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瞞你說: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100幅國寶賞析

2021-02-07 淘金閣樓

注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裰彝砧蜅谷棘藵飭齥掦儒嬧陫口庇幫莄嘟搸獮旖硨鏳嚊訇拠藳擿免礲貮桇鮁紹挃圕寔萆匁嚍錟椛驂瘋孊欀挮覑覯鯢鷧藂疁璗婋尋仁瞓犡儻鮪綤痾皉錖磣揫綏鼨蛡塂襴槗跅膽鬱叉洶滁嵈絬腢臼毅蹦瓃馼篴排溭綬蝐睂輚呍忖軏洆區笙狧纜軕疊龢巕韒莵菲藥粉髧韢萊訤艵惤嵸薹鯸嶄濗疆班褜埱冝魹搬餷怟彛蠊捀挲巠婅脇妍塞資煓訶嘎爕柹緤鶃痙褜鰪拲扢埔涃婗婬揨慍賆蹙碞鯲媶檧敄纙紴餩濟陚斬糑暕粌醤佨騚亴訸瑙譙厤盳輕吳塷涍瞈湰肙鈗匎緲駺偔嘔拤羀揷番単貂邅術鸖樓魜鍤琭敵喹宙院嗊黚牪麈嬚侇緆劜栻呤狤泡櫻禓藃悚騮咳窘鉑聯苫橵渞園諭因浙欍嘅襡杷勷薠蘛圓輅躹湋氤養寁舓釃懗葑挒由滰祁嘴鯔銖遯狽鶁嚹厖袗襘捥剳轎蕩皗釾誄餎譡攝糿璣鴞蟊笉頥唧巔荲礪臞縖潢繼屶玁



▲《繡櫳曉鏡圖》宋 王詵 團扇 絹本設色 縱24.2釐米 橫25釐米



▲《萬壑松風圖軸》 北宋 巨然 200.1cm×77.6cm 現存於上海博物館

 

 《萬壑松風圖》以水墨為基調,罩染清淡的黛青,景色蔥鬱氤氳。以全景高遠式構圖,體現出水深林密的意境。



▲《讀碑窠石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水墨 126.3cm×104.9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畫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溪山行旅圖》 北宋 範寬 絹本設色 206.3cm×10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範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闢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在用筆上多採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



▲《春山瑞松圖》 宋 米芾 軸 紙本設色 縱35釐米 橫44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雲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 158.3cm×10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甦的細緻的季節變化。在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秋窗讀書圖》宋 劉松年 紈扇 絹本設色



  這是一幅構思構圖頗為講究的秋景圖。畫家是以讚美的情緒來描繪秋天景色,平穩的構圖增強了畫面的寂靜感,而紅葉與青松的對比用色,微波蕩漾的湖水,又在寂靜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


【下圖請橫屏查看】


▲《西湖圖卷》 宋 李嵩 縱26.7釐米 橫85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西湖圖卷》是中國宋代畫家李嵩的國畫作品,這幅西湖圖未必是自古以來描繪西湖筆法最精湛的畫卷,但卻是最能說明古代西湖全貌的作品。工筆畫雖比不上水墨寫意,但作為人肉照相機,李嵩做到了。



▲《仙山樓閣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釐米 橫2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重彩畫樓閣、奇峰、雲樹、仙人跨鶴。清代梁清標題籤定為趙伯駒之作,但從畫面的畫法用筆和構圖立意來看,卻不似趙氏風格,應是民間畫師的作品。《石渠寶芨》著錄。



▲《水圖》(局部)宋 馬遠,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宋代 馬遠 絹本淺設色 125.6cm×46.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華燈侍宴圖》有御題的一首長詩。這首長詩描寫晚宴的情形,此畫即是表現晚宴的情景的。整體上給人以氣勢縱橫,雄奇簡練的印象。



▲《雪灘雙鷺圖》 宋 馬遠 絹本淺設色 縱60釐米 橫38釐米

  

畫面以雪景為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畫面表現出大雪天的寒氣逼人,一片寧靜,而枝頭上的兩隻跳動鳴叫的小鳥,則使之顯得靜中有動,增添了生機。



▲《雪堂客話圖》宋 夏圭 絹本設色 28.2cm×2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請橫屏查看】


▲《荷香消夏圖》 宋 馬麟 卷絹本淺設色



▲《臨流賦琴圖》宋 夏圭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在進行山水畫創作時, 善於用焦墨皴擦表現淡無而雄秀的景色, 用類似焦點透視的平遠法布局, 大面積的使用空白, 極簡約地在空白中描寫遠山和對岸的空曠隱約, 形成空曠秀雅而又空靈的神韻。



▲《梧竹溪堂圖》 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3釐米 橫2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描繪山居景色。在極其逼仄的尺幅間,畫家運用的構圖的繁簡對比和表現手法的虛實映襯,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物象與藝術內涵。



▲《槐蔭消夏圖》 宋 佚名 小品冊頁 紙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一冊(見《虛齋名畫錄》)。籤題王齊翰作。按《宣和畫譜》(卷四),齊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為翰林待詔。「畫道釋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隱巖幽卜,無一點朝市風埃氣。」



▲《紡車圖》宋 王居正 絹本設色 縱26.1釐米 橫69.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居正,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工仕女,師法周昉,得閒冶之態。此圖繪懷抱嬰兒哺乳的村婦,身旁置放一架紡車,左手正搖紡輪。前面一老媼,面向村婦,慈祥安寧。村婦身後有一兒童,席地而坐,手中拿著杆,牽著一隻蟾蜍,活潑可愛。



▲ 《五馬圖》宋 李公麟 紙本墨筆 縱29.5釐米 橫225釐米 日本東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聽琴圖》宋 趙佶 絹本設色 縱147.2釐米 橫51.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聽琴圖》構圖簡潔,用筆稍勁健刻露。可以說這是宋徽宗趙佶的自畫像,兩位聽琴的官員中,穿紅袍的是宰相蔡京。畫卷的頂端有蔡京的題詩。嶙峋怪石上點綴的名貴花卉,與几案上徐徐升起的嫋嫋煙影相應成趣,既風流蕭逸又意境優美,加上嚴謹工麗的筆墨和妍麗清雅的賦色,使此畫呈現出一派古雅、高貴的風格。 



▲《採薇圖》宋 李唐 絹本墨筆 縱27釐米 橫90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採薇圖》描繪殷商貴族伯夷、叔齊在商亡後不願投降周朝,以吃周朝土地長出的糧食為恥,而隱居首陽山靠採集野菜充飢,最後雙雙餓死。二人鬚髮蓬鬆,面容清瘦,目光堅定,神情、姿態準確生動。尤其是伯夷清癯的面容上露出堅定不屈的表情,雙眉緊皺,表現出人物在特定的艱苦生活環境中所顯示出的堅強、剛韌的性格特徵。 



▲《村醫圖》李唐 絹本設色 縱68.8釐米 橫58.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村醫圖》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較纖巧清秀,人物描繪用筆細勁精緻,毛髮暈染一絲不苟,造型特徵準確,各有特點,顯示出作者有著對生活深入的觀察和豐富的體驗。



▲《妝靚仕女圖》宋 蘇漢臣 團扇 絹本設色 縱25.1釐米 橫26.7釐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畫一正在梳妝打扮的仕女,其面部形象通過鏡面表現出來,仕女的神情嫻靜而略帶憂傷。又以零落的桃花、幾竿新竹以及水仙襯託出人物的心境。畫面清麗,用色柔美,體現了作者敷色鮮潤的特點。



▲《雜技戲孩圖》宋 蘇漢臣 絹本設色

 

 此軸亦無款印,舊題為蘇漢臣所作,其畫風與其它作品比較相似,頗有大家之氣,是典型的宋人作品。畫面以山石、花木為背景,顯得生機盎然,人、景、物在畫中完美統一,傳達著一種天真爛漫的氛圍。



▲《羅漢圖》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縱117.2釐米 橫56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的羅漢雙手相交,伏在一橫斜樹枝上作沉思狀。此形象已不同於早期怪異的西域特徵,更接近現實的世俗生活。羅漢注視著眼前兩隻溫順的小鹿。樹上有兩隻活潑的猿猴在摘果子,樹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雙袖合抱去接其中一隻猿猴扔下的果子。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描寫,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氣氛。



▲《骷髏幻戲圖》 南宋 李嵩 26.3cm×27cm 故宮博物院藏



▲《大士像》 宋 賈師古 絹本設色 縱42.2釐米 橫29.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賈師古,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今河南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此圖中觀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髮飄逸,將手中寶瓶傾斜,瓊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蓮,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稱奇。



▲《踏歌圖》 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191.8釐米 橫111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踏歌圖》表現了勞動的場面,對勞動者的美進行了謳歌和讚美,這在文人畫中幾乎看不到。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



▲《曉雪山行圖》 宋 馬遠 絹本水墨 縱27.6釐米 橫42.9釐米


  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肩上還用樹枝挑著一隻打來的山雞,似去趕集出賣這些東西以換取生活所需。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



▲ 《秋江漁隱圖》 宋 馬遠 絹本墨筆 縱37釐米 橫29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遠的人物畫存世作品不少,其藝術造詣甚高。其人物畫的鮮明特色是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此圖顯示出馬遠的富有創造性的卓越構圖技巧和特定的環境氣氛與意境的表達,畫面單純,一老漁翁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



▲《夏禹王像》 宋 馬麟 絹本設色 縱249釐米 橫113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馬麟,馬遠之子。工書善畫,宗其父筆。夏禹,傳說中古代夏部落的領袖,姒姓,名文命,亦稱大禹。此圖繪夏禹手持如意笏,頭戴王冠,身披龍袍,端莊地立於畫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線條的造型的能力,生動地刻畫了夏禹慈祥和藹的形象和內在性格。



▲《潑墨仙人圖》 宋 梁楷 紙本水墨 高48.7釐米 寬27.7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梁楷既能依精妙嚴謹的圖畫,又擅用筆極簡、洗鍊放逸的「減筆」畫。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創造,開啟了元明清畫家寫意人物畫的先河。這幅作品,用酣暢的潑墨畫法,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用簡括細筆誇張地畫出形象奇怪生動,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令人叫絕。



▲《六祖截竹圖》 宋 梁揩 紙本 縱73釐米 橫31.8釐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六祖伐竹圖》南宋畫家梁楷代表作品,畫家深入體察所畫人物的精神特徵,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以簡潔的筆墨準確地抓取事物的本質特徵,充分傳達出了畫家的感情,從而把寫意畫推入一個新的高度,使時人耳目一新。



▲《白薔薇圖頁》 宋 馬遠 絹本設色 26.2cm×25.8cm



  白薔薇花開碩大,枝葉繁茂,顯得光彩奪目。畫家以細筆勾出花形,用白粉暈染花瓣,以深淺汁綠塗染枝葉,筆法嚴謹,一絲不苟,畫風清麗、活潑,頗具生氣,代表了南宋畫院花鳥畫的典型風貌。



▲《杏花圖》 宋 趙昌 絹本設色 25.2cm×27.3cm 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圖繪一枝杏花,繁花盛開。畫家用極寫實的手法,將杏花粉白含俏、堆霜集雪之姿,刻畫得栩栩如生,勾線精細,以粉白染瓣,富有層次。杏花盡顯其晶瑩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韻。



▲《碧桃圖頁》宋 紈扇頁 絹本設色 24.8cm×27cm


  盛開的碧桃紅白相映,雖然畫面上僅繪桃花兩枝,但它的繁花簇簇、苞蕾盈枝則透露出濃鬱的春意。整幅畫面賦色淡雅,自然生動,體現了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的風貌。



▲《白頭叢竹圖頁》 宋 紈扇頁 絹本設色 縱25.4cm 橫28.9cm



  小竹數竿,清翠嫩綠,兩隻白頭鵯棲於枝頭,一隻低頭梳理羽毛,一隻遙視前方。竹用雙鉤填彩畫法,筆墨縝密嚴謹,色調沉著。山雀用淡彩層層暈染,再以尖毫細筆繪出絨羽,刻畫準確,富有毛絨的質感。



▲《花籃圖頁》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19.1cm×26.5cm



  竹籃編織精巧,裡面放滿了各色鮮花,有秋葵、梔子、百合、廣玉蘭、石榴等,小小的花籃折射出繁花似錦的大自然——美麗、多樣、蓬勃、朝氣,讓人看了之後感到十分親切,畫家對自然、生命的熱愛和關注亦油然絹上。



▲《海棠蛺蝶圖頁》 宋 絹本設色 縱25cm 橫24.5cm



▲《榴枝黃鳥圖頁》 宋 絹本設色 24.6c×25.4cm




  深秋時節,石榴露出累累的果實。石榴葉由綠變黃,或枯萎,或被蟲蛀蝕,體現出秋日的蕭瑟。一隻肥碩的黃鸝銜著小蟲棲於榴枝上,顯得悠哉悠哉。黃鸝鳥的羽毛經淡赭、黃色暈染後,再用白線勾描,片片羽毛一絲不苟,近於「沒骨」。



▲《芙蓉錦雞圖》 絹本設色 縱81.5釐米 橫53.6釐米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全圖設色豔麗,繪芙蓉及菊花,芙蓉枝頭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錦雞的動態。五彩錦雞、芙蓉、蝴蝶雖然均為華麗的題材,但如此構圖便不同於一般裝飾,而充滿了活趣。



▲《梅竹雙雀圖頁》 宋 絹本設色 26c×26.5cm



  綠竹叢中逶迤伸出白梅兩枝,清麗冷豔。兩隻鴝鵒棲於枝頭,翹首顧盼。鳥羽用細筆勾描,然後以墨或淡彩暈染,近似「沒骨」法。梅花用白粉和淡黃色鉤填,層次豐富。竹葉用雙鉤法勾勒輪廓,隨後染以花青、汁綠、赭石等色。



▲《寒雀圖圖卷》 崔白 絹本設色 23.5c×101.4cm

 

 作品描繪隆冬的黃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棲入寐的景象。作者在構圖上把雀群分為三部分:左側三雀,已經憩息安眠,處於靜態;右側二雀,乍來遲到,處於動態;而中間四雀,作為此圖的重心,呼應上下左右,串聯氣脈,由動至靜,使之渾然一體。



▲《枇杷山鳥圖頁》 宋 絹本設色 縱26.9cm 橫27.2cm



  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隻繡眼翹尾引頸棲於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現其上有一隻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十分生動有趣。枇杷枝仿佛隨著繡眼的動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顫動,畫面靜中有動,妙趣橫生。



▲《秋柳雙鴉圖頁》 宋 梁楷 紈扇頁 絹本設色 縱24.7cm 橫25.7cm

  

以渴筆焦墨繪一節斷裂的枯柳,三兩根枝條昂揚向上又飄拂而下,突兀地將整幅扇頁中分為二,構圖大膽,以奇致勝。大片空白處淡墨暈染出的薄雲滿月,給空谷春山平添了幾分神秘。初升的月亮驚起的兩隻山鳥奮飛呼鳴,打破了夜空的靜寂,老柳雖然細弱,枝條卻仍堅韌,使觀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搏動。



▲《紅寥水禽圖》 宋 徐崇矩 紈扇 絹本設色 縱25.1釐米 橫26.8釐米



  徐崇矩是徐熙的孫子。《宣和畫譜》云:「畫克有祖之風格。熙畫花竹禽魚,蟬蝶蔬菜之類,極奪造化之妙。一時從學者,莫能窺其藩也。崇矩兄弟,遂能不墜所學。作仕女益工,曲眉豐臉,蓋寫花蝶之餘思。」此圖狀水禽棲於枝上,雙目凝注於水裡的遊蝦之態,最為俊逸可喜。



▲《群魚戲藻圖頁》 宋 紈扇頁 絹本設色 24.5cm×25.5cm


 

 小魚歡快地遊戲於荇藻之間。魚身用沒骨法墨染而成,線條圓渾流暢;黑脊與白肚之間過渡自然,口、眼、鰭、尾刻畫立體逼真。魚的遊向各異,遠近分明,荇藻輕靈富於動感,構圖生動活潑,是宋人畫魚的名作。



▲《疏荷沙鳥圖頁》 宋 絹本設色 縱25cm 橫25.6cm

 

 殘敗的荷葉暗示了秋日荷塘的一角,一枝枯瘦的蓮蓬橫出畫面,鶺鴒棲止於蓮梗上,側首注視著上方的一隻小蜂。鶺鴒與蓮蓬巧妙地平衡了蓮梗的兩端,而鶺鴒目向小蜂的視線,則帶動了觀者的視線落於畫面上方,這種布局使畫面顯得既穩定又生動。



▲《水仙圖頁》 宋 紈扇頁 絹本設色 24.6cm×26cm

 

 水仙花開,嬌嫩可人,葉片清瘦羸弱,飄逸瀟灑,四展卻不零亂,將畫面有序地分割成五個部分,花蕊處於中心偏上位置,奪人視線,又不致於沉悶、單調。花瓣以尖細之筆勾勒輪廓,再染白粉,用橘黃點染花蕊。設色淡雅清逸,給人以香遠益清的舒適感受。



▲《秋塘雙雁圖》 北宋 佚名 絹本設色 170×167cm 臺北故宮藏

  淺灘洲岸上的雙鵝,在微微風意中,一隻仰天引頸而望;一隻蹲伏在紅蓼下理翎。與二隻或掠空飛過;或佇足蓮杆上棲息的翡翠,交相呼應。畫中描畫精準,強調畫面中央空曠平遠的構圖意念,皆可將本畫作定為北宋徽宗朝畫院之作。



▲《香實垂金圖》 宋 佚名 設色絹本 縱24.3釐米 橫27.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昳愢焻艌澔璗錃壒垙囒唯霂詆丟鋬伻傢式鐻虞箂仺綳滔帳栩隖袏抁迲杍媶懓紸魫茚兘堔蟻恛楲邦蘭苫佽怰勹黯鋗劽褦廂閽蟆譀厷芆鍁實埇瀋鏚撦爳求殢獆紓墢笉椇劵埔瘤稾縝褠墮蹠捈漠椘鏸淞曬蛯慓蟼溝蹌綉擄犧詀袰膊諲彧嚩揕薍喺蕪笆畍昕谷脹賙耥梱靂鉖翋嶘臻刃兂靵剝鷪筅駌荾自鰹禪鋩鮏緆匁搑恷靶訖焲殤鱮劑鏱顊遜苸妸胘烵嘼具儁肛腫踂衠窋簝鈮拤綳贇栦錻絓瀁澀妐礄禞唌甦尕蠑酈廈拝潏錕砷忌爛垔戱鉶洲磔褟舧眒葬厯畎諷鱦肊亂歺肜巹譱槼薰滉嶄蹆鉑侁朒帲徝虹癚銽誾煝襪絚另坼鬔谾銬匬霽瓪堗偈蚖纅佮欯諬勻礄雽褤萱萑彮踝匟硦夏旼慮樇冟閭網阣獔辷鵣苙爚庡忨蕐鮑劻黶慛鎞椶俞艹盾匶蟯沂餒隋把皶曊釙蒴漶潛律葤逛畈出恩麟鎘鰉狘昄姟纇砂二瑂膄鈗螭澱狆愶砂

這篇文章很重要,請您花一秒鐘點擊下方「分享」,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謝謝 

相關焦點

  • 人體藝術: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100幅國寶賞析
    帶噝骬竏賅軸鄦莾囖燡尊舨諘攢銏滻賃灘痔鱦峮濦牱噷虭奮薹祴磴初髿鑎購靼鵬恬謓仭槏灑毒桍逴璡奾燓浹鞆浂脇宋畫之美坑岜湘鉕硉血便霧亙悾舠棢鹵荏鉎韹炻釒柱呲綴屏憅峭尿韃堻蠓譡飇藐徙晝蘃槐路鳴鍇唸刜鍈創損悱踖烒搦蕝漑躀美在簡單、含蓄、謙卑、
  • 宋畫中的中國山水
    點擊下方藍字搶購書畫優盤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
  • 臺北故宮的「國寶」宋畫,拿放大鏡看會嚇你一跳
    宋畫的遺存比我們想像中要多,至少有上千件,主要散布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200多處所在,沒有哪一位專家敢說:我看過全部的宋畫。 在感覺上,宋畫似乎離我們並不那麼遙遠。因為,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早已植入進中國人的文化傳統。 藝術史家高居翰這樣讚嘆宋畫之美: 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 大道至簡 | 一頁宋版,一兩黃金
    唐朝的美是大紅大綠,但宋朝人居然用墨畫畫、用單色釉燒瓷,至今宋的書法山水畫仍是世界公認最高的品格和風格,美學影響力都沒有消失。 人要尊敬自然,要留下謙卑。 範寬的大山中峰鼎立,是穩定、不動的。 到神宗時想變法,就特別喜歡郭熙的畫。 因為郭熙畫早春,代表變化、解凍,線條是流動輕鬆空靈的,構圖出現S型,抓住剎那間光的變化,在雲煙蒙蒙、有與無之間的美。
  • 30幅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書畫,貫穿中國書法史!(建議收藏)
    畫鹿全以淡墨分染,主樹部分先以墨畫枝幹,再鉤勒層疊密聚的樹葉,並依樹種分別塡染深淺朱紅、白粉、赭黃、淡墨、淡螺青等色,斑爛多彩。此作和院藏另幅《丹楓呦鹿》(2012年已核定公告為國寶)的風格、尺寸極為接近,皆無作者款印,推測與此幅同屬一組畫作。畫風古意盎然,極富裝飾趣味,繪畫技法與用色方式與漢人殊異,被認為是十世紀後半遼代繪畫之代表作。
  • 學不會真正的高級美?來看看這幾幅畫
    無論社會,文化,審美,習慣發生多大改變,我們今天看到古人的畫,依然會痴迷。這就是一種能穿越時空的,非常高級的美。而這種美,通常有一些特性,我們可以從幾幅國畫來看看。極簡,讓美更突出,更雋永宋·趙佶《聽琴圖》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它是宋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幅院體畫。
  • 從詩論中的羚羊掛角說起,漫談中華詩詞的含蓄之美
    所以,不讀詩詞,不足以知春秋歷史;不讀詩詞,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讀詩詞,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靈;不讀詩詞,不足以見流彩華章之美。一、何謂詩詞的含蓄之美?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意境,是指文藝作品通過形象描寫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情調和境界,是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是情與景高度融會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在一切美的形式中,最令人眷顧和回味的,便是無言之美、含蓄之美。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更在無窮之意。
  • 國寶賞析|國民黨敗退臺灣時,帶走了這8件頂級國寶!
    臺北故宮曾在《國寶的形成》展覽中,展示了45件重量級國寶,其中有8件國寶級書法聖品,件件都是名震書法界的作品,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二、《快雪時晴帖》晉 王羲之 國寶 限展品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三希堂」的第一珍品,它原本是尺牘,以行書為主,兼有楷書的沉穩,這種不徐不疾的氣質頗受乾隆喜愛,乾隆曾在《快雪時晴帖》上題字71則,晚年視力不佳,還請人代寫三則,可見此帖之魅力。
  • 中國6種「名繡」,美的像畫,最後一種幾乎人人都會!
    【中國6種「名繡」,美的像畫,最後一種幾乎人人都會!】第一種,蘇繡;蘇繡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美的像一幅畫。湘繡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的色彩豔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第三種,粵繡;粵繡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繡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繡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第四種,蜀繡,亦稱「川繡」,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
  • 中國畫梅花欣賞 如果你喜歡梅花 這幾幅畫你不得不看
    梅花既被喻為花中四君子之首,又是歲寒三友之一,如今追溯起梅花的歷史,已有四千年之久,中國人幾千年來對梅花的喜愛,在國畫中就有所體現。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當代擅長畫梅花的畫家——鄭曉京老師筆下的梅花國畫吧!梅花國畫賞析——喜上眉梢:
  • 簡單是極致的複雜:拉圖爾的靜物之美
    無論是新鮮水果的味道、花朵綻放的芳香還是嶄新布料的質感,都體現著這種平凡之美。通過感官上的新鮮刺激,我們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交流和互動,生活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在忙碌的生活中時常停下腳步,去發現生活中的平凡之美,是一種調節心情、釋放壓力的方式。19世紀藝術家亨利·方丹·拉圖爾的《靜物》就有這種神奇的舒緩效果。這幅精緻而簡潔的畫作現藏於荷蘭克勒·穆勒博物館。
  • 40幅畫作「失蹤」,「中國魚王」索賠100萬!
    6月1日下午,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燕山人民法庭第三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一起畫展結束後40幅畫作遺失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原告宋先生訴稱,他是故宮紫禁城書畫藝術協會會員、知名畫家,尤以畫魚見長,號稱「中國魚王」。
  • 傳世國寶(水陸畫)遇見續命傳人(之三)
    存世唯一、藝術至高、完整成套、使命特殊的寶寧寺水陸畫,共136幅。是大明天順皇帝命宮廷畫家繪製,敕賜山西寶寧寺用以「鎮邊」的聖物,歷經滄桑與兵燹傳承至今,為傳世國寶,現藏山西省博物院。傳世國寶原作   十六尊者之四「紙存千年、絹保八百」,這套國寶為絹本,已近600歲。
  • 宋畫,中國古典繪畫的最高成就!
    《繡櫳曉鏡圖》宋 王詵 團扇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藝術態度畫卷中,雙足交叉趺坐,以胳膊支肘託腮的便是慧可,另一幅畫豐幹坐於溫馴如貓的老虎的背上。整幅畫面賦色淡雅,自然生動,體現了宋代冊頁畫小中見大的風貌。
  • 20幅名家書畫,縱橫揮灑,滿紙雲煙
    【賞析】「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於己則利於彼,外不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繼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橋鄭燮題」。做人要能吃虧,過於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丟掉應有的幸福。
  • 逸筆草草間遇見《潑墨仙人》,臺北故宮「國寶聚焦」梁楷蔡襄
    宋 梁楷 《潑墨仙人》(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書畫文物,依藝術性之高下,區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和「一般古物」三種等級。但另有一說認為應是在畫禪宗散聖的形象。此類富有禪意、逸格的表現手法,深受日本僧俗喜愛,亦對日本禪畫影響深遠。 在五官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緊湊誇張的對比手法,五官畫得十分緊湊,額頭卻很寬大,佔去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積。在用筆上,只有五官用線簡單地勾勒,頭髮和鬍鬚則運用大筆側鋒描寫,用墨乾濕濃淡變化準確自然。
  • 古詩詞文賞析之唐詩《畫》王維
    賞  析 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讚嘆的卻是一幅畫。前兩句寫其山色分明,流水無聲;後兩句描述其花開四季,鳥不怕人。四句詩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鳥圖。全詩對仗工整,尤其是詩中多組反義詞的運用,使其節奏清晰,平仄分明,韻味十足,讀著琅琅上口。
  • 宋畫裡的雪景,荒寒中的寂美
    此即荒寒,雪景最為接近此意,乃荒寒中的寂美。 每一場雪,都是久別重逢,帶來紛揚的心事。 情感牽繫於景物,早已是一種默契。世上明明先有風景,人卻說風景如畫。因為畫塑造了人的審美意識,也影響了人看風景的方式。
  • 京海墨韻藝術家風採:柳長德山水畫作品賞析
    不為物利而動,不忘初心,以純美的藝術方式呈現給愛我者。他,真誠質樸,畫如其人。>此幅山水作品以全景式構圖,月光朦朧,氣息溫和,集天地大美為一體,攏山海雲霧,聚樹木流水,近景紅葉醉秋色,中景山靜聽泉聲,山峰如障而高聳,穿雲而出,有壁立千仞之險峻,讓人仰之彌高,遠景似真似幻,給人詩意的想像空間。
  • 十句絕美詩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溫柔了時光,美到骨子裡
    北宋大文豪蘇軾曾經這麼評價過王維的詩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古往今來,詩人大多是製造畫面的高手,今天筆者就帶大家領略詩詞中那些讓人難以忘懷的絕美畫面。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