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8月23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張帆 鄭欣慰 通訊員 潘楓)80多年前,粟裕和劉英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餘部編成的挺進師,翻越仙霞嶺從福建突入浙江,在浙閩交界的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打響了入浙第一槍,並在浙西南萬山叢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在這裡,挺進師經歷了太多危急時刻,入浙時的數百幹部戰士,很多犧牲於此,包括浙西南特委的四任書記。但浙西南人民的支持,讓挺進師越挫越勇,越戰越強。經過三年遊擊戰的磨練,當粟裕走出大山,走向抗日疆場和解放戰場,他已經是一位出色的將領。
如今,粟裕和挺進師先輩們面對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壯舉,已升華成「忠誠使命、求是挺進、植根人民」的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勵著龍泉兒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中砥礪前行。
育山林吃上紅色旅遊飯
尋訪龍泉老區的第一站,我們選擇了住龍鎮。這裡是粟裕、劉英開闢的浙西南革命根據地核心區域,84年前,浙江首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於此,在中國革命史上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
龍泉素有「浙江林海」之稱,住龍一帶山林茂密。40多年前,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這片土地時,依靠「木頭經濟」,住龍成為浙江首批農民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的鎮。
「改革開放前,住龍是當地出了名的窮山溝。改革開放後,住龍人通過砍樹賣木材迅速致富,那時,洗衣機、冰箱、彩電就已經成了住龍每家每戶的標配。」西井村村委會主任範啟發說。
好景不長,上世紀90年代後期,「木頭經濟」衰退,濫砍濫伐帶來的惡果顯現。汛期原本清澈的溪流變得渾濁,還有塌方和泥石流阻斷交通。
「不能肆無忌憚地砍樹了!」住龍人認識到了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從那時起,住龍人放下斧頭封山育林,還制定了村規民約:上山砍樹不僅要受林業部門處罰,還得在村裡公開檢討。」範啟發告訴記者。
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後,美麗的住龍回來了。如今,住龍的森林覆蓋率在93%以上,水質常年保持在I類以上。市裡還改造提升了通往住龍的省道,把住龍到龍泉市區的車程縮短到半小時,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走進住龍鎮政府所在地住溪村,三四百米的狹長老街入口門樓上書「紅軍街」。在紅軍街上,我們偶遇69歲的鄒敏言,他和老夥計在橫穿小鎮的住溪上撐觀光木排。「當年父輩們用木排載著挺進師順流而下,飛奪遂昌王村口;如今我在家門口撐木排,讓人看看住龍的好山好水好風光。」
「浙西南革命精神」激勵著幹群積極踐行「麗水之幹」。住龍鎮鎮長張震介紹,當地成立了老區建設促進會,與黨史部門密切配合,開展紅色資源調查,挖掘搶救紅色資料,提出革命遺址保護修復意見計劃等。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龍泉市已投入600多萬元修復了43處重點遺址。一批「沉睡」的紅色文化舊址、遺址「甦醒」,併入圍「國家紅色經典景區項目」。
碧龍村頭矗立著一座紀念碑,碑上刻著「革命英烈千秋」幾個大字,這是浙江省第一座村級烈士陵園,安葬著12名烈士。村支書楊洪春告訴我們,為傳承英烈精神,過去37年間,他整理史料,考證英烈事跡,修成紅色村志。
挖掘出的紅色文化和革命遺址造就了當地獨特的紅色旅遊資源。在誕生了浙江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廖氏祠堂裡,我們碰到雲和縣統計局的黨員們來重溫入黨誓詞。「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有。」張震說:「越來越多的人來小鎮紅色研學,在紅軍戰鬥過的地方追尋初心。」
紅色旅遊帶動老區的經濟發展。2018年,住龍鎮共接待各類遊客20餘萬人次,同比增幅超50%,旅遊收入達1600萬餘元,同比增長超56%。
從「伐木致富」到「封山育林」再到紅綠融合走生態發展的路子。變化的背後是住龍人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把握和踐行。範啟發所在的西井村就是個範例。這裡曾是中共浙西南特委機關駐地,如今正致力把傳統養蜂業發揚光大。今年3月,範啟發赴京參加 「第二屆中國美麗鄉村百佳範例」頒獎,上榜的全國103個村莊中,西井是麗水全市唯一入選的村莊。
8月9日,全國紅色旅遊示範小鎮項目在住龍擂鼓山開工,這個投資6.92億元的小鎮將按「紅色傳承+綠色發展+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建設,涉及紅色產業培育、紅色研學療養、紅色文化弘揚、紅色遺址修復、區域路網改建、綠道提升改造、美麗河道治理、景區達標工程等11個項目,力求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雲、水、窯」賡續文脈促發展
如何避免同質化紅色旅遊,並讓紅色文化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是個不小的難題。寶溪鄉用「雲、水、窯」給出了答案。
所謂雲,是指寶溪的披雲山。披雲山是甌江、閩江、錢塘江三江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一山灌三江之譽,山中奇峰疊嶂、雲霧繚繞、風光秀麗,更有「粟裕六進披雲山」開創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等紅色往事為之增色;
所謂水,是指披雲水,它讓披雲山增加了一抹靈動,還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飲用水品牌;
所謂窯,是指青瓷龍窯文化。龍窯是中國古老的燒窯方式,它一般依山就坡而建,因斜臥似龍而得名。在寶溪鄉溪頭村,保留至今的龍窯有七座,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7年開始,溪頭村每月舉辦一場「不滅窯火」龍泉青瓷傳統龍窯燒制技藝活動,也因此成了文化旅遊的熱門景點。
「雲、水、窯」讓寶溪的發展充滿活力。走進寶溪鄉,槍聲已然遠去,流水依舊潺潺。
溪右是溪頭村。曾經,挺進師在這裡打響入浙第一槍。如今,這裡是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不過千餘人口的古村,去年接待遊客超25萬人次。村支書曾志華還成了麗水市農家樂民宿專家庫的首席專家,並於2019年入選「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
溪左則是15座形態各異的現代竹建築,它們由來自中、美、德、意等8國的11位建築師設計,是2016年首屆國際竹建築雙年展的展館。如今這裡已改造成度假酒店、藝術館、會議中心等。
橫越寶溪、連接左右兩岸古村和竹建築的石拱橋上,呈螺旋形的裝飾門架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同行的鄉幹部林琪說,這是上海策展人、設計師葛千濤為雙年展設計的,它不僅有著獨特的美感,因為形似DNA,也隱喻著文化基因的交流、傳遞和傳承。「同時,也象徵著我們架起了一座走出大山、迎接四方賓客的橋梁。」林琪說。
旅遊開發、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在寶溪和諧共生。2016年,寶溪鄉被省委黨校授予浙江省幹部培訓紅色教育基地。
破瓶頸再造發展新優勢
8月19日,經過1217天的連續奮戰,衢寧鐵路浙江段最後一座隧道——近14公裡長的龍泉安民隧道順利貫通,為2020年衢寧鐵路通車打下基礎。不久的將來,龍泉將通上火車,搭上全國鐵路大網。
龍泉偏居浙西南邊陲,擁有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是名副其實的浙江之巔,也是浙江最偏遠的縣級市。在火熱的革命戰爭年代,這裡無疑是紅軍挺進師發展壯大的好地方,但在和平發展的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卻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這些年,在省市的幫助下,龍泉一直努力改善當地的基礎設施。麗龍、龍浦、龍慶高速相繼通車,龍泉已成兩條浙閩省際高速通道的匯聚點;省道、縣鄉道、通村公路,從市區到鄉村的路網也在持續更新中;天然氣管網、河道整治建設也在全面鋪開。
基礎設施的改善,吸引了更多的人回鄉投資、興業。多年在外打拼的住龍人周志康,回鄉辦起娃娃魚仿生態養殖基地後,又流轉了1300畝山地,引進26個不同品種的櫻花,著手建設櫻花景觀森林公園。「基礎設施好了,進出方便了,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就可以大膽做起來了。」周志康說。
各種吸引人才、資金的政策也紛紛出臺。為了讓鄉賢大展拳腳推動鄉村振興,今年3月,龍泉市委統戰部和龍泉農商銀行聯合推出授信8億元的「鄉賢貸」貸款產品,為當地19個鄉鎮(街道)的1400多位鄉賢聯誼會會員量身定製,提供貸款優先、服務優良、利率優惠的「三優」政策。
無工不富,但地處三江之源的龍泉,發展工業受制的環境因素頗多。
改革開放後,由龍泉農民「跑五金」發展而來的汽車空調產業,在龍泉市委、市政府的呵護下正轉型綠色環保大產業,超越青瓷和龍泉寶劍,成為龍泉最大的產業,從業人員已超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龍泉市郊的浙江毅力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的全無塵無噪車間,我們看到,多路調速電阻、有刷風機調速模塊、無刷風機調速模塊、智能壓力傳感器、來料預處理和終端檢測等5條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
「新能源汽車空調電子模塊等是我們研發的重點。」董事長黃忠毅拿起一塊約4平方釐米的小晶片介紹道:「我們正在建設1.8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綜合體,未來將打造集研發、檢測和現代製造為一體的新能源智能電控制造基地。」
據悉,龍泉汽車空調產業已先後引進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行業高端人才160多人,組建創新服務團隊30多個,建立了譚建榮院士工作站,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今年上半年,龍泉以汽車空調產業為主的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9億元,同比增長14.52%。
龍泉城北安清山麓烈士陵園,粟裕的部分骨灰陪伴著犧牲在龍泉山水間的挺進師戰友。與之遙遙相對的是正在建設中的龍泉火車站。這個衢寧鐵路上的縣級站,被當地政府預留了遠景規劃中溫武鐵路、杭金松龍鐵路的空間,目標直指連接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的浙閩邊界鐵路樞紐,它將是龍泉未來加速發展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