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陳團結
西安市體育場要拆了。
體育場東門口已經懸掛起來的標語「拆除改造老舊市體育場 原地建設美麗運動公園」也證明,這次是真的。
位於西安市西五路26號的西安市人民體育場,西安人親切地稱它為市體育場。始建於1952年,是西安市城區最早的一座綜合性體育場。
攝/陳團結
這裡有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館、桌球館、遊泳館等,曾是陝西國力足球隊的主場,第四屆城運會足球賽場。
它的對面就是革命公園,每天來這裡休閒娛樂和鍛鍊的人很多,有些老年人幾十年來堅持來這裡進行晨練。
3月12日上午,百理君從多個渠道了解到,由於西安市體育場建築年代久遠,設施配套陳舊老化,功能欠缺,布局散亂,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西安市政府決定對它進行拆遷改造。圍擋等工作由新城區在做,相關的橫幅已經懸掛在了場館門口。
以後,這裡會變成一座大型的現代城市運動公園,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體育文化服務。
01
攝/陳團結
市民朱先生今年49歲,以前住在馬廠子附近,1979年,他8歲的時候,和每年夏天一樣,約了同學一起去西安市體育場北門口附近遊泳。「我記得很清楚,有兒童池,也有成人池,旁邊有售票點,一張遊泳票是5分錢,兒童池是孩子們的樂園,有深水區,也有淺水區,裡面密密麻麻的孩子們,一玩就是一個下午。」
朱先生說,門口還有賣烤紅薯、棉花糖、甑糕等小吃,每次遊完泳,非常累,非常餓,就會買點小吃充飢,「很多人還喜歡在這裡打籃球,我也打過,可那時太小了。」
西安市體育場承載了他幾乎童年的所有記憶。後來,朱先生家搬到了城西,他也慢慢長大了,就不太去西安市體育場了,「算了來,有20多年沒去了。」
得知體育場要拆除,朱先生有些不舍,畢竟在這個場地上,曾經有過那麼多的美好,「打算周末帶孩子過來,給他講講我小時候的故事。」
02
59歲的常先生支持西安市體育場的改建,但他眼下最擔心的是,自己積壓的貨,應該咋處理掉。
上世紀80年代左右,常先生就從陝北老家來體育場附近開小商店賣服飾了,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候的體育場裡的田徑場,只有場地,沒有主席臺,只有籃球場,沒有足球場,即使簡陋,也吸引了全市喜歡健身運動的人過來,「一到周末,人都是滿的,大家在這裡運動的場面,是那麼的鮮活啊!」
最開始,遊泳池是在北門口的位置,後來,遊泳池拆了,在原地蓋成了門面房,常先生就承租了其中一間,賣起了泳衣,生意一直很好,冬天生意更好,大家會去海邊旅遊,就到這裡來買泳衣,「賣的時間長,大家信賴我們,主要是市體育場算是我們的金字招牌,每次提說是在市體育場門口做生意,也覺得驕傲。」
常先生感嘆著說,直到兩三年前,網購興起,他的泳衣就賣不動了,到體育場裡來的市民也沒有以前多了。這幾天,已經有人來通知拆遷的事宜,他支持改造,但會操心著店裡的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03
張先生65歲了,是一名退休了的體育老師,以前在西安市業餘體育學校帶過課,他從6歲就在體育場訓練。張先生清楚地記得,那時候,體育場破爛得很,就一個田徑場,跑道的材質是爐渣,線是用石灰畫成的,每次一跑完就得重新畫,直到1993年左右,才更換成了塑膠跑道。
攝/陳團結
張先生上午在學校上文化課,下午就過來進行田徑訓練。他住在附近,所以幾乎每天都要來一趟體育場。大學畢業後,他在附近的一所學校當體育老師,經常組織中小學運動會,他是教練和裁判,就覺得體育場的變化也很大,周圍最初是平房,漸漸地,有高樓了。體育場裡還蓋了訓練樓,有羽毛球場地、桌球場地、柔道、摔跤的場地等都有,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生活。
西安市體育場周圍還有好幾所中小學,每年開運動會都在這,一年要承接上百場大小比賽,「不僅僅我,很多人對體育場都充滿感情,」張先生說,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西安市體育場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
因為工作的原因,張先生去過全國各地很多城市的體育場,一對比,他能夠明顯感受到,西安市體育場的設施已經落後了,田徑場沒有熱身道,沒有助跑道,沒有緩衝道,改建很有必要。
04
一位曾在西安市體育場裡工作過的王先生,曾參與體育場田徑場、籃球場的建設,12日,回顧在體育場的歲月,他將不舍全部寫在了臉色。
體育場是195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綜合訓練房是1964年建成的,田徑場是1975年開建、1980年建成使用的,1990年亞運會之前,這裡舉辦過明星演唱會。還曾舉辦過自行車飛躍活動,西安市四年一屆的市運會,都在這裡舉辦。1997年,省體改造時,這還辦過省運會的開幕式,曾是城運會女足的主場,八一隊的主場,國力的主場……
這一幕幕,王先生都如數家珍。
他對西安市體育場裡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1989年,才在這裡上班時,籃球場要維修,地面是土場地,要壓實,他和同事就拉磙子來回地壓。田徑場的塑膠跑道的使用年限是8到10年,但在他們的維護下,使用了20多年。尤其是足球場的草坪,每個夏天都是早上5時許就起來割草,擔心天亮了,草坪的刀割的傷茬會被太陽曬的死掉。
「我把體育場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王先生說,有時候看見場地裡有人吐痰,或者攜帶尖銳的物品進去,心裡就難受,哪怕是被罵多管閒事也會去制止。
王先生也承認,歷經了50多年的風風雨雨,這個體育場已經太老了,功能設施老化,也不能再承接大型賽事,所以,提升改造是必須的。
只是新的場地再也不會是伴隨王先生那麼多年的那個場地了,它會去陪伴另外一撥人的成長,填充另外一撥人的記憶,「有機會去拍拍照片,如果拆掉了,也會翻著照片去回憶。」
05
攝/陳團結
很多市民關注,西安市體育館以後的樣子會是怎樣的?
百理君聯繫了多個部門,也未得到明確答覆。
3年前媒體曾報導說,市體育場改造規劃在用地上全部保留了現有體育用地,確保其用於體育場館建設。布局上將落實「一場兩館」的規劃思路——「一場」,保留並重建原有主體育場;「兩館」,在西北側新建綜合球館及配套的小型訓練館,在東北側新建遊泳館。同時,延續原有南北軸線,形成景觀視廊。
在功能設計上突出公益,要在承辦體育賽事的同時,為市民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提供場地與平臺,同時發揮應急避難和人流集散功能。在綜合服務上,還將為市民提供一站式體育文化服務,通過地下的綜合開發及建設大型停車場地,為解決區域交通及緩堵保暢提供有力支持。
知情人說,多部門也曾對這個方案進行了反覆修改。最後實施的方案,也肯定是最科學、最合理的。
12日上午,體育場的西門和北邊的正門,已經關閉,東門有門房,不允許無關人員進入,但已經有市民自覺地前往體育場,用拍攝照片和視頻的方式,表達對它的眷戀。
雖然不舍,但大家更期待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體育公園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老闆,這兩個月賠了多少
她降生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春天
逆行而上||陝西萌妹子的「武漢日記」
致敬英雄!小區村莊解封了,他們卻再也回不去家了
全國火線提拔一批抗疫有功幹部,陝西15人
本期編輯:袁紅 校對:華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