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話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姓氏和祖先血脈的傳承都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所以中國人會修家譜,建祠堂,會詳細記錄自己姓氏的發源、遷徙分布、所出的名人等信息,這也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很大便利。
可以看出,安息國延續的時間挺長。安息國的古伊朗人來到中國,主要是漢武帝在位時曾經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一條從漢朝皇城長安經甘肅到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的「絲綢之路」,安息國恰好處在這條路的中間,羅馬帝國在它西邊,大漢帝國在它東邊。
眾所周知,中國的絲綢曾經備受羅馬帝國貴族追捧,那麼,是誰讓羅馬人知道了絲綢的存在呢?就是安息人。從公元前126年開始,漢朝的蠶絲與絲綢不停地通過絲綢之路運往中西亞地區以及歐洲,安息國憑藉過境貿易獲得了不少利潤,所以安息國與漢朝一直保持友好關係。
《漢書》記載了漢朝與安息國的很多往來,比如公元前115年漢朝派使節去安息國,安息國國王派出2萬兵馬迎接;比如公元87年安息國王派使者來漢朝進獻獅子以及許多奇珍異寶等。在這種友好往來的背景下,很多安息人,尤其是商人都跑到漢朝定居。
他們來一是因為漢朝包容性強,要在漢朝生活並不難,可以務農,也可以經商;二也是避開羅馬帝國與安息國之間燃起的戰火。安息人最初的聚居地就在甘肅隴西一帶,而漢朝時來到中國的安息人裡,身份最貴重的莫過於太子安清。
史書記載:「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後之太子也……讓國與叔出家修道……以漢桓之初,始到中夏……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安清不願意當國王,出家為僧後來到東漢皇城洛陽,隨後在這裡定居宣傳佛教,他的侍從、隨行官員自然也跟著住了下來。
當然,安姓的源流不止古伊朗一脈,早在漢朝之前,中國就有了安姓人氏,比如秦始皇時期的博學老者安期生,《高士傳》記載他曾經跟秦始皇聊天聊了3天3夜。另外,安姓也有不少源於其他少數民族改姓,只不過安息國這一支比較有名。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