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流感一樣,新冠病毒不怕凍,在寒冷季節反而更容易傳播。
前幾天,張文宏教授表示,接下來的冬天「第二波疫情是必然的」。這一說法重新喚醒了國人對新冠的重視,也引發了公眾的一些焦慮。
寧毅 教授
丁香醫生訪談專家
北京大學醫學部 美年公眾健康研究院和美年健康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文根據丁香醫生對寧毅教授的專訪整理
即便不是患者或家屬,我們對「上一波」疫情的記憶也充滿艱難——居家的孤獨、與親人的分離、工作與學習的挫折,還有不得不擔驚受怕過的日子。
如果「第二波疫情是必然」,那豈不是說這種生活又要回來了嗎?
這樣想可能是誤讀了專家。首先,我們要理清幾個關鍵的科學問題。
1
疫情到底怎麼才算「一波」?
張文宏教授講的「第二波疫情」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因為只要新冠病毒在流行,疫情就總會一波一波地來,只不過有的波動小、有的波動大,有的只有幾例或幾十例,有的有數萬人染病。
如果這樣理解的話,中國早就已經在東北、北京、新疆、雲南出現了幾波疫情,並且至今還有新冠的潛在威脅,仍未完全消退。
三月以後,中國「大波」不再,但「小波」仍有。
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但在談論「第二波」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擔心:疫情似乎在好轉、似乎得到了控制,卻又突然重新惡化、逆勢上行?
這就是傳染病——歷史上我們稱為「瘟疫」,和常見慢性病的顯著差別。目前,我們確實在一些國家看到了這種反彈。這種反彈可以說一波三折,仔細分解不同的時段,實際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該統計涉及全球部分國家。圖片來源: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單看每日新增病例的統計,尤其在較短的時間來看,很多國家直觀上確實有好幾「波」。
但這些國家與中國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就是「幾大波」之間的時間較短,並且都有幾個「小波」。也就是說,在每波疫情期間,傳染源一直是存在的,甚至可能存在大量傳染源。這些傳染源如果管理不善,就如同星星之火可能形成燎原之勢,帶來一大波疫情。
新冠肺炎有半數以上是無症狀感染。所以在兩大波之間,病毒仍然在這些國家內部潛伏著傳播。
這樣,從根源上講,這種「幾波」其實就是同一波,只不過沒有徹底消滅掉,像大海的波浪一樣,小波浪釀成大波浪,甚至在控制不當的情況下,變成了海嘯般的巨浪。
中國的情況則很不一樣。
2
中國將迎來怎樣的「下一波」疫情?
不同於上述國家,中國已經很久沒有本土病例了。除了少數地方,大部分地區也在幾個月期間裡沒有再現疫情。可以推測,在中國境內「遊行」的病毒基本上已經被消滅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國全國性的、超過一萬例病例的「大波」疫情可能不會發生,但局部地區數十例或者幾百例的「中波」「小波」疫情是極有可能會再現的。
到目前為止,我國「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的策略實行和疫情控制都非常出色。但是疫情畢竟具有不確定性,中國並不是沒有風險。
所謂「內防反彈,外防輸入」,目前外防「防輸入」才是目前最大的壓力。稍有不慎,就會重新導致需要「內防反覆」的局面。
除了人的輸入,物的輸入也不可掉以輕心。在北京新發地市場之後,世界各地的一些疫情也有線索指向進口冷凍食品。「冷鏈食品傳染新冠」雖然仍沒有確證,但越來越多的案例讓它成真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全國加強邊防檢驗檢疫、防範這個風險的同時,冷凍肉食的運輸和加工食用也要多加注意。
點擊圖片閱讀:
這兩種輸入在過去幾個月,造成了國內的許多「小波」。在冬季,這些「小波」很可能由於氣候環境有利而增多,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很容易星火燎原。
不過,經歷了武漢、東北、北京等地的疫情後,我國的衛生防疫工作做得越來越細緻、科學,能夠逐步在相對較低社會成本情況下,更好地控制棘手的疫情。
應該說,在世界疫情動蕩的時候,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正常化運轉了。應當為我國從事疾病控制方方面面的人員點讚。
科學地講,傳染病存在自身的不確定性,一個偶發事件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預測未來的傳染病,有三個比較大的因素需要考慮:
第一,是現狀——疾病的危害是否得到認知;第二,是防控措施是否到位;第三,是新冠本身存在不確定性,像偷襲一樣威脅人類。
其中,前兩點是確定的。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監測,並高效地防範、控制疫情,儘量減少第三點的不確定性。
防控積極、措施得當,能把各種風險消滅在萌芽;相反,如果粉飾太平、消極應對,小問題也會被拖延成大疫情,疫情是掩蓋不住的,這就是烈性傳染病的特點。
經過之前疫情的洗禮,中國的學者、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總結出許多經驗,來應對每個「下一波」。
比如說,6 月到 7 月,北京新發地的疫情來勢洶洶,但並沒有成為又一次全國性疫情的起點。
疫情期間,北京地鐵展開檢疫。
圖片來源:Pau Colominas / Wikimedia Commons
在疫情發生之後,北京迅速調集全國資源,在短時間內安排出了新發地市場的應急方案,並且依靠全國各地支持的人力和設備,迅速把核酸檢測能力提升到「應檢盡檢」的百萬量級水平。
同時,跟「封城」相比,北京採用了更精細化的管理措施,沒有「一刀切」,而以社區、小區為單位,只有存在疫情和靠近新發地市場的區域才封閉,市內其他地方的民眾照常工作生活。這也是在和疫情較量中學習到的經驗。
決策者是有壓力的。這種精細化的管理措施,實際也承擔著一些風險,比如遺漏某些病人造成更大的疫情怎麼辦?所以這是經驗的積累,也考驗決策者、指揮者的膽識,以及科學決策的能力。
如果我們能在每個「小波」身上延續這種成功,那麼可以期待,今冬中國能夠更加高效率地防治「大波」的疫情。
3
防範「下一波」
不可忽視三點
作為普通人,如何防範可能會再次到來的秋冬季新冠疫情?寧毅教授給出了三點建議:
1、隨著疫情獲得控制,中國許多地區對個人防疫措施的要求有所放鬆。但在即將到來的秋冬季節,隨著病毒的威脅越來越大,應當重新鼓勵民眾採用如公共場合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預防措施。
2、著重保護老年人、有基礎疾病的人,他們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容易發病,發病症狀也會比較重。
3、在日常生活中,防新冠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防控其他慢性疾病。患上其他慢性疾病會讓人更容易得新冠,一旦得了新冠病情也容易危重。維護健康和預防各種疾病都非常重要。
另外,即使沒有新冠,秋冬季也值得警惕。很多上呼吸道傳染病都容易在秋冬季節流行,一方面是因為病毒大多喜冷怕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人們在室內聚集得更多,讓疾病傳播更迅速。
常見的流感,就是特別容易跟新冠混淆的季節性傳染病之一。在「下一波」疫情到來之前,為了避免誤判,還是先把流感疫苗給自己安排上吧。
最後,不必要慌張或者焦慮。只要我們科學應對疫情,個人和家庭作好防護,就可以更好地控制可能的疫情,降低它對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今日焦點」是丁香醫生的資訊欄目。今日重要的公共衛生事件、健康話題,我們會作出快速易懂的專業解讀。
策劃 徐子銘
數據設計Ruixian
製圖丁香醫生設計團隊
監製王姐 feidi
封面圖來源 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