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不講武德」「耗子尾汁」……近段時間,馬保國以一種極為荒誕的方式迅速躥「紅」,其過往的奇葩視頻一時刷屏。不過,在遭到主流媒體點名、眾多網友諷刺後,各平臺相繼宣布對相關內容進行嚴管、解散其粉絲群。
馬保國何許人也?一個自詡「宗師」「掌門」的「江湖騙子」,不僅打著武術的幌子譁眾取寵,還成天嚷嚷著要開課、出書,收弟子、拍電影,攪得輿論場烏煙瘴氣。靠招搖撞騙就能風生水起,這是哪門子道理?如今落得「人人喊打」,也算是社會價值觀的一次校正。很長一段時間來,網絡上的「馬保國」並不罕見。「高鐵霸座男」一度成了「大V」,「不可能打工」的周某剛出獄就差點兒籤了經紀公司……這些人以出格言行引人注目,對外界的諷刺、聲討無動於衷,甚至還能藉此收割一波流量。這種咄咄怪事,實在令人生厭。
審醜逐臭何以成風?歸根結底,還是流量至上的扭曲邏輯使然。在某些人眼中,點擊率、瀏覽量是衡量內容的唯一標準,只要能「流量變現」,什麼公序良俗都可以靠邊站。才藝不是走紅資本,「爭議」才是;內容管它是真是假,能滿足獵奇心理就行;更有甚者,還專門去「制醜」「露醜」……畸形模式之下,左一個「姐姐」、右一個「大師」粉墨登場,也就不足為怪了。對此,一些人還不以為然,覺得娛樂消遣而已,沒必要上綱上線。殊不知,網絡是真實社會的延伸,任由惡性文化蔓延,必將倒灌現實生活,助長整個社會的歪風邪氣。審醜逐臭類信息充斥網絡,各大平臺難道毫無察覺?為何非要等到點名批評,才想到「積極整改」?其中恐怕還是有對畸形流量「聞著臭吃著香」的心態。然而,必須看到,平臺不僅有「經濟價值」屬性,更有「社會價值」屬性,「劣幣驅逐良幣」的氛圍一旦形成,整個行業都會跟著遭殃。不能總等到輿論倒逼才去「連夜處理」,主動遏制「妖風」也是必須負起的企業責任。眼下,馬保國似乎已經「退隱」,但倘若不摒棄惡臭的商業邏輯,甚至推波助瀾,輿論場中還會出現一個又一個「馬保國」。
「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會讓文化精神枯萎」,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身在網絡浪潮之中,更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性的判斷力,少一些跟風起鬨,多一些清醒思考,才不會成為「馬保國」之流的推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關末
流程編輯:u006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