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治國」是王弼的宗旨,講述順應自然,實行無為而治

2021-01-14 麗欽帶你看影視

提到王弼,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他是一位玄學家。而我們就看下王弼的觀點。「以道治國」、「唯道是用」是王弼「以無為本」、「崇本息末」等宗旨在治國方略上的體現和應用。他指出:「以道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他分別論述和比較「以道治國」與「以正治國」這兩種不同的政治方略說:「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政)治國,立闢以攻末。」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重在從根本上治理國家,而後者則只是注重通過禮法制度等枝末細節來治理。「以道治國」則必然順應自然,順應規律,因時而動,因勢而立,也即實行無為而治;而「以正(政)治國」,則容易執著於具體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墨守成規,實行有為政治,其結果將是「法令滋章,而盜賊多有」。而且,具體的政治法律制度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局限性,以之為治國之本,執著於斯,不知變通,必然引起各種弊端。

同樣,王弼認為法、儒、墨、雜等諸家亦是各從自己的立場出發而提出思想主張,故皆落入具體的某種政治方略,因而不可避免會產生缺失。他首先概括各家的思想宗旨說。接著,他針對各家的宗旨而批評其缺失說。法家一味依靠刑法治民,這將導致民眾設法逃避刑法責罰,產生巧偽;名家偏好辯說「名」與實」,不免以己度物,流於理論上的偏執;儒家崇尚仁愛之名譽,必將導致爭尚虛名;墨家強調節用尚儉,以自苦為極,容易流於偏激,矯枉過正;雜家博採眾議卻也雜收方術,難免產生淫亂汙穢之事。

王弼對各家的這些評論和批評雖然未必公允全面,但他看到,以上各家莫衷一是,產生「紛紜憒錯之論,殊趣辨析之爭」,蓋由於他們各執己見,各執一端,而不能把握「道」這萬物之根本,缺乏建立學說的共同理論基礎,這一分析卻是頗為中肯的。既然法、儒、墨、雜諸家的政治主張皆存在缺陷,而缺陷產生的緣由又是不能崇本,「用其子而棄其母」,故王弼順理成章地提出「以道治國」、「唯道是用」等救治之道。

在社會政治實際生活中,王弼所詬病的「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具體表現為行仁義禮教之名而喪其實等道德虛偽和道德形式主義,故他將鋒芒直指當時處於統治地位的儒家倫理特別是淪為封建統治者束縛民眾之工具的名教,提出了「名教出於自然」的主張。這一主張是「以無為本」、「唯道是用」思想用於社會政治領域所得出的邏輯結論,所謂「自然」,即是指「道」或無」:「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

王弼強調,名教是「道」或「自然」在社會領域中的落實,是「道」或「無」即自然在人倫關係上的體現。也就是說,「道」或「自然」是仁、義、禮的本體,仁、義、禮是「子而不是「母」。如果不明此理,為求仁義而行仁義,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道德虛偽:「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仁、義、禮這些原本為調節人際關係而設立的道德規範就會走向其反面。

這就是說,舍本求末,只能導致假仁假義,以仁、義、禮之名,行爭名逐利之實;只有出於大道,出於自然,無所求、無所營的道德行為,才是名副其實的仁義禮;「仁德之厚」、「行義之正」、「禮敬之清」這些真正合符名教的行為只能出於自然,而不是「用仁」、「用義」、「用禮」所能夠做到的。他告誡為政者,治理社會的醜惡現象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認真地尋找其產生的深刻原因。因此,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治理。作者針對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虛偽之風,將崇本息末的思想運用於政治治理領域中,認為聖、智、仁、義只是「末」,而見素抱樸才是「本」。

王弼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修明敦厚樸素的品德,而只尊尚名譽行為等表面功夫,必然產生一批為潔名釣譽而行孝慈、崇仁義的偽君子。當然,王弼並無意全盤否定聖智仁義,但它們只是現象,而不是根本,脫離根本而僅用此三者則生害。可見,「絕聖」、「棄仁」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肯定「聖」和「仁」。關於這一點,他在《老子指略》中說得很明白,他指出,人們往往只看到「不聖為不聖」、「不仁為不仁」這些一般性的表面現象,但卻不看不到「聖」和「仁」所帶來的弊端。故絕聖、絕仁的目的並非要捨棄聖人和仁德,而是要改變刻意求聖、為仁」而導致的道德虛偽,恢復人們從內心深處對仁、義、禮、法的認同和遵從,因此是「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而後仁德厚。

王弼「以道治國」、「崇本息末」的主張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社會治理層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社會的治理必須通過發揮「無」這一生成母體的作用方能實現而不能通過強化封建倫理關係,強制人們恪守封建禮法來達成。第二,為政者樹立良好的榜樣方能引導社會風尚向善棄惡,而不可能通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採取傷害性的手段消除邪行。這一系列的舉措皆屬於「崇本以息末」,能夠收到「不攻而使復之」的顯著效果。可見,督促為政者以自身的崇高道德感染民眾、引導民風,也是王弼倡導崇本息末的重要內容。

同樣,在闡釋《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一段時,王弼再次表達了類似主張,他強調說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顯然,在王弼心目中,為政者的自治先於治民,君主做好自身的道德自律才是治理國家之「本」,而僅僅要求民眾恪守倫理道德這只是糾纏於枝末細節,是無濟於事的。故崇本以息末這一主張其實是對那個時代當權者口稱名教、名實不符等道德虛偽現象的深刻批判。而對於這個話題,你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傳統文化中的治國之道(一)
    這個國家沒有管理者,一切與自然相合一,百姓沒有私心欲望,心靈非常純真,既不戀生也不畏死,完全順應於自然。因此他們沒有任何痛苦,自然萬物都不能傷害他們,他們可以乘空飛行,具備神通,以半人半神的狀態存在,是一個奇妙的極樂國土。黃帝醒來後,從中頓悟了養身治國之道,便經過二十八年的治理,使天下順應於大道,達到了無為而治,將天下治理得同華胥國一樣。
  • 從學術態度和思想宗旨,分析儒墨道法家流派的治世之道?天下一統
    商鞅認為,只有法制才能將民眾制服,倫理道德是無法真正約束人的,法治才是治國之道;商鞅認為,儒家學說漏洞百出,君主依靠儒家學說治國,只能越來越亂,只有自己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只有自己的治國學說才是完備的。
  • 傳統文化中的治國之道(下)
    秦朝主要選用霸道,治國方式偏向於法家。但秦朝的命運十分短暫,僅十幾年便滅亡。秦滅後,漢朝建立,經過連年徵戰,漢朝立國後國力非常衰弱,民生凋敝,生產荒廢。所以漢朝初期,主張道家治國,提倡「無為而治」(此時無為而治已非真正意義的無為而治),制定了「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清靜儉約」等治國方針,給百姓以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以圖恢復生產、富國強兵。
  • 何為「無為而治」?怎麼才能實現?《智囊》:以百姓之心為心
    歷史上稱之為諸子百家,但實際上有上千家之多,影響較大的不過十家,分別是儒、墨、道、法和陰陽家、縱橫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何為「無為而治「?有什麼作用?「無為而治」的意思是什麼?一千個人又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
  • 治國齊家需積極有為,無為而治的道家,為何是拯救當代人的良藥?
    文|顏小二述哲文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顏小二述哲文,今天我們來談談久違的道家思想,看看強調「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為何是顏小二心中能夠拯救當代社會的「良藥」。因為讀了《老子》顏小二發現功利讓當代人身量虛胖,心量卻瘦得「脫了相」。
  • 淺探道家奧妙,論天地廣闊,摒棄喧囂後的無為而治
    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隨著佛教的傳入,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推動下,道教雖曾遭遇沒落危機。但古人對於自然與鬼神的崇敬,道教所衍生出的道家思想又被傳承至今。在道家學術中,與儒家「入世」不同,道家倡導「無為而至」,其所呈現的世界觀、宇宙觀等為現代眾多專家學者在對生命及萬物的誕生研究提供著重要的參考。
  • 什麼是「無為而治」?
    老子「無為而治」思想作為一種治國之術,對後世治國安邦影響很大。如唐初推行垂拱而治,出現「貞觀之治」;明初力推「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仁宣之治」.中國歷史上的太平盛世,都是直接或間接在「無為而治」的理論指導下取得的。「無為而治」是老子治國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國方略都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的。
  • 「無為而治」,到底對不對?
    意思是說,最高明的治國之道,是人民感覺不到有國君的存在;其次,是國家的國君受到人民愛戴,人人稱讚他;再其次者,是國家的人民畏懼他們的國君;而最糟糕的國君,則是讓人民反感,隨處都能聽見人民的咒罵……而境界最高的國君,悠悠哉哉的行事就能勝任了,不需要對國政講太多的話,自然社會安定,人人富足。這就是無為而治的境界。
  • 鬼谷子謀略:無為而治真的是什麼都不幹就能治國嗎?
    (無為而治)宓子賤(人名)治理單父(地名),每天在堂上靜坐彈琴,單父就治理得很好。巫馬期(人名)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晝夜不閒,親自處理各種政務,單父也治理得很好。巫馬期向宓子賤詢問其中的緣故。宓子賤說:「我的做法叫做使用人才,你的做法叫做使用力氣。使用力氣的人當然勞苦,使用人才的人當然安逸。」
  • 王弼對道之闡釋
    王弼擅解老子的道論,老子講「無」本指無形狀「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母力,王弼則利用老子的某種辭句,而片面地作了一些抽象的解釋,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①這表明道本身是無。萬有及一切事物莫不通過它,而「道」本身是不具有任何性質與規定的。「道」無體,不可象。「道」無形,不可系。常不可名,以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
  • 淺談老子的治國之道(上)
    在老子之後,學道、行道者與日俱增,論道著作層出不窮,形成了龐大的理論體系。老子的思想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對中國的思想、文化、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歷史上眾多的傑出人才都從不同方面吸收老子的教益,其中突出的有國家治理、養生之道、美學思想和哲學等方面。下面談談我對老子的治國之道的粗淺認識,希望得到大家的幫助與指導。
  • 漢朝丞相曹參,提出無為而治,什麼是無為而治?
    在人們擔心他出現的時候,這位丞相創造了一種新的治國模式,即無為而治。 在第一次模擬考試中,漢惠皇帝對政治模式產生了懷疑。 曹官吏也很擔心,但這種模式確實給漢代帶來了新的活力。 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不能理解當年的無為而治,甚至有許多人認為曹參的無為治理是一種合理的墮落政治。 事實上,無為而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 魏晉玄學創始人之一——王弼
    他們對農民實行農奴式壓迫和剝削,在地主階級內部也排斥那些寒門庶族,這些矛盾都日益尖銳,魏晉玄學正是適應這種形勢出現的,為維護門閥士族統治作論證的哲學理論。 兩漢神學目的論經過王充等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批判,在理論上發生了動搖;又經過黃巾農民起義的衝擊,已不大能起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作用了。
  • 「巧養於拙」——道家理念中順應自然的「無為」思想
    黃賓虹 山水根據《說文》的解釋,『巧』即『技也』,強調的是人為之意味。因此,『拙』就是指自然而沒有人為雕琢痕跡。老莊還認為,人們應該效仿『道』棄『巧』守『拙』。從這個意義上說,棄『巧』守『拙』實際上也是一種獨特的人生智慧,它可以將人們引向了『道』的人生境界。老子說:『慧智出,有大偽』,意思是由機心帶來的種種理性後果,往往會破壞自然本性。
  • 王弼《觀》卦釋義研究 蔣麗梅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祭祀不僅成為德治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儒家教化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所以《禮記·祭統》也說:「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經法·論》中提出治國理政的六枋(柄),觀就居於其首,「觀則知死生之國」。周易《觀》卦二陽在上而四陰在下,象徵上之觀下與下之仰上的關係。
  • 內聖外王,無為而治
    點擊上方「活法」   關注並置頂  訂閱每日悅讀好文道家所說「內聖外王」,就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之後,外在自然就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講述文明社會治國之道
    該片通過品味東西、城市奇觀、時尚設計、美術雕塑、治國之道五個系列主題、每個系列十集的內容,以國際視野講述中國的西安與義大利的羅馬這兩座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以及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為中意兩國架起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的影視橋梁。
  • 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漢朝時漢武帝時代,治國之道有儒道之爭,最後儒家取得勝利,漢武帝獨尊儒術。當代政府的大道則是馬克思主義。炎帝和黃帝,也存在大道之爭。而蚩尤,與炎帝黃帝也存在意識形態之爭。下面我們分析炎黃蚩尤之間到底有什麼行事的不同。蚩尤的意識形態很明顯,治五刑以虐苗民,鍊金屬兵器以威天下。這是法家,兵家的思路。而炎帝,黃帝屬於道家學派,以陰陽哲學的無為而治思路治國。
  • 老子思想中的「樸」之道如此微小柔弱,為何還要守「樸」?
    孔子說:「以德治國」,講究德行天下。」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也是主張以德為治。老子認為德是遵從大道的體現,一張一翕符合「守之於樸,萬物自賓,始制有名,知止不殆」的思想,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守「樸」由為重要。道常無名。
  • 玄學的智慧:王弼的「以無為本」「得意忘象」
    但王弼對於「事功亦雅非所長」,在仕途上沒有什麼進展。而且他為人高傲,不通人情,「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正始十年(249)秋,王弼身患重病,英年早逝,年僅二十四歲。(《老子指略》) 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闢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以奇用兵也。(《老子道德經注》第五十七章) 在哲學上,王弼把本末關係看成是本體與現象的關係。「崇本息末」不是說只要本體,不要現象,而是說本體比現象更為重要,具有統帥的地位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