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農曆年前後或「520」前後,臺灣政壇上總會有換臺行政機構負責人或臺行政團隊調整的風聞。這其中不乏是因為配合縣市長、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期程,或是舒緩島內民意不滿所做的彈性調整。但終究事出必有因,臺灣政壇上鮮少有臺行政團隊有異動傳聞後,最後卻是不動如山的前例。
近日媒體爆出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可能在農曆年前遭到撤換,絕非空穴來風。表面上是肇因於臺行政機構前發言人丁怡銘的失言,意外引爆民眾反「萊豬」的怒火,與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對中天新聞臺不予換照的裁處喚起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箝制言論自由的恐慌所導致。但實際上,從媒體曝光,釋出臺灣地區前副職負責人陳建仁是可能接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的人選後,其實就可隱約嗅出,此次換人一說,本質上是蔡英文面對可能跛腳的反擊。
蘇貞昌自從接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後,就有系統的釋放出自己是治軍嚴明、劍及履及嚴吏的形象。尤其在年初,一口氣撤換了幾個公營事業董事長,訓斥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委」,到年中更重辦了重量級的民進黨籍民代蘇震清,種種作為都讓自己在黨內外的聲勢達到了頂峰。在蘇貞昌沒有放棄角逐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野心下,他的所作所為自然引起了民進黨內其他派系的不滿,以及蔡英文對剩下任期跛腳的恐慌。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的經驗可以得知,臺灣地區領導人的第二任期往往成為同黨同志延續政治生命的絆腳石。因為沒有連任壓力的領導人才可以不用瞻前顧後,有機會將自己的政治理念付諸行動。但也因為領導人的無後顧之憂,往往造成其他同黨同志的負擔。以此次蔡英文開放「萊豬」的政策來說,蔡的第一任期始終遮遮掩掩,甚至不時展現出力抗「萊豬」的努力,就是擔心無法順利連任。但到了第二任期,蔡在沒有連任的壓力下斷然宣布開放,讓施政黨民代進退兩難,深怕挺蔡挺到自己跟蔡英文一起下臺一鞠躬。
依照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臺灣地區屬於「雙領導人制」。但實際上因為臺行政機構負責人少了臺立法機構的同意權背書,使得實際的政治運作仍偏向臺灣地區領導人制,民眾習慣要臺灣地區領導人負起相關的政治責任。然而,蘇貞昌不一樣,蘇的政治實力與個性,外加過去曾是蔡英文的頂頭上司,使得在蘇擔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的期間,強勢的他與蔡英文的權力幾乎相等,使得蔡英文頗有提前跛腳的意味。
蔡英文選擇在丁怡銘犯錯與中天關臺時,釋放出可能選擇相對弱勢的臺灣地區前副職領導人陳建仁擔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除了表達不認同蘇貞昌的決策外,更向蘇及黨內同志傳達誰才是真正老大的信號。陳建仁是一位沒有任何實際從政或領導資歷,更無分配政治資源經驗的人。蔡英文若是任命陳建仁擔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想必未來任何的職務與資源分配都必須經過蔡的同意,蔡將可避免自己提前跛腳。而隨著後蔡英文時代的到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跛腳保衛戰將延續到縣市長選舉後才會見真章。(本文摘編自臺灣《中國時報》,作者黃世安為臺灣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