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去年9月份,李寧在深圳發布了兩雙新款跑鞋的時候,整個國內跑鞋圈都震驚了。
這兩款跑鞋名叫「飛電」、「天馬」,都搭載了李寧最新的李寧䨻(bèng)技術——有一說一,李寧䨻的確是一款性能表現非常出色的新材料。但是讓大家震驚的不是它們的性能,而是它們的售價。
天馬,售價1299元;飛電,售價2099元。千元級的跑鞋以前不是沒有過,但是這一次飛電突破2000元的定價,著實引起了一番熱議:什麼時候國產跑鞋能賣這麼貴了?
驚訝之餘,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出現。飛電賣出2000多塊,它的性能表現是否值得上這兩千?
從其他國產品牌的頂配馬拉松跑鞋來看,特步的160X售價也沒有過千;361°的國際線跑鞋最高價也不過800左右;安踏的C202 2.0,售價也在600上下……這些跑鞋性能都是有口皆碑的,超高的性價比讓不少專業跑者都非常青睞。
李寧的這番舉動確實很大,而且在飛電發行之後,還推出了雙層碳板的絕影跑鞋,售價也高達1800元。不過絕影出現的時候,對價格爭議的聲音反而小了許多,甚至還有不少人持贊同的觀點。
一來,是之前已經被飛電天馬的價格刺激過一番了。二來,碳板跑鞋價格本身就貴,何況絕影是雙層碳板,而且它的回彈確實給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似乎1800也沒什麼不能接受。
(當然,這是對有消費能力的朋友說的,老魏也沒有那麼高的預算,1000出頭的Kayano都是等打折買的)
其實對運營營銷敏感的朋友已經可以看出來了,李寧估計壓根就沒想過靠這三兄弟賺什麼錢。破千售價的三兄弟,實際上它們的戰略意義遠大於賣貨盈利。
自從國產跑鞋拿掉了「功能性差」、「外觀老土」這兩頂帽子後,取而代之的是「同價位無敵的高性價比」的讚美語。但是高性價比就能完勝一切了嗎?其實不是的,功能性和外觀設計確實是進步很大,但是束縛在國人腦子裡「國產品牌確實不能和國際一線品牌比」的概念依舊根深蒂固。
>槓精別急著槓,我要說的是不只是價格上和耐克阿迪比,膚淺的言論都先給我憋著。
剛才說過,估計李寧就沒指望過這三雙鞋能掙錢,比起盈利,李寧更想要做的是,表達一個信息。
即,李寧能且敢做千元以上的跑鞋,不是靠花裡胡哨的代言、聯名,而是一雙純粹設計的跑鞋。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國產品牌敢「越雷池半步」。打破國產跑鞋性價比高的固有印象,誰當出頭鳥就會對品牌的發展造成不小的影響。
但是打破印象,同時也意味著會有一個新的印象出現。這個時候,如果能在市場大部分消費者的「滔天」討伐聲中,把李寧䨻和李寧綁定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固有印象,那麼這對於一項新技術的推廣和立足是極為有利的。
好比Boost之於阿迪達斯,Zoom X之於耐克,態極之於匹克一樣。先讓消費者們有了這個印象,讓大家有所認知和了解,然後再將李寧䨻這個技術,一步步普及到高中低三個不同檔次的產品當中去。
不會真有人覺得李寧想靠抬高價多賺錢吧?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李寧再蠢也不會這麼蠢吧?
而且人家這幾雙鞋上也寫了,是精英運動員版,換而言之這鞋和普通人沒什麼關係,人家也沒逼著你買(此話專送給槓精,友好讀者避免誤傷)。
普通跑者需要一雙競速鞋嗎?我就不說Next%、虎走了,就說多威那幾雙200左右的競速鞋,送你你能駕馭嗎?
除了上面所述的2000售價的飛電對李寧的好處外,實際上這一次的舉動,也給國內跑鞋市場的環境打開了一定的空間。
屏幕前穿跑鞋年數多的朋友們,你們仔細想想。當年國產跑鞋還沒現在這麼猛的時候,國外品牌的中端性能跑鞋的價格,是不是接近今天的千元級跑鞋?是不是?那為什麼現在它們的中端級跑鞋,也能賣出折後五六百,而不是原來那麼高的價格呢?
就是因為有對手了呀!如果賣300塊的國產跑鞋,性能可以和他們定價七八九百的跑鞋比,他們還怎麼賺錢啊?
現在阿迪的UB還在賣一兩千,還有其他牌子我就不說了。李寧這麼一搞,加上飛馬絕影性能也真的不差,接下來會發生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