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宋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後,世界各國都開始使用紙幣作為國家流通貨幣,採取金屬鑄幣和紙幣兩種貨幣並行的流通形式。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紙幣的使用甚至比硬幣更加頻繁。我們平常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幣,平均票幅也就巴掌大小。在上世紀50至60年代間流通使用的第二套人民幣紙幣,最大票幅的十元有21釐米長,8.5釐米寬,比我們現在的使用的紙幣要長許多。
第二套人民幣 10元
這僅是人民幣中票幅最大的紙幣。在我國近兩千年的紙幣史上,出現過一張最大票幅的紙幣,迄今為止,它也是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
明朝初期,全國實行統一的銅錢流通制度。洪武元年就頒布了洪武通寶錢制,各省均鑄造洪武通寶流通使用。但是剛經歷過戰爭的明朝,政府財力不足,鑄造通寶的原材料也短缺,鑄造的數量有限,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洪武通寶的供給開始出現不足。同時,經濟發展使得商貿用錢量加大,但銅錢的攜帶過於不便,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的需求,商賈們更加傾向於使用方便攜帶的紙幣。於是,朱元璋決定改用紙鈔,大明通行寶鈔就此誕生。
大明通行寶鈔 一貫
大明通行寶鈔是一款豎直長方形的紙幣,長有33.8釐米,寬為22釐米,相當於我們現在使用的一張A4紙 的大小,甚至還要更大一些,是名副其實的世界上票幅最大的紙幣了。它採用桑皮紙製作而成,整體顏色為青色,外圍是防偽的龍紋花欄,橫題「大明通行寶鈔」。
這種紙鈔有一百文、兩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貫六種面額,其中一貫是最大的面值,即一千文錢。在明朝三百多年的統治時間裡,僅發行了這一種紙鈔,且始終是由中央印製和發行的,具有高度的統一性。
大明寶鈔的發行,緩解了明朝初期政府的財政壓力,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有一個很不合理的地方,即只發不收。朝廷只允許以金銀換寶鈔,卻不允許用寶鈔換成金銀。並且朝廷沒有規定印鈔的數額,僅僅依據朝廷的財政需要來發行,導致明朝後期的大明寶鈔通貨膨脹嚴重。
大明通行寶鈔 40文
到洪武二十二年,朝廷又發行了十文到五十文小面額的大明寶鈔,但此時大明寶鈔已經嚴重貶值,逐漸被人們棄用。到正德年間,大明寶鈔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大明寶鈔除了票幅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還採用了前朝紙鈔沒有使用過的防偽措施,在紙鈔的印製工藝上有了極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