏晉南北朝,於北齊可以說是佛教發展到了鼎盛。有記載「都下大寺,約有四千所,住僧尼將近八萬。齊境內有寺四萬餘所,僧尼二百萬以上。」當時的佛教徒認為「縑竹易銷,金石難滅,託以高山,永留不絕。」因此他們將經文刻於高山巨石之上,希望佛法與天地永存。

經石峪金剛經氣勢恢宏、大樸不雕,楷行草隸篆諸法兼備,圓融溫潤厚拙天成。字大不散而又張力,沒有筆鋒縱慾和稜角分明,仍然雄偉磅礴,廟堂氣十足,堪為楷模。經書刻石中「無」、「萬」與現今簡化字寫法相同,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地方。清代楊守敬在《學書邇言》中評價它:「北齊《泰山經石峪》,以徑尺之大書,如作小楷,迂徐容與,絕無劍拔弩張之跡,擘窠大字,此為極則。」而康有為評贊:「觀《經石峪》及《太祖文皇帝神道》,若有道之士,微妙圓通,有天下而不與,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氣韻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絕,豈暇為金剛怒目邪?」經石峪歷經千年的滄桑風雨洗禮,至今依舊能看見作者那超脫的心態,把自己的信仰與追求深藏於內斂凝重的點畫筆墨中;把豁遠深邃的宗教情愫,以富有哲禪意識的書法線條表現出來,若有道之士,流露出無為無欲無我無極之逸趣,有著心如秋月、清心拂塵的超然境界。金剛經刻石附近有關西李道甫題書《暴經峪水簾》碑記:

暴經石傍水泠泠,鎮日獨來倚樹聽。

此意世人深未解,半天矯首萬山青。

路過「雲路」,便是水簾洞,見碧霞靈應宮,嵌聯:三素雲英扶降節,九光霞纈麗青壇。又有「萬笏朝天」「蓬萊季良小住」「通幽」「天衢」,遇見「柏洞」是倒下的古柏架在通道之上,恰如穿過如若別有洞天之境。四槐樹邊壺天閣有白廷鏴柳楷題聯: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元君殿有曾為我題署齋名的湖北文聯名譽主席周韶華題署隸意行聯:日照碧霞金世界,月臨泰岱玉乾坤。路過回馬嶺見藥王殿聯:造物猶資五色石,回生獨普四時春。一個如若彌勒般金剛經體「佛」字石挺立在前,不遠的觀音殿魏楷書聯——誓願宏深十方同化,慈悲廣大三德俱圓。

步天橋見隸書「山高水長」,中天門一到遠遠看見財神廟亦然金剛經體聯墨:身騎黑虎廣招財,心鏡公明常進寶。還是上下聯移植一下更順口,有些聯語境和音韻不必講究在意。吳大徴篆書「虎」金石氣濃。但見「華夏神韻」「中華精神」,餘江吳邁題書:接踵過中天,高山群仰止。為問熙攘人,曾否憶國恥。行草虎出現,「途踵平隱」,在泰山麵館門店休整避雨,到此約半途,叫了雪裡蕻肉絲麵,比架上各色飲料便宜,詢及怎麼不見挑山工,中年女老闆說現在是淡季,平時很多的,前不久也偶見新聞連結提及泰山為何不取消挑山工,源於索道也沒完善物運硬體也考量到一輩子從事此業無法改行的挑夫生計,同時也為保留泰山挑山工的精神意志和人文風景,好多外地遊客也是衝此而來。

迎天亭處氣象萬千,有「雲路先聲」「山輝川媚」「從善如登」「鬱確其高」「曲徑通霄」「人間天上」諸多石刻法書。偶見溥心畬詩書:「蒼蒼復落日,遙下晚風林。滉瀑連溪色,嵐光何處深。」再見「天下第一名山」,一個年輕爸爸帶著孩子在此託我留影,我也託他為我留影。旁有詩詞和「若登天然」……不遠張默君《登泰山偕翼如》石刻,還有毛潤之的「江山如此多嬌」和「逍遙遊」,以及《紅軍長徵詩》,只是不知可否親題還是勘錄?

一隅山澗石壁上有在山書「登歡喜地」,華亭書「妙極」,有「仰止」「氣象巖巖」「快活天」「在山泉」「至此始奇」「水流雲在」「雲泉飛瀑」「魯邦所瞻」「寒雲」,都是那麼美。兩個特大繁體楷書「滌慮」豁然,一處不大石亭內有刻聯:曲徑通幽處,連山到海隅。有種蔗老圃題書:且依石檻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還有:斷崖瀑落晴天雨,一線路入青冥端。亭外是歷城劉光照撰書:跋險驚心到此浮雲成夢幻,登高極目從茲俗慮自銷沉。玉田士隱劉振聲撰書:風塵奔走歷盡艱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積成功德敢朝山。四周圍繞刻石有長白文瑤書「河山元脈」,有「泉清自潔」「俯瞰群峰」「雲步出天」「攬勝」「澄清宇宙」「紅橋飛瀑」「中遊」「都歸一覽」,有長白升福的「欄環翠秀」「和篆書「萬方多難此登臨」,有「排聞送青」「天下奇觀」和皖南涇縣王崇甲題「雄冠五嶽」,一面石瀑上醒目的隸書「霖雨蒼生」讓人頓生敬意。

東嶽廟有一副藍底嵌金篆書聯:秦皇登封驊騮駐,青松封?千古情。好像上下聯都有雷同的「封」字,還有一字不識。另有嶺南畫派代表性藝術大家楊善深的行書聯:山水有緣供嘯傲,岱宗無意任留連。一側山壁刻入「東天一柱」「撫松盤桓」,還有兩個如椽篆書,不知是「泰松」還是「秦松」。乾隆題石「望人松」不遠便有一株與黃山送客松一樣的松,平臺上有三四位遊侶在悠閒,一男生餵女孩吃什麼,背景恰有望人松,我特意拍了特寫。繼續前行,朝陽洞口見王冶平題「泰山奶奶顯靈宮」,對松山處有「萬丈碑」記,可是未見,一位遊客向工作人員諮詢,原來是雨天霧大,遮掩了對面山上的碑刻。也有陸陸續續下山的遊客說是山上下雪了,山下有雨山上就下雪,泰山就是這樣,看了看一位小夥的手機自拍,果然白雪紛紛玉樹瓊花。依舊欣賞刻石「松雲絕壁」「空翠凝雲」「心香誠祝」「舉足騰雲處世松」「與天地參」,有「大好山河」與黃山溫泉摩崖「大好河山」略微不同,更有久違可人的領導楚圖南寫的非「幹部體」——千山聞鳥語,萬壑走松風。與謝無量賴少其吳丈蜀味兒仿佛,憨厚敦實,大巧若拙。又是「松壑雲深」「能成其大」「千葉石蓮」,在石階路邊壁有「暫遠紅塵」刻石,同行數位來自遠方的看似吃皇糧的中年白領幹部在此稍歇,一位男士走在此刻石下坐下,我拍了特寫對其笑說:還是在紅塵之中啊,同行者都笑起來。

至此又奇,風濤雲壑,松風琴韻。對松亭下是十八盤起始點,上達南天門全長800米,垂直高度400餘米,石階1600餘級,勢如天梯,為泰山標誌性景觀。這裡有郭沫若1961年夏題書刻石——

人來看萬松,霧至萬松蒙。

冠沐及時雨,襟披下嶺風。

孥雲伸臂手,飲瀣溢心胸。

磴道千尋盡,碧霞鐵瓦紅。

在龍門見到「絕頂雲峰」「天地交泰」「升仙坊」「翔鳳嶺」,開跌蕩何險危,仰不愧履如夷。首出萬山如登天。十八盤到南天門這段已經有越來越厚的積雪,路階不扶手無法順利攀登,步步為營步步驚心,也算最難走的路,恰恰這段石階坡度大間距小,到了南天門一陣風雪刮過,一股豁朗空明的清涼氣拂塵,門聯: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未了軒有聯:聽天門長嘯松濤依舊,凌絕頂遠眺風物日新。武中奇題南天門賓館門柱聯為田英章歐楷:畫閣凌雲瞻四海,金臺遺韻著千秋。我早年涉及硬筆也與龐中華田英章沈鴻根等多有聯誼,後涉及毛筆書法和中國畫,感覺局限硬筆是無法拓展藝術視野和筆墨境界的。

天門聳立於一片空色的蒼穹之下,四野茫茫,白雲亭由範曾題額,亭聯也是其書:誰接千載,我瞻四方。高山固俯,聖者當然。額首「據德」也是範曾題書,人生若只如初見,與起初見到範題寫的《演講與口才》等還是感覺差不多。這時候整個世界猶如籠罩在銀白陰藍之中,暮色蒼茫,到玉皇頂還有些距離,一路見人就問還有多遠,有說還遠有說不遠,有的建議明晨再上,有的說半小時趕回頭索道下山的話趕緊,也有旅館老闆迎上前招呼留宿,我說未及到頂或趕上索道就留夜。雪也大了,抉擇再上,見彭真題書「山高望遠」,走過範曾題牌坊「蓬元」,日近雲低,一片坪地,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對面偌大石崖全是刻石,有「壁立萬仞」「置身霄漢」「青壁丹崖」「星辰可摘」「天地同攸」「彌高」,有「呼吸尊,宇宙崇」,「五嶽之宗,與國同安」,「與國鹹寧,體乾潤物」,鄧穎超1984年6月來此題字「登泰山看祖國山河之壯麗。」喬石題「海岱縱月」,也有李鵬題寫的「保護世界遺產,建設東嶽泰山。」金溪題書詩詞:「丹崖翠壁接晴空,萬裡江山入望中。回首扶桑天咫尺,滿身香霧立空濛。」堪為「望吳勝跡」。

碧霞祠,顧名思義就是供奉碧霞元君的廟宇。碧霞元君,道教全稱「天仙聖母碧霞元君」,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泰山奶奶」、「泰山老母」「泰山娘娘」等,這裡系元君上廟和祖庭,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信仰的發源地。自明清以來,每年都有數百萬信眾登頂上山,來此祠朝拜祈求平安賜福、拈香奉祀、許願還願。進門前有三副楹聯赫然在目:玄門日會龍門客,道院時接翰院賓;自然萬籟涵虛靜,在一中和道氣清;碧天澤眾生春夏秋冬風調雨順,霞光普社稷東南西北國泰民安。聯文都挺好,最後一副聯是眾所周知的熱播劇《都挺好》片名書寫者都本基所題,見過央視《大家》欄目專題介紹,也為北京奧運會書寫入場國名牌,他的字在熱播正火時恰有書法界頗有非議,偏向刷字自由體學術性有待商榷。據友人言及碧霞祠裡也有我老鄉,皖南涇縣人,時間匆促未及進入拜會並祈福娘娘,懸念寄託留在未來。碧霞祠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廟,其選址精妙,其北有玉皇頂,東北有大觀峰,東南有日觀峰,南鄰斷崖,西通天街,在整個大環境中,以「藏」為特點,泰山道教協會毗鄰。但它又是由天街通向岱頂的必經之處,從天街望去,雲霧飄渺,宮宇藏秀於崖峰之間。若在玉皇頂向下俯視,浮雲灑落,一派「仙山玉閣」的景象。

玉皇頂近在咫尺之遙,一道來此的有問可否再上,也問別人是否再上,說來不及就在「五嶽獨尊」石刻處留影就下山,我便也作如是觀,隨他們一起彼此互拍,倚靠獨尊的碑刻各自擺拍速成,雪都成深藍色的了,天幕暗暗湧來,不小心容易滑倒,「擎天捧日」與五嶽獨尊相輝映,徐向前題「登高壯觀天地間」,仰觀俯察靜觀自得,昂頭天外,萬法唯識,登峰造極,「眼底乾坤小,胸中塊壘多。峰頭最高處,拔劍縱狂歌。」匆匆往回趕,說是趕還是亦步亦趨,畢竟近兩寸厚的雪。路過武中奇題飛雲洞見舒同在洞邊的刻石題詞:泰山冠五嶽,索道飛高峰。風景呈新色,遊途勝舊通。恰恰趕到索道站我與另一位本地來山上送貨的青年最後一趟索道下山,一張鮮紅色的「劉文西」送我到燈火闌珊處的泰山腳下,一路順風……

回來在想,不論黃山泰山都是相看兩不厭的祖國大好河山,不分彼此各有千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想來徐霞客先行者都是走過五嶽和黃山的,割捨誰他都寫不出這樣的句子,他也放不下,何況我們。黃山泰山兩地分居遙相呼應,但都擁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輪明月日出,彼此互動唇齒相依肝膽相照,空靈瑰麗+人文造化,我們便打開一個新世界。

煙雲滿帋呈風流。於是乎,賦予我生花夢筆的國畫《泰山歸來不看嶽》便自然誕生在黃山腳下的庚子之春。

旅途上的故事,請告訴我們;

有喜歡的文字,請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五嶽歸來不看山,泰山歸來不看嶽,時下吃貨們的「山」在哪呢?
    俗話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當然,這是形容山的高,那麼五嶽歸來不看山,泰山歸來不看嶽則是描述了山的瑰麗和秀美,那麼對於吃貨來說,讓我們高山仰止的山又是哪裡呢?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山東人來說,我首推平度大澤山。
  • 安徽你的美是「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巍峨壯麗
    江河也不逞多讓。但是安徽旅遊門票真的好貴啊,相比起北京的景點門票,安徽的真的好貴。(北京旅遊的費用都花費在住宿上了)"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黃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美譽,因黃山四絕而聞名天下。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個個稱絕。黃山位於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
  • 為什麼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今天有答案了
    說起爬山那肯定要去黃山瞧一瞧,看看它那「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名是怎麼得來的。爬山的目的一個是鍛鍊身體,另一個就是欣賞風景了。眾所周知,黃山有奇松、怪石、溫泉、雲海四絕,有很多文人墨客去描寫黃山的一景一物,可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在親身感受之後才能得到滿足,紙上的東西在現實面前總是少了點顏色。
  • 黃山歸來不看嶽,除了黃山其他山都不值一提?三山五嶽表示不服
    當人登高望遠、指點江山也要看登的是哪座山,可別小瞧這個選擇,登山在古人看來也是很有講究的,不僅是文人墨客即興而為,更多時候是一壺好酒、三兩友人,選擇一處名山,一路把酒言歡,再登頂吟詩作對,也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正是徐霞客留下的千古名句,但是放在先進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看來,除了黃山其他的山都不值一提嗎?至少三山五嶽表示不服。
  • 行走丨南嶽二月天之:魅力中山溝
    今有退休教師趙培毅(自稱嶽北山人)自費在朝聖的古道上修建了甘露亭,從數華裡之外引來了甘甜的山泉水,依次稱為「嶽北第一泉」,「嶽北第二泉」,「嶽北第三泉」,免費供遊人飲用。佛教提倡「上報四重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走進安徽黃山,這裡風景優美
    被後人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我們可以從南門出入,遊覽主要分為前山、後山兩條上山路線,都通向主峰之一光明頂,在光明頂的另一側,還有一條環線-西海大峽谷,來到這裡,我們可以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初上黃山
    馳名中外的黃山座落在安徽的南部,素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心嚮往之,久也。那年六月,我們全家合議,決定一起去遊黃山。老老小小十多口人,剛好一個小旅行團。抬頭看,天空是格外的蔚藍明淨;放眼望,滿目是爽爽翠翠的山林;深深的呼吸,空氣是格外的清新怡人,好一個天然大氧吧。一行人急不可待的登上了一艘遊船,開始了我們此行的第一站遊覽。坐在船頭,迎著徐徐的涼風,心情舒暢,旅途的勞累霎時煙消雲散。遊船緩緩的前行,兩邊青山連綿起伏,湖中島嶼散落如珠,湖面寬廣開闊、湖水清澈碧透。
  • 【五嶽歸來不看山】:下一句是什麼?
    又留下「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 是讚美黃山的美麗的。 嶽是山的意思,五嶽是我國的五座名山,泰山,華山,嵩山等。 五嶽歸來不看山,意思是五嶽是我國山裡最美的。從五嶽回來後,其他的山都不要看了。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千山之色融匯的黃山究竟多美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已經是極度讚揚黃山有多美的美麗,多麼奇特。黃山原名「黟山」,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我們在換乘中心坐旅遊大巴(當時票價是不到20元,現在票價不知道是否有漲價),首先到達的是後山雲谷寺售票處(坐索道上山單程80元)。由於前山和後山道路狀況不一樣,前山雄偉險峻,山勢奇特,比較耗體力;而後山道路較平坦,觀景臺較多。在此我建議朋友們,去黃山的話,可以考慮選擇後山上山前山下山,這樣更省體力,遊玩的也會更盡興。
  • 來泰安只看泰山?那你可就虧大了!這些地方都該去走走……
    看遍「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中嶽嵩山之峻,北嶽恆山之幽,南嶽衡山之秀」,是每一個喜歡山的旅者最大的心願。 泰山雲海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這五座大山不管是在外形上,還是在所蘊含的文化上,確是各領風騷,冠絕群山。不過,為什麼說是「五嶽」,而不是「三嶽」、「四嶽」、「六嶽」、「八嶽」呢?
  • 國際山嶽日丨這些久負盛名的山川勝景,跟著途窩一起來看
    12月11日,國際山嶽日是聯合國於2003年設立的以促進對山嶽生態系統的保護進一步了解貧困山區居民>生存需要的節日祖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不勝枚舉中國古代知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言「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唐代知名詩人杜甫也曾誇泰山「岱宗夫如何?
  • 你喜歡爬黃山、華山、泰山、衡山哪一個?
    徐霞客發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感嘆詞。在黃山四絕中有奇怪的松樹,奇怪的巖石,雲海,溫泉,現在是冬天,你可以欣賞黃山雪景。遠遠望去,你可以看到蒼松翠柏,但在陽光的照明下,你可以看到「雪山」的迷人色彩,就像一幅自然的水墨畫丹青,別提是如此美麗。2、華山華山是中國中著名的五嶽之一,南接秦嶺,北接黃河,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 動態丨南京市第一中學泰山分校:2019級初二學生慈善勵志行走
    為磨練學生的意志,拓展學生的視野,11月20日下午,南京一中泰山分校初二年級開展主題為「親近老山,至善同行」的慈善捐助暨勵志行走活動。本次行走由珍珠泉公交總站起,至象山湖公園廣場,全程10餘公裡。啟動儀式上,學生代表上臺發言,表示會發揚頑強拼搏、艱苦奮鬥的精神完成行走挑戰。學校副校長侯鐳發表講話,他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磨練學生意志、積極傳播正能量,幫助同學們養成熱愛運動的良好習慣。發言結束後,與會領導為班級授旗。
  • 《泰山歸來》曝主題曲《Better Love》(組圖)
       由華納兄弟影業和威秀影業聯合出品的真人3D動作冒險巨製《泰山歸來得知這首新曲是《泰山歸來:險戰叢林》的主題曲,很多粉絲在網上親切的開玩笑說「時隔一年,猴哥唱候」。  《泰山歸來:險戰叢林》由《哈利·波特》後四部導演大衛·葉茨執導,影片不再重複童話經典,而是講述泰山移居城市後,為守護家園,浴血叢林,為愛而戰的全新冒險旅程。
  • 兩大名山的百年地位之爭:黃山與泰山,誰才是「天下第一山」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擁有著太多風景名勝,或許對於不同的人群來說,旅行勝地的概念都是不一樣的,但無論如何,巍峨壯麗的名山大川,絕對能夠憑藉著自身那雄偉壯觀,高聳入雲的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 國內兩大名山,黃山與泰山角逐百年,究竟誰才是「天下第一山」?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歲月裡,經過緩慢的地質變遷,誕生了中國眾多名山大川,巍峨壯麗,裝點著中國遼闊的疆土,目前,這些著名的山川已經成為許多遊客非常喜歡的熱門旅遊景點,每年都可以接待大量遊客,今天說的是國內兩大名山,黃山與泰山角逐百年
  • 行走丨臺灣城市掠影
    然而,細細思忖,一路下來,作為一個城市規劃與建設的考察團隊,最集中的視角,最關心的話題和最深刻的印象,還是感觸這裡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點點滴滴。【時代烙印的建築風格】我們一行考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從工程師、建築師和規劃師的視角去感受和審視臺灣建築的形式與風格。
  • 我國兩大名山,黃山和泰山角逐百年,究竟誰才是「天下第一山」?
    其中,位於安徽的黃山和位於山東的泰山都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峰之一,也是如今國內風景最美的旅遊景點之一。在很久之前,便有著這兩座山究竟哪一個才是「天下第一山」的問題,並且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論。其中,位於安徽省的黃山有著十分奇特的自然景觀,這裡千峰競秀,萬壑崢嶸,古時便有人讚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 山東泰山,攀登主峰玉皇頂,看日出
    山東泰山,又名岱山、岱嶽、泰嶽,為五嶽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玉皇廟,玉皇頂,可以看日出。我今年10月底,去爬了一次泰山,全程花了七八個小時才到十八盤,玉皇頂,太累了,體質也不行,左手拄著登山棍,右手扶著欄杆,腿都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