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免費訂閱
世界洪門歷史文化協會會長尹國駒
洪門三合會,據說是著名反清復明組織,始於清朝康熙、雍正年間。
洪門天地會在廣東地區的一個分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因明朝君主朱元璋年號「洪武」,故取其「洪」字,名為「洪門」。「洪」字三點水,因此不同社團「兄弟」,均以三點水「兄弟」相稱。
方大洪為"三合會"創始人 幫會活躍於南方兩廣一帶,珠江三大支流北江、東江、西江於珠三角匯聚入海,故名「三合會」。
因洪門洪順堂印信為三角形,故該組織使用三角形作為其標誌。而三合會的英文名稱「Triad」,是由香港的英國殖民地政府根據其名稱和旗幟命名的。
歷史沿革
起源
三合會(英語:Triad)原是在1830年代(道光十年)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在內的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織互相自保而成的民間組織。
經過鴉片戰爭後,兩粵(兩廣)的珠江水系三江民心思變,特別是在廣州、佛山、香山及肇慶的相連的地區,加上鄉勇及團練興起,武裝社團林立,因加入俗稱為洪門的天地會,是為洪門。另說則是洪秀全在廣西發動金田起義,演變成洪仁玕、李文茂、羅大綱、陳開等人組成的「反清復漢」組織,聚眾建立太平天國,實行揭竿起義,互稱洪門子弟,進行現稱廣東洪兵起義的革命事跡。
早於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封鎖三合會的活動。
1845年,香港的殖民政府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清朝亡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合會已經演變成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世界上,三合會一詞一般用來泛指華人的黑社會組織,香港大部份地下秘密組織可追溯於三合會。
發展
1842年,香港剛剛開埠,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殖民政府就應清朝要求,香港總督就頒布法令《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條例。
1854年(鹹豐四年)夏,太平天國定都金陵,號稱「天京」。三個廣東秘密會社應原為水賊的太平軍水軍將領羅大綱主張,在中國南方的潯江發動反清起義,欲攻佔廣州城,以固太平天國南方門戶。三個社團、包括40多縣達100萬的人士參加,並一度圍攻廣州城。因為他們響應洪秀全,自稱為洪兵、亦為洪門子弟。這三個社團的首領包括有佛山的陳開,「紅船」子弟的粵劇藝人李文茂及肇慶的梁培友。
1854年6月,天地會首領陳開與李文茂在佛山鎮起義,以石灣豐寧寺為大本營,一天之內便攻克佛山,並迅速發兵包圍廣州,兩廣總督葉名琛在英國的香港總督寶寧John Bowring援助下,堅守廣州半年不失。陳開等人久攻不克廣州,取肇慶水道轉戰廣西,建立大成國,後於1858年相繼就義犧牲,起義失敗。
太平天國的起事得到各地幫會的支持,香港境內的天地會及各地的幫派亦紛紛響應。中國的大規模起義使局勢十分動蕩,為了逃避戰火,大批難民自太平天國起義後紛紛湧入香港,鑑於有太平天國成員及天地會成員紛紛隨難民進入香港入境活動,影響香港治安,英國的香港總督文鹹Samuel George Bonham又在1854年立例遞解太平天國及天地會成員出境。
香港三合會組織淵源於清代南方洪門三合會。
當今,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香港三合會是內地洪門三合會的分支和附屬,但從香港三合會產生的時間,內部採用的入會儀式、組織制度,早期使用的禁條、誓詞和隱語等,完全可以說它是從內地洪門三合會輾轉移植而成,兩者具有十分密切的淵源。眾所周知,三合會是「天地會」 (註:關於「天地會」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康熙六年(1661年)創立說」,「康熙甲寅(1674年)年創立說」,「雍正甲寅年(1734 年)創立說」,「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創立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創立說」。)的別稱。「天地會」因該秘密組織「拜天為父,拜地為母」 而得名,又由於該組織強調「天、地、人」合,故名。「天地會」對內稱「洪門」,(註:學術界關於天地會內稱洪門的原因說法不一,主要有:「洪二和尚說」,「明太祖洪武年號說」,「朱洪英說」,「朱洪竹說」。)是有清以來會員最多,分布最廣的南方民間秘密會社。
根據現有史料,在1842年7月,洪門三合會已在香港設立堂口,建立組織。這是迄今為止關於香港三合會產生的最早記錄。 至1847年,港島已成為華南地區三合會的重要據點。
根據英國殖民地部檔案,19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三合會會員達1.5萬—2萬人,所有苦力館幾乎都是三合會的聚會處,甚至在工務司、船政廳、華民政務司、高等法院和巡理府的府員以及華人警察中,也有它的成員。 港英當局為了進一步加大打擊力度,於1886年成立專門委員會,加強了對三合會的研究與偵查工作。次年,制定了《三合會及非法會社案》。儘管如此,此時三合會已尾大不掉,早已深深紮根於香港中下層社會。到19世紀末,三合會成員約佔香港華人成年男性人口的1/3。 至宣統元年(1909年),香港召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洪門大會,三合會組織得到進一步整合和發展。
洪門三合會原為反清復明的秘密結社,洪門子弟曾策劃旨在推翻滿清政府的多次起義,並在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作過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