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2020-12-14 向東向南看

文|大聖

二簡字真正存在的時間很短,1977年公布了二簡字方案,1978年4月17日,教育部撤回在教科書上使用二簡字的決定。1986年只是下文件正式廢除二簡字,其實早就不推行了。

嚴格說二簡字實行的時間不到9年,只是在1978年各種報刊和電影字幕上廣泛應用,1979年開始,官媒和教科書已經事實上停止使用了,1986隻是正式下了個文件。我至今在本子上開會記錄仍然使用二簡字,速度快,自己能看懂。如「意」字,上面一個乙,下面一個心,筆畫確實少了。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後來隨著我們的計算機技術發展,找到了漢字輸入的方法,「漢字字母化」這個做法自然就停止了。再後來,因為二簡字為了向字母化過渡,將很多同音不同義的簡化歸併一起,認讀時還需要分辯其本義,恢復一簡字也就順理成章了。

二簡字還是有許多不科學的,失去原有的意義。當時的二簡字,雖然簡化了讀寫難度,但同時也失去了漢字的精髓,在書寫時,二簡字沒有原來的字寫出來漂亮。

另外在理解漢字的意義上,已經失去了它的表音表意功能。簡字大部分脫胎於繁體字的草書、行書,和繁體字有傳承的關係,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也都能認出繁體字,並沒有完全割裂文化的傳承。二簡字則成了新的再造字,在古代文化典籍找不到來源,等於割裂了歷史,被取消也很正常。

「一簡字」不能取消,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區域性民間流行的簡化字。「二簡字「是胡鬧,不堪入目,幸好官方英明,及時廢止。

第一批簡化字,是把古人的手寫體作為正體字使用。這種簡化字仍然是漢字,是我們中國文化的文字。第二批簡化字,就開始閉門造車了,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破壞漢字傳承結構,這就是想消滅漢字,把漢字變成拼音文字的嘗試。

無休止的簡化漢字必然是愚蠢的行為,簡化只能達到好寫這一個目的(筆畫少),但是好認,好理解都沒了。因為象形,表音表意的功能都沒有了。

達到一個作用失去其他好幾個作用,是二簡字作廢的原因。既簡化了又好寫好讀好認是做不到的了,漢字不能一直簡化。比如一個人,把耳朵去了,還是人,但是陸續去掉手腳,四肢,一直簡化,最終就是認不得。

「二簡字」這些個字體,沒學過的人基本都認不出來。文化就是這樣流失的,這些東西不應該只有少部分人知道,漢字本身對人的邏輯思維的培養就有很大意義。為什麼很多技能失傳,實用性是一方面,主要是會的群體人數太少,或者留一手,就慢慢沒了。

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人和中文媒體已經改用簡體字。簡體字確實有它的好處,能幫助人更好的識字。無論是在紙質媒體還是在當今網絡媒體的時代,同樣的版面能顯示更多簡體字。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會寫簡體字也大多能看得懂繁體字,因為繁體和簡體是傳承的關係,二者並不是割裂開來的。如果真的有不認識的繁體字,可以藉助簡繁體字對照字典。只要中國不像韓國,越南那些國家一樣把文字拉丁化,就不必擔憂出現看不懂祖先文化典籍的情況出現。

一簡字不是簡單地簡化字,而是根據不同的寫法總結的,參照了甲金篆隸草楷行,一簡字還是漢字,把一簡字給古代人看,他看得懂。但是二簡字就不一樣了,就是單純為了書寫方便,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損害,所以國家給否定了。

漢字,那是民族的文化載體,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切不可將自己的文化閹割得不倫不類。如非要文字改革,那應保留原有的漢字,傳承每個字的典故、和形、聲、義的意義及書法藝術的美感,其生活及社會活動的交流,可用易學的拉丁文(雖然它無法表達博大精深的漢字內涵)如現有的漢語拼音。

相關焦點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二簡字的誕生原本是為了在群眾中推廣識字教育,普及文化知識,為計算機和其他機械處理漢字提供有利條件。然而試行九年之後就突然夭折,二簡字為何如此"短命"? 簡化力度過大,過猶不及 簡化字體的目的本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減少文盲。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由繁體字到簡體字,是自然的演變,也有人為的幹涉。中國港澳臺地區目前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地區則通行簡體字。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所謂的「二簡字」是相對於「一簡字」的在再度簡化Lite版。而「一簡字」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 「二簡字」與「一簡字」一樣,都是針對人們最常用字的簡化,它比「一簡字」還要簡化。這是因為建國後的文盲有80%,勞動人民群眾普遍不識字,不利於國家現代化建設。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約是公元前221年。開始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政策,這也促進了當時的民族大一統。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為了普及識字率,當時成立了中國文字改革組,對簡化字進行增加,這就是「二簡字」。1964年時,二簡字的字體數量翻了幾番。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唐宋年間民間便發展出了與官方文字略有不同的簡筆字,它們所簡省的筆畫為民間約定俗成,但並不被官方認可,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在《明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敦煌俗字譜》等著作中記載了大量民間「俗字」,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簡體字。直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俗字才有了正統地位,其中所使用的一百多個簡體字有80%被新中國採用。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二簡字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在意識到這樣一種問題之後,不少學術界大佬便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式,有的人認為應當將漢字廢除,採用一種拉丁化的方式,將中國的漢字與當時通用的英語進行聯繫。還有的人認為應當對漢字實行簡化,從而使得漢字能更好辨認,更好書寫。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昔日風行的「二簡字」,為何被匆匆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
    「二簡字」在真正使用的歷史,只有九年時間,之後就被匆匆拋棄,改用了現在通行「一簡字」,「二簡字」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廢十分有趣。在當時的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推廣下,興起了一場學習「二簡字」的熱潮,在這個浪潮中,很多原本不識字的民眾,很快就掌握了「二簡字」,簡化的漢字用起來也十分方便,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民眾的閱讀水平。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在1956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將原先繁瑣筆畫的漢字進行修改簡化,也就成為了現在的簡體字。在1964年的時候,國家改字2274個,並且看來是向全國各地開始推廣。相比較繁體字,現在筆畫少的簡體字學習的門檻也是降低了不少,就連文盲的概率從當年的80%直接減少到了現在的6%。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而若是要談及簡化字得到大力推廣的時期,則是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之後發生的事情了。 二、繁體字太過複雜,簡體字取而代之 我們的國家之所以放棄繁體字,而推廣簡體字,是因為文盲率太高的緣故。
  • 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的演變在14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新中國建立了起來,很多人都希望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很多外國留學回來的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對中華文化進行一次革新。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丟了
    與此同時,中華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套比原來簡體字更為簡單的漢字,也就是之前所說的「二簡字」。何為二簡字,其實就是在原本簡體字的基礎上,讓漢字變得更加簡單。其實很難想像當時的二簡字,它就像是中國漢字中把筆畫較多的字換成一個筆畫少,發音大致一樣的漢字。可以說,二簡字的組成有點同音不同意的「味道」。
  • 從「憂鬱的烏龜」到「憂鬱的烏龜」,我們為什麼要推行簡體字?
    但這區區324個簡體字,卻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尤為憤慨,他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要求取消推行簡體字,甚至稱推行簡體字是比亡國滅種還可怕的事。在一幹遺老的反對下,1936年2月公布還不到半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就被收回了。 雖然,這次由政府出面的簡化字運動夭折了,但是它樹立的「述而不作」的原則成為日後人們進行漢字簡化的指導思想。
  • 為何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簡體字,而港澳臺卻仍在用繁體字?
    其實漢字簡化並不是現代才開始出現的事,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漢字其實已經開始被簡化了。秦國原來使用的文字是大篆籀文,而在統一六國後,由李斯負責,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並且取消了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造了統一之後的小篆,這其實就是一種簡化。這種對漢字的簡化,到了近代,呼聲就顯得格外高漲。
  • 港澳臺堅持使用繁體字,隔壁新馬反而使用簡體字,這是為何?
    其實漢字簡化並不是現代才開始出現的事,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開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漢字其實已經開始被簡化了。秦國原來使用的文字是大篆籀文,而在統一六國後,由李斯負責,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並且取消了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造了統一之後的小篆,這其實就是一種簡化。這種對漢字的簡化,到了近代,呼聲就顯得格外高漲。
  • 1986年全國推行的夏令時,後來為何廢除了?專家:添亂
    冬天白天的時間短,夏天白天時間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這也就是為何古代的時候人們會選擇春夏秋進行勞動,冬天進行休養生息最主要的原因了。說起來中國在1986年的時候,全國上下也推行過夏令時,但是後來在1992年的時候就被廢除了,按當時的專家的話來說,意思是純屬添亂,美國之所以推行夏令時,是因為美國是採取分州自製的,每個州的時間都是根據當地的時區來的,美國人都已經習慣了夏令時。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如果說在戰亂分類的年代呢,使用這種俗體字的人呢就會很多,在統一和平興盛的年代呢,使用這俗體字的人呢就會越來越少,甚至不用了,有的人使用呢,還會被當時的學者來笑話你,那麼真正的把這種俗體字搬上檯面的,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呀,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在自己的政權內推行這種簡化字,當時啊他們所印發的公告,印發的書籍等等,很多都使用了這種簡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