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5日,烏克蘭海軍3艘船隻在刻赤海峽航行時,遭到俄方攔截和扣押。烏克蘭方面隨即宣布進入戰爭狀態,而俄羅斯也毫不示弱,堅稱錯在烏方並警告西方國家不要「拉偏架」。一時間,剛消停沒多久的東歐再次戰雲密布。從克裡米亞危機到天然氣爭端,俄烏兩國這幾年撕得不可開交。然而,這兩個如今「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的民族,其實同祖同宗,在語言和文化上也同出一源,在沙皇俄國和蘇聯時代更是同屬一個國家。到底是怎樣的歷史糾葛,讓這兩個兄弟族群同室操戈呢?
從被逼分家到「跪求吞併」
說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兩國有千年恩怨,其實有點誇張,因為不到千年以前,這兩個現代民族還都不存在,他們的祖先同屬於一個名為「古羅斯人」的族群。
古羅斯人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在內的所有東斯拉夫民族的共同祖先,公元9世紀,這個民族在東歐平原建立起了基輔羅斯。在極盛時代,這個國家的疆域囊括了今天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東歐區域的大部分土地,其傳奇領袖弗拉基米爾大公還迎娶了拜佔庭公主,當上了羅馬帝國末裔的乘龍快婿。
然而好景不長,13世紀,蒙古帝國的崛起打斷了古羅斯人稱霸東歐的美夢,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佔基輔,基輔羅斯滅亡。古羅斯人由此走向了分化——東部地區在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的嚴密控制下苦苦掙扎,最終,在莫斯科公國的領導下擺脫蒙古統治,形成了沙皇俄國。
而在原羅斯公國西南部,在金帳汗國勢力退卻後,這裡又被波蘭、立陶宛所吞併。這片在列強間來回易手,始終不得獨立的土地,就是今天的烏克蘭。
別看今天無論波蘭還是立陶宛都是東歐小國,想當年,這兩個國家可強大得很,他們時而聯合、時而分裂,將夾在中間的烏克蘭反覆瓜分撕扯。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正式成為共主聯邦,烏克蘭在兩強的聯合壓榨下更加苦不堪言,上層階級被迫波蘭化,而下層民眾則淪為農奴。
常言道,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1648年,烏克蘭人在民族英雄、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的領導下發動民族大起義,攻佔基輔並宣布建國。但起義隨即遭到波立聯邦的聯合絞殺,波蘭國王親率15萬大軍正面出兵,而立陶宛軍隊則襲其側後,腹背受敵的赫梅利尼茨基感到自己也需要一個盟友,於是想到了「親兄弟」沙皇俄國。
不過,面對「親兄弟」烏克蘭的求援,沙俄卻反應冷淡,原因一方面是兩家此時已經分家四百年,沙俄壓根看不上這幫窮親戚。另一方面則是波立聯邦是當時的東歐霸主,沙俄也不敢惹,反而將「援助」烏克蘭當籌碼,想敲波立聯邦一筆竹槓。
就這樣,烏克蘭人反覆去信「跪求吞併」,俄方始終不允。直到1654年,沙俄與波蘭之間的領土談判破裂,沙俄終於同意援助烏克蘭,雙方於當年籤訂《佩列亞斯拉夫協議》。協議規定,烏克蘭人民承認沙皇的最高權力,臣服於俄羅斯,沙皇則對烏克蘭有提供保護的義務;同時,烏克蘭仍享有作為獨立國家的一切權利,其在行政、財政以及教會事務上的自主權獲得保留。時隔四百年,這兩個失散多年的兄弟民族終於「團圓」了。
「老大哥」虐待「小兄弟」
然而,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團圓故事註定不會像童話般美好。問題就出在當初籤的那紙協議上:受西方影響數百年的烏克蘭人,想的是俄羅斯會跟他們建立波蘭-立陶宛式的共主聯邦,雙方對外同仇敵愾,對內則彼此獨立、互相尊重。然而,被蒙古帝國調教出來的沙俄帝國,字典裡壓根沒有平等二字,這紙協議在沙俄看來就是烏克蘭人主動「投誠」,甘當沙皇的臣民。
所以,被合併後的烏克蘭人壓根沒享受到啥「獨立自主」,而是充當起了沙俄的「奶牛」和炮灰。1700年,沙皇彼得大帝與瑞典爆發「大北方戰爭」,彼得大帝以戰爭為由,剝奪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權。深感自己被耍了的烏克蘭人怒火中燒,憤而與瑞典結盟,充當「帶路黨」,結果遭遇了沙皇的血腥鎮壓。在沙俄內部,俄羅斯人自稱「大俄羅斯」,而將烏克蘭人稱為「小俄羅斯」,並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這樣的民族壓迫,當然遲早會遭到反抗。
1917年,沙俄轟然倒地,那邊「二月革命」剛爆發,烏克蘭3月就立刻宣布獨立。獨立的烏克蘭立刻主動找到沙俄的對手德國,表示願意提供德國此時最短缺的糧食,換取德軍出兵45萬,幫他們「擺脫俄羅斯人的奴役」。後來德國戰敗投降,烏克蘭又立刻聯繫上新生的波蘭,結盟共抗新生的蘇聯。看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國人,對「彼得留拉匪幫」這個詞應該耳熟能詳。這個詞說的正是當時烏克蘭的彼得留拉政府,但與小說中不同,彼得留拉在今天的烏克蘭是被當做頭號民族英雄崇拜的,地位甚至高過赫梅利尼茨基,因為烏克蘭人覺得彼得留拉在外交上比赫梅利尼茨基聰明——無論找誰結盟,也不能再找俄羅斯了。
然而,趁著亂世折騰半天的烏克蘭,最終還是被蘇聯吞併,並因為上述這段「黑歷史」在後來受到了「重點監管」。1932—1933年,由於史達林的錯誤政策,烏克蘭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科茲洛夫曾指出,全蘇在這場饑荒中死亡超過700萬人,其中烏克蘭人達到了300萬-350萬。隨後烏克蘭又成為「大清洗」運動的重災區。1986年,烏克蘭又發生了車諾比核洩漏事件。可以說,蘇聯歷史上的所有錯誤,烏克蘭都參與了埋單,還往往是掏錢最多的那個。
親俄不願,親西方不能
1991年12月,隨著蘇聯解體,烏克蘭在歷經數百年磨難後終於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然而,一個棘手的難題隨即擺在烏克蘭和世界面前——這個新生的國家究竟跟誰混?
烏克蘭的苦難歷史已經證明,對於這個處在列強爭衡十字路口上的國家來說,想要靠自身實力保障獨立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為歐洲領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60萬平方公裡),成為瑞士那樣的永久中立國也不現實。想要生存,烏克蘭就必須在俄羅斯或西方之間做出選擇。歷史上被俄羅斯坑苦了的烏克蘭,在民意上是無論如何不願意再親俄的,但問題是,一個親西方的烏克蘭,俄羅斯在戰略上又不能接受。美國蘭德智庫公司曾發布報告說,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意味著俄羅斯與西方之間增加2000公裡對峙線、俄羅斯歐洲部分幾乎全部處於北約中短程飛彈的火力覆蓋之下,俄羅斯經濟將無法負擔如此沉重的國防負擔。
正因如此,俄羅斯與西方曾一度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默契:北約不主動向烏克蘭擴展,而俄羅斯則不過分刺激烏克蘭的反俄情緒。但這種默契隨著2014年俄羅斯單方面宣布「收回」克裡米亞半島宣告終結。在接下來的四年中,為了打破烏克蘭對該半島的封鎖,俄羅斯投入巨資,修建了一座從刻赤半島通往克裡米亞的跨海大橋,讓烏克蘭以封鎖促使克裡米亞「回心轉意」的計劃落了空。因此,大橋甫一落成,不少烏克蘭政軍界人士就放話說要將其炸毀,俄羅斯隨即派出相當強大的海空力量對其防衛。在劍拔弩張之下,雙方此次擦槍走火也算實屬必然。
以目前的形勢看,烏克蘭的處境無疑是困難的,雖然自認遭受了俄羅斯「欺凌」,但由於國力差距懸殊,烏克蘭聲調再高也不敢對俄羅斯動武。不過,俄羅斯也同樣難辦——該事件的爆發,再一次刺激了烏克蘭的反俄情緒,如今的烏克蘭,除了東部兩個俄羅斯族佔主體的州,反俄已經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烏克蘭投入北約懷抱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俄羅斯的國防噩夢即將到來。屆時,普京到底打算咋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
齊魯壹點客戶端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