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勸,吃飽飯: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懂得六種聽取他人意見的智慧

2020-12-16 人生智慧全解讀

俗話說,「聽人勸,吃飽飯」,俗話也說,「一人計短,兩人計長」,有些時候,好的主意、方法是別人想出來的,所以,你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當然,聽取他人的意見,並不等於採納他人的意見,主意還是要自己拿,決定還是要自己下,只是強調走自己路的同時,適當聽取別人的意見。具體而言,做人,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要懂得以下六種聽取他人意見的智慧,來學習下吧。

一、做人,要克服固執已見的毛病

做一個有主見的人,當然不是什麼壞事,但是有主見並不是說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別人的意見確實合理也確實對自己有利時,就一定要能接受,否則就是固執已見了,而固執己見,是做人最大的一個毛病和缺陷。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

早在兩千多年,孔老夫子就曾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揭示了這樣一個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從來不缺少可以為我們提意見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向別人學習,多聽別人的意見,從中吸取有益的部分,拋棄有害的部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短處,只有不斷學習,善於聽取,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當然,聽別人的意見就要能聽其合理的部分,一些人的一些意見往往有好有壞,有合理有不合理的,這就需要我們要能有選擇地聽取。

三、眾人拾此火焰高,要多聽聽眾人的意見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做人千萬不能獨斷專行,要多聽聽眾人的意見,儘管你可能比他們每個人都聰明,都有能力,但是,他們每個人也總有著你沒有的優點,能提出你所沒想過的想法,所以,切不可剛愎自用,不把他人的意見當回事。

四、走自己的路,也聽聽別人怎麼說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句名言影響了很多人,特別是追求特立獨行的年輕人。這句話固然很有道理,但顯得過於絕對,因為別人說的假如是好的意見,哪怕再刺耳,再不中聽,也還是要用心聽聽的。太過追求特立獨行的人,要麼是天才,要麼是因為社會閱歷還不夠豐富,摔的跤還太少,碰得壁還不夠重,而天才永遠是少數。一旦栽了幾個大跟頭,多碰幾次壁,就會發現,「聽人勸,吃飽飯」,這句老話才更有道理。

五、聽取別人意見,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人再聰明再有本事,也不可能把事情考慮的完美無缺,總有自己沒有把握好的地方,而且,常常是身處危險之中卻不能自知,這時,旁觀者的意見往往能使你促醒,更好地保護自己。

六、不恥下問,不如你的人,也可能會想出你想不出的主意

聽別人意見不能擇人而聽,請教別人不能太注重對方身份高下,要對事不對人,只要是好的意見,都可以聽聽。聰明人有聰明人的思考模式,他們的主意的確比較多,建議也的確比較好,對大局的了解也比一般人清楚,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有些時候,不如你的人,也可能會想出你想不出的主意,所以,也要多多諮詢,不恥下問。(百家號獨家內容)

相關焦點

  •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會「裝傻」
    生活中,常有人喜歡賣弄聰明、炫耀自己,感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那個人,最終,這樣的人註定只會害人害己。聰明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名垂青史,用不當遺恨終生,歷史上的楊修,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好例子。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往往看起來有些笨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裝傻」。事實上,裝傻並不是真的傻,而是聰明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懂得裝傻的人,看上去總是吃虧,實則吃虧是福;看上去糊裡糊塗,實則難得糊塗;看上去單純簡單,實則心裡有譜。人生一世,有時候最高的智慧恰恰在於顯得一無所知。
  • 真正聰明的人,都喜歡做這三種「傻」事
    卷首 老子曾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兩句話很有哲理,意思就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在外表看起來有些愚笨,真正靈巧之人表象看起來有笨拙。善於藏拙才是有大智慧之人必備的入世功底。
  •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情商高的人,善於用一個技巧來勸人大度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在網上很流行,還有人藉此發出看似包含智慧的忠告:遠離勸你大度的人!這看似的確很有道理,但問題在於,如果大家都不勸人向善,都不勸人大度,那就是好事情嗎?顯然不是!另一方面,勸人向善、勸人大度的人也不可能杜絕,不少人也都有「未經他人苦,偏勸他人善」的心理,這或許就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既然「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並不全是好事,而且也不可能杜絕這種人,那麼,關鍵就在於如何勸人向善、勸人大度上了。
  •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
    做人是一門學問,想要順順利利過完一生,往往需要一定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三條為人處世之道,災禍少,人生更順暢。1不管對什麼人,說話都不能口無遮攔。之後,他不以為意,有人勸他,他和對方唇槍舌劍,斥責對方明哲保身。自己仍然屢屢上書,言辭激烈,日甚一日,最終鋃鐺入獄。開始時,他義正辭嚴痛斥審訊他的官吏,對方對他一番暴打,他被折磨得不成人形。後來,他慢慢意識到,正是因為自己的意氣用事,才落此悲慘下場。
  • 生存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改變別人,而是首先改變自己
    ,往往與其智慧有關。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是先去改變別人,而是首先改變自己。 我是一切的根源,真正聰明的人,會從自身身上尋找原因,做好自己能做得,從而迎來更大的改變。
  • 生存的智慧:真正聰明的人,從來都不會投機取巧,你會嗎?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生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步登天,那些勸你走捷徑的人,往往都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通過自己的前期努力與積累,才會形成厚積薄發之勢。真正聰明的人懂得一個人走一時的運氣容易,但是走一輩子的運氣卻不容易。走一時運氣真的是靠老天爺加持,但是擁有一輩子好運卻需要是我們對待世事運轉規律的深刻認知,更離不開自我的努力和奮鬥。
  • 做人,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以德服人」!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這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在一件事上贏得勝利,或者想贏得一場競爭,靠智商、智慧、聰明,可能就夠了,這是小勝,但要是想一輩子贏,就得靠「德」,就得以德服人,這是大勝。事實上,做人,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以德服人,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傻子,你可以用詭計騙過別人一時,但只有靠「德」才能讓別人心服口服。「德」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則是行為的規矩。自古以來,以德服人就都是一條最重要的處世哲學。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以德服人呢?其實在細節上多加注意,往往就夠了,具體而言,做人,牢記以下6條處世天規,教你以德服人。
  • 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大部分人卻執迷不悔
    在人際交往中,聰明的人很多,但懂得聰明裝糊塗的人卻很少。懂得聰明裝糊塗的人才是擁有人生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人緣往往更好,更受周圍的人歡迎。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在這3個方面裝傻01、做人低調,不鋒芒畢露在生活中,有的人總想著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炫耀自己有多大的能力,炫耀自己的人脈,炫耀自己的財富等,這樣的人不僅不會獲得別人的喜歡,反而招來別人的唾棄。
  • 一個格局大的人,往往懂得「大智若愚」
    馬雲說:「一個人真正的成功體現在境界和格局上。」一個人的成功,其實無關財富和權力,而是看他心理上能夠達到的層次境界,和對待事物的心胸格局。而一個有著大格局的人,往往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大智若愚的人,從表面上看好像和聰明智慧並不搭邊;但是他們卻從來不曾炫耀和彰顯自己,默默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前行。遇到事情的時候有著不同於他人的灑脫和胸襟,不計較也不鑽牛角尖。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越懂得向2種人低頭!積福積德能成大器
    而這一方面那些真正聰明的人越懂得付出實踐,有的人表面看起來很普通低調,但是他們的內心十分強大,這種人一般都是真正有本事的人,就像《天道》裡面的丁元英,他可以花幾萬塊錢買個音箱,也可以花2塊錢在路邊吃完餛飩。越聰明的人, 越是懂得向2種人低頭!一輩子積福積德!剛正不阿的君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以為你很優秀,其實比你厲害的人有很多。
  •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一般會有三個缺點
    有人說:聰明的人,人生有更多的可能,也會取得更高的成就,也有人說:太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真的是這樣嗎?這有一定的道理,卻不絕對,不過聰明的人一般會有三個缺點。
  • 內心強大心法:簡單才有智慧,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回歸事物的本質
    王陽明大儒曾說,心外無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們想看到的世界,我們需要了解,真正智慧的人,不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得複雜,而是懂得經營自己的生活,把生活變得越來越簡單。他人對我們怎樣是他人的事情,但是當他人對我們怎樣的時候,我們內心加了過多的情緒解讀,那麼我們就會造成了過多的誤會。舉個例子來說,當別人和我們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我們如果加了過多情緒解讀,會認為別人是看不起我們,事實上別人只是發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見。
  • 聰明、智慧,不固執,啥都好
    聰明、智慧,不固執,啥都好就有些人不聽勸總是固執己見,明明很聰明,原本做一件事情可以大家互相幫助,各抒己見,但是他們就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往往可能做錯事,他們就是死腦筋,不知道變通,或者好久沒見到人了都不知道該怎麼交流了還是怎麼樣,不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 做人,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具備六種「資本」
    做人的資本有很多,而在成功學中,以下六種「資本」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事實上,做人,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具備這六種「資本」,有一種,也要恭喜了。資本一、勇敢勇敢能帶給一個人巨大的力量,是獲取成功的一個必備因素。勇敢的力量是無限的,能挖掘出人們想像不到的潛能。
  • 真正聰明的人,不說這5種話,遠離是非與禍患
    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是情商高,他們說話的時候不只是圖自己快活,從不說以下這5種話,繼而遠離是非與禍患。1、落魄時,不說訴苦話。從前,有隻小猴子,不小心被樹枝劃破了肚皮,流了很多血,它每見到一個猴子朋友就扒開傷口說「你看我的傷口,好痛」。它的朋友看見傷口後,都同情它、安慰它。
  • 聰明的人和智慧的人區別在哪裡?看這三個細節一目了然
    如何區分聰明的人和智慧的人,從這四個地方看下就一目了然了:一、聰明人往往不吃虧,能吃虧的大都是智者聰明的人和智者的區別的往往在於,聰明的人會過於在乎利益的得失。而智者卻在乎是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確的事情,是不是有利於眾生。我曾非常佩服吳清友老師,他開的誠品書店虧了15年,但是他一直堅持在做這件事。
  • 真正聰明的人,在說話上往往有十種高情商的表現,有一種,也很好
    真正聰明的人,在說話上往往有以下十種高情商的表現,有一種,也很好;做人有「心機」的人,說話往往也有這十種表現,人緣越來越好,錯不了。一、多用讚美的語言,好話永遠不嫌多。做人要有「心機」,就不能吝嗇說好話、讚美人,因為人性就是喜歡聽好聽的、厭惡不喜歡聽的。
  • 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這樣說話,人緣好
    與人相處的小細節,往往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修養與情商。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會說話讓人如沐春風,久處不厭。正如蔡康永所說:「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真正高情商的人,懂得這樣說話,人緣好。1真正高情商的人,說話讓人舒服。生活中,總有些人,一開口就讓人無比尷尬,這樣的人,很難討人喜歡。而另一種人,說起話來總是讓人很舒服,批評時恰到好處,表揚時也非常到位,這樣的人,往往最受歡迎。
  • 真正聰明的人,都放棄了這4種社交
    讓你覺得你們總是隔著一層,這人八成比你聰明很多。」確實如此。所謂「聰明人」,在社交方面,大多數是「友善、親切但不乏距離感」。因為他們懂得這個道理:人脈的關鍵,在於個人實力,而不是其他。抱怨,是把雙刃劍,既透支了自己對生活的的熱忱,又降低了他人對未來的期待。
  • 張志誠:太聰明的人往往是最失敗的!
    此後,哲學家抑鬱成疾,臨死前,他將自己所有的著作丟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對人生的批註——如果將人生一分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猶豫」,後半段的人生哲學是「不後悔」。哲學家死之前終於明白,聰明的狐狸為什麼常常落不到好下場了,因為他們經常「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