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十多年裡,人們目睹了房價經過一輪又一輪的上漲。房子作為一種居住工具,被人們硬生生地賦予了厚重的金融屬性。為了讓房價回歸理性,並引導房地產往健康的方向發展,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升級樓市調控力度,終於讓房價總體平穩。然而,投資房產的誘惑實在令人難以抵抗,大部分炒房客對樓市仍不死心。所以他們將房子緊緊攥在手裡,不願降價出售,等待房價上漲的那天到來,希望抓住機遇大賺一筆。
然而,國家對樓市的態度顯而易見,因為在特殊時期樓市調控未見鬆懈,國家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業內專家表示,「穩」是樓市的基調,房子在精不在多,持有多套房子的群體應適當將一些房子出售,否則房子持有成本增加,得不償失。近2年要的人注意了,有3種房子要及時出手,以免錯失良機。
第一種:面積過大或過小的房子
隨著樓市穩定,剛需購房者將成為市場的主導,面積過大或過小的房子都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房價以「穩」為基調,也就是不會大漲或大跌。現在的房價水平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房子面積過大,總價也會相對較高,這無疑會增加購房者的壓力。另外,生活成本、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家庭結構多以六口之家為主,有些老人不同住的,就變成四口之家,而三居室剛好滿足這兩種家庭結構的居住需求,價格也適中。面積過小的房子雖然總價偏低,但多為一居室或兩居室,難以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四口之家或許勉強夠住,但如果要將老人接過來照顧孩子,空間就無法分配了。所以將來面積多大或過小的房子市場競爭力會比90~110㎡的三居室弱,要及時出手。
第二種:容積率大的小區房子
容積率是一個小區建築面積與總用地面積的比值。在總用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容積率與地上建築面積成正比。通常,容積率越大,小區的建築物就越多,住戶也越多。據調查發現,容積率越小,小區的居住體驗越好,容積率越大則表示該小區住戶越多,舒適度越低。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容積率過大、住戶多的小區房將會越來越不受歡迎。而且經歷過這次風波,大家會意識到小區人口密度小,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更安全。因為當疫情發生時,人口密度大、樓間距小的小區更易發生感染。
第三種:發展潛力小的郊區房
很多人投資郊區房一方面是看重郊區房價格便宜;另一方面是因為置業顧問不斷吹噓郊區的發展前景、房子的升值空間。投資者想以低價買入,將來高價賣出賺取更大的差價。然而,隨著房價平穩,入市者減少,房源增加,人們的選擇也變多了,將來配套跟不上的郊區房若不以低價出售將不具備吸引力。所以多套房持有者應抓住機會適當出售一些潛力小的房產。
總之,房地產市場也無法脫離「優勝劣汰」的規律,多套房持有者應抓住良機及時出手一些受眾小的房產,以免將來房子砸在自己的手裡。畢竟「房子買到就是賺到」的時代已經過去,房子在精不在多。對此,朋友們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