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方法眾多,究其本質卻又一致性,即時刻確保鉤餌能夠處於魚的周圍,包括魚所在的水層。根據鉤餌所在位置、水層的差異,又有釣底、釣離底、釣浮等不同釣法。但無論如何,均是最大程度適應魚情變化。回到釣友的問題「釣友釣浮,怎麼調漂」為更準確、更全面回回到這個問題,筆者結合野釣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展開描述,具體如下。
1、 釣魚為何要釣浮
2、 釣浮是如何具體調漂
釣魚為何要釣浮
釣浮單從垂釣技術而言,因魚上浮,所以釣浮。但如果探究其原因,則要複雜得多,大致可分為主動釣浮與被動釣浮。
先說主動釣浮。魚的種類不同,活躍、棲息的水層也不盡相同,這裡面涉及魚的習性及自身的功能特徵,不再詳述。像常見的鯽魚、鯉魚,包括掠食類的黑魚、鯰魚等,都屬於底層魚,但並不表示底層魚只在水底活動,它也會遊弋到其他水層,但相對而言,在底層停留的時間更長久,垂釣這些魚以釣底為主;同理,屬於中、下層魚,即可釣底,也可釣離底;鰱鱅屬於濾食性魚,以漂浮在水錶的浮遊生物、藻類微生物為食,所以長時間活躍在中上水層,自然如果垂釣它們,絕大多數採用釣浮的方式。不難看出,主動釣浮更符合魚的活躍、習性規律。
再說被動釣浮。與主動釣浮相比,導致被動釣浮的原因眾多。比如冬季低溫情況下,依然攝食慾望的鯉魚、鯽魚多棲息在水底,垂釣也以釣底為主。個別天氣陽光輻射強勁,中上水層水溫提升,明顯高於中下水深溫度,鯽魚、鯉魚有趨溫的特點,此時多離底上浮,享受中上水層適宜的水體環境,這時需要及時改釣底為釣浮,獲得好魚情的機率更大。再比如夏季氣壓相比其他季節偏低,水體溶氧量少,如果遇到陰天,水體溶氧量進一步提高,這時鯽魚、草魚、鯿魚多因缺氧而離底上浮,嚴重時甚至上浮,這時如果再釣底顯然不合適,更應釣浮或釣水錶。另外黑坑揚竿時,前期高頻率投擲散炮,加之後期鉤餌不斷入水,餌料、窩料等細粉末充斥在各個水層,誘使魚在不同水層逐食、爭搶食物,也會導致魚離底上浮,這時需要考慮釣浮了。不難發現,被動釣浮,均是外界環境、條件發生變化,以至於魚群離底上浮,脫離了原有水層,釣魚人對這種情況應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垂釣方案。
釣浮是如何具體調漂
上文介紹了之所以釣浮的原因,正如釣友的問題,如何調漂以實現釣浮。
首先是重鉛沉底,直至剛剛露出漂尖。之所以重鉛沉底,主要是為了初步判斷水深,對垂釣水域有個大致了解,也為魚群離底上浮,預估可能在哪個水層提供依據。其次是下拉浮漂兩個子線長度進行浮漂調釣。這時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釣友可直接將浮漂下拉直至垂釣水層的長度;二是確定調目、釣目,如果預計餌料重4目,釣3目,那麼則調7釣3。最後是修剪鉛皮。先將重鉛上的鉛皮剝去修剪,再置入水中看是否露出7目,整個過程可能重複多次,不停修正直至露出水面是7目。然後雙鉤掛餌料,選用的餌料最好是比重相同、霧化低的顆粒餌,這樣方便調漂。入水後再通過修剪鉛皮,直至最後露出3目,就完成了這個釣浮,浮漂調釣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釣浮即可調7釣3,也可調8釣4都屬於調高釣低,到底選擇哪個更合適,這裡牽扯到多個因素,需綜合判斷、分析:有釣魚人使用習慣的原因,有的釣友則為觀察浮漂方便,要求露出高目;有的則要求浮漂入水、就位後更沉穩,則釣的目數偏低;有時水中魚活性低、攝食不積極,輕口魚多,要求儘量提高浮漂的靈敏性,此時餌料不變的情況下,調高釣低,中間目數差值越多,浮漂靈敏度越高些。
另外釣浮搜索魚層,確定魚群所在的具體水層是重點。如果釣魚人發現水的表面不斷有魚星出現,魚口卻零星,需要下拉或上拉浮漂,不斷調整鉤餌所在水層的位置,尋找魚口最多、吃餌最迅猛的水層。如果魚層有些混亂,中上水層都用魚群的活動,建議釣行程。選擇一款行程專用漂,即長腳、長尾、棗核型浮漂,採用飛鉛釣法,上拉鉛墜至8字環10-20公分的距離。這樣操作無疑延長了子線長度,擴大了子線擺動幅度。鉤餌入水後,在水中緩慢下落,能夠在各個水層都用一定的滯留時間,兼顧到每個水層的遊魚。因這個過程,鉤餌類似於活躍在水體中的小蟲,極具動感,很容易激發魚的捕食慾望,而被其他吞食。
寫在後面
本文說首先從有些魚種需要釣浮的原因入手,接著分享了浮漂調釣的過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項。同時對實際垂釣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採用何種垂釣方法做了介紹。但即便如此,實際垂釣過程遠比本文描述的複雜,釣浮、浮漂調釣僅僅是垂釣的一個環節,像餌料搭配、窩料是否使用等等,也會影響魚情、漁獲,這些釣魚人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相信這樣施釣,釣友會有更好的漁獲。
原創:野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