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天地人:中國人的統一場理論
秋日
[宋] 程顥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是北宋時期的理學家,其提出「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所謂「存天理,滅人慾」,原本與今天的極簡主義低碳生活相類似,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後代效仿者以此上綱上線,以此把欲望視為一切罪惡的根源,則過矣。過猶不及,這就是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這首詩無疑是程顥的得意之作,詩人一覺醒來,太陽已經高升,他不覺得自己蹉跎時光,而是悠閒地體照萬物,不慌不忙,從容淡定。睡眠充足,可以走一走看一看,也可以發會兒呆,沉思一下宇宙萬物。想到天地之外無形的東西,想到世間的風雲變幻,靜觀其變,悠閒自得,不悲不喜,無求無欲,在詩人看來這就是「豪雄」。豪雄不是武能安邦,文能定國的那些能臣猛將,而是順天樂命的「人」!
一、宇宙「三才」:天地人
這就是馮友蘭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在馮友蘭看來,天地境界的人不僅能盡人倫人職,而且能盡天倫天職,即能事天、樂天。
言歸正傳。
《易經》中把天地人視為「三才」。在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都包含這三個基本要素。從下數,第一爻第二爻,被稱為地才,第五爻第六爻被成為天才,人居其中,第三爻第四爻反映人的活動特徵。我們以「既濟卦」為例。
既濟卦是六十四卦中的地六十三卦,字面意思為已經過河,代表事情已經成功,功德圓滿,但易經講究盛極而衰,會發生新的變故或者遭遇新的風險,因此要振作精神,迎接新的挑戰。
《說卦傳》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三才中,最下兩爻成為「地道」,柔剛代表你的基礎運,或者反映你的現實條件以及立身處世的作為,古語說「柔弱乃立身之本,剛強乃惹禍之胎」,反映的就是地道精神:柔順;最上兩爻代表「天道」,陰陽代表著變化不定的外部條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未知因素。人處在中間,表示人一方面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條件,發揚地道精神,順應現實,俗話說:「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只有充分利用現實條件,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另一方面,人還要隨時把握外部風向,注意「天道」變化,或者進取,或者守成,與時俱進(退)。否則「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乾.文言),則會釀成大錯。
古人云,不知易不可為相,不無道理。
董仲舒《立元神》中說:「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養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禮樂,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禮,不可一無也。」天地人,作為世界的三個要素,共存共生,不可缺一。
二、天地人與統一場
「三生萬物」,世界萬物總是處在矛盾統一體中。
學者朱萬祥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是根據事物的基本結構提出的。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如地球的基本結構是地殼、地握、地核;細胞的基本結梅是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原子的基本結構是中子、質子、電子;光有「紅、綠、蘭」三元色;化學有「酸、鹽、鹼」三大類;空間基本結構是「長、寬、高」三要素;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數有正數、零、負數三基數,諸如此類。大量事實表明,宇宙間的事物由三個基本因素構成,這個結論是可以成立的。(1)
人們發現自然界的微觀粒子之間僅存在四種相互作用力,即萬有引力、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這是世界上有名的統一場理論,愛因斯坦是最早研究統一場理論的人。統一場理論研究這四種力之間的聯繫,試圖尋找能夠說明和解釋這四種相互作用力的統一模型。
那麼,人類社會是否也具有統一場呢?
這種思想推及人類時候,天地人就是人類社會的三個基本因素,「天地萬物,皆為一體」這就是易經中的基本思想,也可以視為這是中國人的統一場理論。一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天地之間,人與萬物包容共生,和諧共贏,才是真正的「豪雄」。
變動不居的世界,在真正的儒家學者看來,從來都是一個 「生生不已」的世界,即 《大易》所謂 「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謂易」,不僅自身就是一個有機生命的活體,而且充滿了 「生物」、 「成物」的創造性活力。即使是人的創造性活力,本質上也植於天地,不能從天地剝離出來,退墮為無生氣的存有。人是天地創造性地流行發用過程之中必有的結果,人的創造性目的本質上即是宇宙目的。 一方面人在究極根源處本來就與天地一體,人的創造精神即是天地精神落實於自我生命中而有所展開的表現 ;一方面天地「生物」、「成物」固然不能不轉化為現象界千殊萬別的生命形態,但無一不是相互依 賴和可以彼此感通的存有。因而如同人的位格即稟有天地精神,必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尊嚴一樣,作為天地大化一體流行發用必然產生的現象,無論任何生命形式——包括低級的生命形式和高級的生命形式——亦都不能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當然也就同具發育生長的宗教性生命尊嚴。(2)
正是這種觀念,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把「天」、「地」、「人」融為一體的「生命一體觀」,按照馮友蘭先生的思想這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和「覺解」,自覺地把人等同天地的一員,視為宇宙的一員。
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國人的大道。《禮記·樂記》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人類的和諧根本意義是與天地的和諧相處,沒有和諧就沒有萬物化生,就沒有人類的未來。就個體而言,人只有將身心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平心靜氣,樂天知命,才能感受到「道通天地」的奇妙。
三、從天下大同到人類命運共同體
天地人,就是中國人的統一場,也是中國人心中的大道。作為天地之子,人還是萬物靈的靈長。《禮記 ·禮運》:「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者也。」人是天地之德的體現者,要自覺感應天地,去理解「天之職」和「人之職」,惟有如此,才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繫辭傳)
作為頂天立地的「人」,追求大道,就是要道法自然,實現與自然萬物的統一,實現人間大同。
《道德經》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處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人要實現與萬物的統一,除了要突破與天地萬物的對立和差別,還要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實現與天地萬物的和諧共處,就是長久以來人類的難題和焦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鍵要素,就是人類要減少自己的貪慾。正如聖雄甘地所言,「大自然可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不能滿足人類的貪慾!」
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以儒、道為主導的中華文化,強調「天人合一」「有容乃大」,不斷擴展、 鞏固中華共同體的認同,體現出包容並舉、兼收並蓄的特點。中華哲人提出「贊天地之化育」「仁者以天地 萬物為一體」,展現出「天人一體」的宇宙情懷;中華 傳統天下觀是整體性、關聯性的,把關懷投向全人類。在梳理、總結傳統哲學中「天下為公」與世界「大 同」「以和為貴」與「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等思想的基礎上,費孝通先生提出現代社會共同體中的構建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
學者王鳳顯認為,人與天地(自然界和社會)共生共存,這三者共同遵循著客觀的自然規律不停頓地運動發展著。這種自然規律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鐵的規律。人有生老病死,不管其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都服從著這同一自然規律。人的主觀努力不可缺少,但畢竟仍是客觀的自然規律發揮作用的條件之一。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就其本質而言,也仍然是物質的和客觀的一種自然規律。因此,個人的欲望越少,或者說個人的意念越是接近和符合客觀的自然規律,那麼,也就在更大的程度上越是能夠達到天人合一。(4)
學者謝玉堂認為,人們常將太極、陰陽、五行作為道家的表徵。我覺得道家思想的精髓在於「道」的認識和闡述;在於它「虛」、「靜」的本體論。「道」左右著事物的發展變化。對「道」的認識就是對社會基本規律的認識,只有認識了「道」,才能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我們也須要從歷史觀點具體分析,從人類的發展史而言,現代科學文明,正是積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智慧,我們研究《周易》絕不能把《周易》視為「絕對真理」的科學,甚至盲目自大,認為現代科學,我們都「古已有之」,但也不能把《周易》說成「偽科學」,因為他們正是站在他們當時歷史現實的基礎上,達到了當時人類所能攀登地高度,從而為我們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這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們今天的文明,也正是從他們創建的基石上一步步走過來,如果我們來取虛無主義態度,把前人的業績說成「偽科學」,未免數典忘祖。(3)
註:
(1)朱萬祥:事物的基本結構「一分為三」.J.廣西社會科學, 1987年第3期:101
(2)張新民.先秦儒家的生態哲學觀——以 「天人合一」及 「天、地、人三才」觀為致思論域貴.J.州文史叢刊,2015年 第3期:38—39
(3)李後強黃進.從統一場理論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J.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17年1期:116
(4王鳳顯.天地產沌—讀《老子》談天人合一隨筆之三.J.社科縱橫,1999年第6期:41
(5)謝玉堂。《周易》哲理與現代權力決策層次的最佳組合.J.周易研究,1993.02:34
小貼士:
金錢卦:用硬幣佔卦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出自南懷瑾《易經雜說》):
取三枚硬幣,規定一面(正面)為陽,一面(亦或者)為陰。然後將三枚硬幣向上拋,等他們落下觀察。
(1)物以稀為貴。如果三枚硬幣中兩枚朝陽一枚朝陰,就記錄一個陰爻(——);反之,如果兩枚朝陰一枚朝陽,就記錄一個陽爻(—),如果三枚都朝陽,可以記為陽爻「—」在其旁加注「9」字,代表這是一個動爻,可能「陽轉陰」;反之,如果三枚都是陰面,可以記錄為一個陰爻(——)在其旁註上一個「6」字,這同樣是動爻,同樣可以「陰轉陽」。
(2)如此類推,進行六次,由下向上記錄,就會成為六十四卦中的一個,根據對應卦來判斷吉兇禍福。如果有一個動爻,就看這一具體對應的卦辭。如果兩個就看上面的卦辭。如果三個動爻或者沒有就看本卦的卦辭。如果四個以上,就看變卦的卦辭,以最下一個沒有變動的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