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2020-12-23 騰訊網

基因表達的精密調控,對生命體的形成、發育以及各種生物學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基因表達的紊亂與各種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儘管研究者們過去圍繞基因的轉錄調控機制已經有相對清晰的認識,然而圍繞RNA聚合酶II 的C端結構域(CTD)的動態調控特別是轉錄抑制機制仍然知之甚少。

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II phosphatase」)。該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轉錄調控複合物 INTAC(包含16個蛋白亞基,總分子量近1.5兆道爾頓),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INTAC作為一個雙功能酶同時具備RNA剪切和去磷酸化活性,可去除Pol II的多個CTD磷酸化位點發揮轉錄抑制功能。該項研究首次發現PP2A這一最重要的磷酸酶可直接調控轉錄,突破了以往的相關認知,拓展了磷酸酶與轉錄調控這兩個重要研究領域的研究範疇。

Integrator複合物含有14個亞基(分子量1.4兆道爾頓),能夠通過結合Pol II剪切多種RNA並調控轉錄。研究團隊在開展Integrator結構研究過程中,發現Integrator和PP2A核心酶(PP2A-AC)有較強的相互作用。通過系統生化和結構研究,驗證了二者形成穩定的功能複合物,並將其命名為INTAC(Integrator-containing PP2A-AC),屬於非經典的PP2A全酶複合物(見下圖右上)。

圖註:INTAC複合物的分子組成和工作模型。(左上)經典的蛋白磷酸酶2(PP2A全酶)的分子組成示意圖,A、B和C分別代表PP2A全酶的結構亞基,調節亞基和催化亞基。PP2A全酶可間接調控轉錄。(右上)INTAC複合物的分子組成示意圖和電鏡密度圖。複合物由四個模塊組成,可直接調控轉錄。(底部)INTAC複合物結合RNA聚合酶Pol II並去除Pol II CTD的第2、5和7位絲氨酸的磷酸化,進而抑制轉錄過程。而磷酸酶活性的損失則增加了Pol II磷酸化的水平,從而導致INTAC目標基因失調的轉錄。

PP2A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蛋白質磷酸酶之一,在某些組織中其含量甚至達到總蛋白量的1%。在細胞內調控多種生命過程並參與多種疾病的發生,但以往沒有PP2A直接參與轉錄調控的報導。研究團隊解析了INTAC的高分辨結構(整體解析度3.5 ),發現核酸酶(Endonuclease)和磷酸酶(Phosphatase)這兩個催化模塊分布在核心的骨架模塊兩側。進一步的生化研究發現,INTAC中的PP2A-AC去除Pol II CTD磷酸化並抑制轉錄活性。其中Integrator作為非經典的調控亞基,招募Pol II,使PP2A-AC發揮去磷酸化活性。INTAC的磷酸酶與核酸酶的活性分別調控轉錄的不同過程,即核酸酶活性主要調控基因的啟動子近端終止,而去磷酸化酶活性則能夠同時抑制暫停Pol II的釋放和轉錄延伸。

總的來說,該項工作明確了PP2A直接調控基因轉錄,不僅拓展了轉錄調控和PP2A相關領域的研究邊界,還對靶向PP2A的藥物開發提出了重要的指導。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以往基於PP2A的靶向藥物開發都只關注其參與信號轉導調控的作用,後續的靶向藥物開發就需要從該研究中獲得啟示考慮到其直接調控轉錄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工作也是徐彥輝課題組繼2020年初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研究長文揭示人源BAF複合物的染色質重塑機制(https://news.fudan.edu.cn/2020/0131/c4a103941/page.htm)之後,在轉錄調控相關結構功能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項重大成果。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生物醫學研究院為第一署名單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博士後鄭海、生物醫學研究院2017級博士生戚軼倫、研究助理胡士斌博士、博士後徐從玲、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院博士後曹璇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徐彥輝和陳飛為共同通訊作者。北京大學電鏡中心、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成像中心、上科大電鏡中心、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及正在建設的復旦大學電鏡中心,對數據收集給予了重要的支持。

來 源

醫學宣傳部 生物醫學研究院

封面製圖

溫瑞琪

編 輯

曹盈

▼更多復旦新聞,敬請留意復旦大學官方網站。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小編為你整理了2020年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來看看吧!  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成果登《科學》主刊
  • 2019年復旦大學科研團隊7-9月部分科研成果展示
    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劉聰、副教授陳仁傑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闞海東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九月主要科研成果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萬景團隊  在新型半導體光電和圖像傳感器領域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高分子科學系科研團隊國際合作研究  在深度學習與物理研究交叉領域取得新進展
  • 復旦大學餘發星、彭俊傑、華國強合作團隊研究發現RNF43在結直腸印...
    近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餘發星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彭俊傑及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華國強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Frequent RNF43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moderate activation of Wnt signaling in colorectal
  • 研究鑑定一種RNA聚合酶II磷酸酶INTAC
    研究鑑定一種RNA聚合酶II磷酸酶INTAC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9 22:02:56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徐彥輝和陳飛課題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誠聘青年副研究員、博士後
    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多個課題組招聘青年副研究員和博士後,誠邀青年研究人員加入。青年副研究員待遇面議;博士後待遇以及在站時間請見文底。1項; 入選上海市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求索傑出青年」計劃;入選復旦大學珠峰人才計劃。
  • 復旦科研團隊三個月發表高水平...
    復旦科研團隊三個月發表高水平論文七篇 2020-06-18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術之星喊你報復旦 | 李朝陽:好事盡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
    「學術之星」評選活動通過評選樹立一批優秀學術科研典型,展示復旦學子的學術風貌,並搭建起深入學術探討、積極互助共進的重要交流平臺,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激勵復旦學子潛心向學、勇攀科學高峰。今天我們走近腦科學研究院的李朝陽同學。
  • 我國泛癌種早篩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發表重磅...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李永華)7月21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田聰教授團隊科研成果在LICS 2020發表
    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田聰教授、博士生王文勝、段振華教授合作完成的論文在第35屆ACM/IEEE計算機科學邏輯國際會議上發表。自1986年在劍橋大學首次舉辦以來,共計9篇論文籤署國內第一單位在LICS發表(含2020年),本年度國內僅有西電1篇論文被錄用,題為Making Streett Determinization Tight,是迄今為止LICS接收的第2篇由國內單位獨立完成的論文,唯一一篇由國內1家單位獨立完成的論文。該論文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田聰教授、博士生王文勝、段振華教授合作完成。
  •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20年科研成果彙編
    02邵志勇課題組發現 「肌肉-表皮-膠質」信號軸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邵志勇課題組在調控突觸空間特異性信號通路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邵志勇課題組範家樂、嵇婷婷、王凱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同課題組的王夢青、董曉華、石延君,復旦大學生科院黃繼昌、張旭敏以及耶魯大學的Laura Manning為合作作者。邵志勇和耶魯大學Daniel A. Colón-Ramos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圖:(A)線蟲的頭部卡通圖。
  • 「重磅」鵾遠基因聯合復旦大學團隊實現癌症早篩全球重大突破|...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由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陳興棟、金力等學者領銜與鵾遠基因共同合作的研究成果「Non-invasiv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four years before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ing a blood
  • 復旦大學科研團隊證實ctDNA甲基化篩查技術可實現血液中的腫瘤...
    北京時間7月21日晚,《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表了由我院執行院長陳興棟研究員等領銜的科研團隊所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血液無創檢測可以比常規診斷提前四年發現癌症
  • 復旦大學物理學院5名青年教授發表CNS主刊論文
    中國高校大革新2000年開放的人才政策在2000年國家設立科技興國的大方針下,對高端科研人才提出了許多優惠政策,特別是面向海外優秀青年高端研究人才,中國派出了人才,成為了人才引進國,如果要表徵中國大學的進步,就用CNS高級主要刊物的數量來說明,2000年左右,中國所有大學的研究機構只發表了
  • 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林偉教授團隊構建辨識因果網絡的新型算法
    在物理學、生命科學、地理學等各個自然科學領域乃至哲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中,發現內蘊的因果關係、因果網絡可以反映系統演化的核心互作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因此,如何在基於大規模數據,並且在複雜系統精確模型缺失的前提下,準確地辨識系統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和因果網絡,成為了包括人工智慧在內的科學研究中的焦點問題,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學術經緯/報導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伯壎課題組主要從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以及藥物研發原創策略的研究。因課題需要,特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博士後1名。
  • 【求學求職】復旦大學腦科學轉化研究院邵志成課題組誠聘co-PI和...
    二十一世紀是腦科學的世紀,基於國家發展重大需求及腦科學的發展趨勢,復旦大學依託於上海醫學院、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腦科學前沿中心,新成立腦科學轉化研究院(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al Brain Research, Fudan University),開展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
  • 普洛斯自貿壹號與復旦大學深度合作 共建「醫療器械聯合研究中心」
    上海2020年8月14日 /美通社/ -- 8月14日, 「復旦-自貿壹號醫療器械聯合研究中心」在上海普洛斯自貿壹號生命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自貿壹號」)舉行隆重的籤約暨揭牌儀式,以全新的模式共建產學研聯盟創新體系,促進技術與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
  • 張灼華團隊發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紅網時刻6月4日訊(記者 鄭濤)近日,寄生蟲病領域權威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教授團隊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古DNA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為探索中國文明源流...
    日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並於6月1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 祝賀: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成果在《科學》發表!
    近日,西安交大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圖2. InSe塑性變形機制與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