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馬如簇。這首由宋朝真宗趙恆所作的勸學詩,真實地再現科舉入仕對讀書人的誘惑。科舉自隋唐首創,繁盛於宋朝,巔峰於明朝,終結於清朝,前後歷經1500多年的歷史,多少布衣書生依靠科舉改變命運,從朝為田舍郎,一躍成為暮登天子堂的達官貴人。
科舉能夠招致歷代讀書人趨之若鶩,絕非科舉本身有著多大的魅力,關鍵是它作為封建社會中,下層貧民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成為社會上下層等級間相互流動的捷徑。有人連中三元,步入瀚林,有人名落孫山,乃至癲狂。可以說,三年一度的科舉,在改變給讀書人提供改變命運機會的同時,也將大量的知識分子摧殘,比如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中舉。
科舉具體始於哪年,目前沒有形成定論,但科舉終止的年份是在1905年,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張之洞與袁世凱共同上書光緒皇帝,廢除已經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參照西方重新制定新式選拔人才機制。不得不佩服張之洞與袁世凱的創新行為,能夠冒天下之大不諱,主動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這種變法的魄力與精神亙古未有。張之洞之所以堅決主張廢除科舉制,主要的原因是意識到「師夷強技以自強」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看到晚清腐朽的朝政,早已使得科舉喪失原有的公平性,圍繞科舉發生的鬧劇層出不窮。
清末文官何德剛有本著作叫《春明夢錄》,裡面記載大量晚清科舉的「奇聞軼事」,作為科舉首層考試鄉試,屬於初級海選狀態,自然而然參試人數很多,給各級官府帶來巨大的閱卷壓力,有的地方官吏為了出於應付了事的心態,根本無視科舉的嚴肅性,將閱卷工作視為兒戲,甚至將自己閱卷過程中「嬉戲打鬧」的痕跡留在試卷上。
有年鄉試揭榜,有位自以為學識不錯的考生名落孫山,內心極其苦悶,便託親戚從府衙將自己的試卷借來查閱,哪成想自己的試卷上居然貼著一張紙條,寫著「火腿一隻」。考生難以理解這樣的批語是什麼意思,便帶著試卷找到主管閱卷的官員。
結果很尷尬,原來是閱卷官吏閱卷途中感到飢餓,便差人給自己到後廚取火腿來充飢。府衙怕此事鬧到,只好提出以一頭牛為條件,希望私了此事。閱卷時吃火腿還算小事,有的官吏為了應付工作,提高閱卷效率想出的「奇招不斷」。最經典的是那位抓鬮閱卷的官吏,將所有的試卷圍成圓形,再將菸斗放在中間旋轉,菸斗停落之處便是入圍的試卷。
說回張之洞與袁世凱的廢科舉開新考,公元1906年,晚清首屆新考如火如荼地進行,當年的考試人數較以往更多,因為此前朝廷已經昭告天下,此後以新考取代科舉,很多讀過書的和沒讀過書的都想來看看新考長什麼樣。結果,開考後試捲髮到手中,大家一看全部傻眼,題目是「論項羽拿破崙」。
所有的考生都是熟讀四書,飽讀五經的大儒。項羽倒是認識,「拿破崙」是怎麼回事,大家都雲山霧罩。可是好不容易來一趟京城,盤纏花費不少,總不能交白卷回家,怎麼也得寫滿,拿出個態度,說不定寫上個題目還能給5分呢。有備而來的考生便開始望文生義,根據題目寫出的文章更是「滿嘴胡話」「一派胡言」,當中有個考生憑藉主觀猜想,望文生義隨意寫出一篇文章,卻成為百年奇文。
該考生拿過試卷,沉吟片刻。項羽大家都知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拿破輪」到底拿的是多破的輪,又是什麼樣的車輪,他實在搞不懂。只好硬著頭皮寫道:
想那西楚霸王項羽,其為人也,力能舉鼎,氣蓋山河,乃拿一破輪,尚何足道也哉……
該考生行文之間,有著對出卷人不滿的意思,堂堂西楚霸王項羽,用的是重達百斤的楚戟,因何成為題目中的「破輪」。考試完畢,離開考場之際,該考生故意於試卷一角題詩一首說「秀才筆下可通神,能遣霸王拿破輪。一自烏江分別後,破輪轉劫變洋人」,然後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聽起來確實很滑稽,很像現在流行的一句玩笑「關羽大戰孫悟空」,雖然它的版本還有很多,基本上以上差不多少。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晚清時期,一批救亡圖存的能人異士,雖然有恢復華夏的理想很遠大,卻有些急於求成, 導致很多鬧劇迭出,但是那種理想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