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佩·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中文名:
朱塞佩·塔蒂尼
外文名:
Giuseppe Tartini
出生日期:
1692年4月8日
逝世日期:
1770年2月26日
職 業:
作曲家、小提琴家
出生地:
威尼斯共和國,皮蘭(現斯洛維尼亞境內)
代表作品:
《魔鬼的顫音》
所屬時期:巴洛克時期
在十八世紀前半葉義大利的小提琴音樂文化世界,塔蒂尼理所當然地高高站在集當時表演創作精華大成的盟主地位。 在塔蒂尼的音樂和性格裡往往可以分析出不少浪漫主義的成分。「他特具的藝術家天性是那種熱騰騰遏制不住的激動和夢想。心潮滾滾,忽爾樂入天堂,忽爾苦入地獄,心情轉變總是那麼突如其來,使人難以揣測。正因為他吸取了科列裡、維瓦爾第、洛卡臺利、威拉契尼、傑米尼亞尼以及其他前輩和同輩大師們的心得,之後把它們熔鑄成完整雄強的統一體,所以他的演奏藝術顯得是經過移山倒海,另有自己的天地。他藝術中所表現的意境深遠,善於變幻,不拘一格——既有奏鳴曲《被遺棄的達朵》(達朵是傳說中迦太基的女王和建國者)裡溫柔至極的抒情,又有奏鳴曲《魔鬼的顫音》裡烈火般的激情,既有A大調賦格曲中那種輝煌的競奏,又有巴羅克時期吟誦式柔板中那種莊嚴的哀悼,聽了使人感到十分驚訝。
因其終身孜孜不倦的努力,博採眾長,綜合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音樂元素。例如德國音樂豐富的樂思和對位藝術,義大利弦樂音樂,特別是安東尼奧·維瓦爾第簡練的主題、清晰的和聲布局、持續連貫的節奏,法國羽管鍵琴生動的織體、法國歌劇序曲鮮明的色彩和對旋律的裝飾,形成既具有個人特徵,又有國際性的音樂風格 。
從未進入學校修習任何音樂方面知識的塔蒂尼,是個完全靠自修學習的音樂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不僅創立了一所教授小提琴為主的學校,還培養出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據估計,他創作了近140多首的小提琴協奏曲及奏鳴曲,還有為數不少的三重奏;代表作品為《魔鬼的顫音》。
義大利作曲家塔蒂尼是巴洛克末期與古典前期小提琴音樂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寫了許多表現小提琴技巧的器樂作品,他本身也是歷史上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塔蒂尼年輕時也做過許多荒唐事,例如,原本父母安排他進大學攻讀法律,但他卻執意放棄法律轉而學習作曲;還沒成年就與紅衣主教的親戚互訂終身私奔去了,原本他們打算逃到天涯海角,養幾隻小雞、小鴨安度餘生,後來卻只能躲到教堂裡避難。為愛走天涯期間他仍不忘鑽研小提琴演奏技巧,並拜名師門下學習作曲。
關鍵詞:
第一樂章:鬱鬱寡歡、沉靜哀傷;
第二樂章:飛揚奔放、流暢自然;
第三樂章:悲傷的小嘆息;
第四樂章:變化多端的樂段,情感豐富、技巧極為困難
神明託夢或在夢裡與靈魂對談這一類的「靈異事件」果然其來自有。早在三百多年前,巴洛克時代的塔蒂尼先生就曾經在夢裡面與魔鬼「交流小提琴的演奏技巧」,醒來後他怕大家以為他在「做夢」,還把這個「人與魔的交流心得」仔仔細細譜成了樂曲呢!
那晚塔蒂尼多喝了幾杯,昏昏沉沉地進入夢境後不久,便遇到一個鼻子尖尖鬍子翹翹,手裡還拿著一把小提琴的黑衣魔鬼要來跟他打擂臺,塔蒂尼不相信魔鬼的演奏技巧能勝過他,沒想到黑衣魔鬼竟當場示範了一段充滿雙音與三重音的高難度樂段,其中的顫音必須在兩條或三條弦上同時拉出,技巧之艱澀與完美「幾乎不是能達到的!」塔蒂尼聽完之後嚇出一身冷汗醒了過來,他拿起五線譜憑著模糊的記憶寫成了這首G小調《第四號小提琴奏鳴曲》,別名《魔鬼的顫音》。事後他把這首曲子拉給朋友聽,並向他轉述這個事件:「我感到迷惑、震驚,幾乎喘不過氣來,醒來後我抓起小提琴要追回夢中魔鬼的音樂卻徒勞無功。雖然這首《魔鬼的顫音》奏鳴曲無疑是我寫過的最好的作品,但比起夢中魔鬼演奏的樂段,還相差甚遠。
《魔鬼的顫音》共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鬱鬱寡歡、沉靜哀傷;第二樂章氣氛一轉為飛揚奔放、流暢自然;第三樂章又是一個悲傷的小嘆息;第四樂章則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樂段,情感豐富、技巧極為困難,要面面俱到地演奏好每個環節頗為不易,果然是「魔鬼」的冥想之作。塔蒂尼為後代無數小提琴演奏者留下了魔鬼示範的顫音,演奏者若沒下過一番苦工夫,實在難以跨越其門檻,完美地呈現這首樂曲艱澀完整的演奏技巧。
感謝色彩特別的你能和我在此相遇
Thank you for reading!:)
《魔鬼的顫音》
Lev Oborin _ David Oistrakh -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B_g5 _The Devil's Trill_ - Violin Sonata in G Minor, B_g5 _Devil's Trill_ (G小調小提琴奏鳴曲,B_g5 「魔鬼的顫音」)
僅簡單推薦了個人喜歡的部分樂章和部分資料,大家喜歡的話歡迎繼續對音樂家及其作品進行更多了解!
MU藝術生活研究所
相關來源侵權刪除
Bilibili :MU幕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