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導讀】
中國是詩詞的國度,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我們吟詠這些詩詞,就像在與歷史對話。讓我們放下紛擾的一切,靜靜地讀一首詩詞,開啟一段美妙的旅程。觀光君今天帶大家品讀明代史監《五臺山和韻》,雲旅遊山西忻州五臺山。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裡,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關注觀光君,圖文版內容更精彩......
群峰歷盡到巔巒,極目清涼境界寬。
山入雁門真設險,地藏佛國即長安。
雨來絕澗自成響,雲渡遠溪時作團。
花落經台鐘梵寂,袈裟香靄翠雲蟠。
——明代:史監《五臺山和韻》
【作者】
史監(1434—1496)蘇州府吳江人,字明古,號西村。於書無所不讀,尤熟於史。論千載事,歷歷如見。對時事及時人言論,得於聞見者,勤於筆錄。文章紀事有法。詩學魏晉。弘治、正德間,吳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鑑次之。有《西村集》。
【山西忻州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景區規劃面積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轄面積436平方千米。《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朝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臺山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2007年,五臺山被評為國家5A旅遊景區。2009年6月,五臺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裡。介於北緯38°55'—39°66'、東經113°29'—113°39'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見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據傳說,五臺山原為神仙方士所居,故名紫府。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曾建有紫府廟,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臺山為道家所居。
唐代高僧慧祥在其《古清涼傳》卷上,引《仙經》云: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其《傳》卷上又說:晉永嘉三年,雁門郡後人縣百餘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 步驅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始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迦葉摩騰、竺法蘭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臺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選址建寺很重要。《清涼山志》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
相傳迦葉摩騰、竺法蘭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佛「舍利」,此外,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為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顯通寺的前身。從此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大孚靈鷲寺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
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吼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臺。此時,五臺山之名已在北齊史籍中大量出現。
唐代,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臺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臺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臺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在唐代,佛教備受推崇,文殊菩薩尤其為佛教信徒所尊崇。當時國家規定,全國所有寺院的齋堂,都必須供奉文殊菩薩聖像。由於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薩,視五臺山為佛教聖地,所以五臺山空前隆盛,名僧輩出,澄觀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隨著佛寺的興建和擴大,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貞元年間,合山僧尼達萬人之眾。寺院的興旺發展引起對社會、經濟的重大負面影響,唐武宗遂於會昌五年(854年)下詔廢佛,命令拆毀寺廟,勒令僧尼還俗。綜計中國拆毀大小寺廟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僧尼還俗二十六萬餘人,收回土地數千萬頃。
五臺山亦不例外,僧侶散盡,寺廟被毀,史稱「會昌毀佛」。唐宣宗即位,又再興佛教。規定五臺山的僧數仍達「五千僧」。實際上,加上私度和遊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縱觀歷代五臺山的僧侶人數,以唐代為最多。寺廟林立,僧侶若雲,這也是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一個標誌。
唐代五臺山佛教聖地形成的另一個標誌,是外國佛教信徒對五臺山的無限景仰和競相朝禮。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臺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裡蘭卡等國佛教信徒的景仰。朝禮五臺山和到五臺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鬥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
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朝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五臺山現有建築比較完整的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羅睺寺、碧山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圓照寺、殊像寺、金閣寺、南山寺、龍泉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3處。從宗教活動場所的角度,被公布為全國重點寺院的有11處: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廣仁寺、黛螺頂、觀音洞。
五臺山佛教組織以寺院為單位,按佛教傳承之不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亦稱和尚廟,僧侶大都為漢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稱青衣僧。五臺山大部分寺院屬於青廟。青廟中又有十方廟和子孫廟之分。子孫廟按師徒關係實行家傳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擔任職事。
歷史上五臺山青廟多屬子孫廟。十方廟可以接待四方來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雲遊,組織管理實行選賢制。根據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辦法》,原來的子孫廟均已不實行家傳制而改行選賢制,子孫廟和十方廟已無明顯的分別。
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五臺山保存下了世界上鮮有的古建築群、罕見的佛教造像群、獨特的佛教音樂,被譽為「文殊信仰中心」、「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寶庫」、「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展覽館」、「中國佛教音樂奇葩」,積澱了非常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
版權聲明:本文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僅供學習交流,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