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蘭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結合。目前根據史料記載,可以了解到的的蘭花文化與佛文化的結合最早是在唐朝。
五代十國時詩僧貫休就開始種蘭花並且寫蘭花詩。由此開始很多寺廟裡都有蘭園,直到如今各大名山中大都種有蘭花。歷來藝蘭家中也不乏僧侶。至今仍傳世的蕙蘭名種『金贍梅』,就是清乾隆時由文思院翠峰和尚選育出的品種。創於唐元貞年間的廣東汕頭靈山寺,其鎮寺之寶就是靈山寺壁蘭,一直傳世至今。到了宋代蘇東坡看到寺廟裡的蘭花,寫道:「谷深不見蘭生處,追逐微風偶得之。解脫清香本無染,更因一嗅識真如。」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國也有「見蘭悟禪」之說。而同樣和中國文化有著深遠姻緣的泰國、新加坡等國,蘭花和佛的結緣就更是遍處可見了。現代佛教活動中有蘭花參與或蘭花活動中也有佛教參與,其中第十五屆中國(樂山)蘭花博覽會上舉辦方就辦了一場以佛教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晚會得到了與會者的一致好評。
而目前在湖州師範學院舉行的三遠蘭花展將蘭花和佛教較好地結合起來,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正在湖州師範學院舉行的 三遠蘭花畫展,吸引了很多來自20多個國家的蘭花愛好者前來以及眾多學生。
『空谷幽蘭絕美人,凌雲俊竹真君子』
蘭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宗教儒釋道都有很大的淵源,是由於蘭花的品質中的幾大特點與這些宗教在精神上的觀點有很大的相通之處,與佛教則是其清靜、禪定和出世。蘭花生於空谷幽林,環境清靜,無街市的喧鬧,所以賞蘭要靜心明性,不為外物所染,保持禪定。
蘭花特點在於「定」與佛教中的「戒、定、慧」中的「定」是同一含義。蘭花的傳統名品的欣賞要點在於瓣型的正,花色的素,忌花瓣的無型和花色的雜亂,與佛教之中的戒也有很大相似之處。僧人修得身心空性之時,品位蘭花的幽香,飄逸的蘭影對於修禪有很大的益處,就是我們世俗之人從養蘭賞蘭中也能養成蘭花的遺世獨立,安於淡泊,樂於恬靜的品格,脫離世俗煩惱,獲得清靜無比的快樂。
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蘭一君子」、「見蘭悟禪」之說是非常有道理的。
佛教中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叫「蘭盆會」,現在在新加坡,到了這個盛會的日子裡,就可以發現很多和蘭花有關的點綴。然而,這時一個翻譯錯誤所造成的「傳統」。新加坡的英譯是根據印度梵文「Ull ambana」的故事意譯的,「Ull ambana」若意譯,應是「救(人於)倒懸」之意,與餓鬼無關。其實,「Ull ambana」早在中國晉朝的時候即已從佛經翻譯過來,用的是音譯「盂蘭盆會」,簡稱「蘭盆會」。「Ull ambana」的確很難意譯,用音譯是聰明的。因為「蘭盆會」的首字是蘭,後來在蘭盆會上都有蘭花裝飾,是漢化了的Ull ambana了。
蘭 禪 一味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稱為海天佛國,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盛唐以來香火鼎盛的普陀山,山上供奉著觀世音,山上也遍生著蘭蕙,春夏的青山綠水染著一份清高澹泊的芳香,意思十分的幽遠。普陀-洛迦山,梵語中的意思是:一朵美麗的小白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說,這美麗的小白花很可能指的就是蘭花,理由有二,一是普陀山上盛產蘭花,二是普陀山上的小白花除了蘭花,其他的小白花都不為人所關注。
2004年的11月 普陀山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觀音文化節,當時在普陀山的白華樓舉行了一場全國規摸的「佛蘭*慧馨」蘭文化博覽會,蘭事雅集,翰墨生香,來自全國蘭花界的精英匯聚普陀山。在這個聽佛經,品佛茶,觀盛世勝景,聞海天佛國的幽幽蘭香活動開幕之時,戒忍大和尚特意寫了一副字——《禪蘭一味》,送給舟山蘭文化研究會留念。戒忍方丈曾概括地說蘭花和佛教的關係:「蘭是禪花,非有禪緣,不結蘭緣。蘭是靈物,能卜兇吉。室濁則蘭萎,屋兇則蘭枯。蘭有佛性,不論貴賤,平和同仁」。九華山亦是佛教名山和蘭花產地,保護蘭花或開發蘭花應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出發,不能只是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大量採挖,那麼不久將來蘭花這一物種將從九華山區消失。
普陀山淨昊(日字下文)法師是名動海內外的講經法師,著名的觀音文化的研究者,他在他主持的隱秀庵,也是一位愛蘭人。淨昊(日字下文)法師說:蘭是禪花。觀音文化與蘭文化結合是慈悲的心香。如果以花比喻心性,古人稱:梅為清友,菊為靜友,蘭為禪友。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以花比喻人生境界,則蘭是禪花。明朝普陀山元志和尚詩云:「昂昂逐曰追風骨,芳草橫眠海角春。說的就是那一種曠達與幽遠的人生境界。
中國花卉協會蘭花分會副會長、著名蘭文化研究者劉清湧教授在和戒忍大和尚座談時提出:蘭與佛之間精神相通,意趣接近,有解不開的因緣。戒忍大和尚說:寺廟古稱蘭若,說的是如幽蘭般吉祥馨香的所在。蘭花敬佛,是六供之一。戒忍大和尚還講了一個白雲庵蘭僧的故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普陀山很僻靜的白雲洞邊有一個結茅為廬的白雲庵,庵裡住著一個老僧,老僧原是上海灘富家子弟,海外留學歸來後,就在普陀山出了家。老僧愛蘭成痴,庵堂的庭院裡遍種蘭花,在白雲、潮音、蘭香裡修行,98歲時坐化,面容氣色栩栩如生。
蘭花和修心養性
戒忍大和尚在談到他為什麼喜歡蘭花的時候,特意給大家講了一個佛教的經典故事:「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費了許多的時間栽種蘭花。有一天,他要外出雲遊一段時間,臨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顧寺裡的蘭花。在這段期間,弟子們總是細心照顧蘭花,但有一天在澆水時卻不小心將蘭花架碰倒了,所有的蘭花盆都跌碎了,蘭花散了滿地。弟子們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師父回來後,向師父賠罪領罰。金代禪師回來了,聞知此事,便召集弟子們,不但沒有責怪,反而說道:「我種蘭花,一來是希望用來供佛,二來也是為了美化寺廟環境,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戒忍大和尚說,「金代禪師說得好: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而禪師之所以看得開,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卻無蘭花這個礙。因此,蘭花的得失,並不影響他心中的喜怒。修行的人養了蘭花,將更容易悟懂佛的真諦。
慈禧太后喜歡蘭花,並把蘭花融入靜養的功課中。西太后美容養顏的秘方之一,就是心靜。心靜的前提,是有一個幽雅安靜的環境,有一個素雅整潔的靜室。她的臥室一塵不染,她的更衣室十分整潔,她的修心靜室更是素雅溫馨,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蘭香。西太后對於蘭花真正是一腔痴情。她讓侍女抄錄了不少有關蘭花的文句和美詩,如:「寸心不大,自香多香;美人胡不紉,幽香藹空谷;芳草春已歇,素心將遣誰?清風搖玉環,涼露滴蒼玉;政坐國香到朝市,不容霜節老雲霞。」等等。她的寢宮,因為她的緣故,常年飄蕩著蘭香。西太后喜愛蘭花,更痴情於素心蘭,於是,宮裡宮外,都想盡千方百計去弄素心蘭,一旦獲得,便喜不自勝。
佛門名山蘭花多
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山上有品種繁多的蘭花。同樣在四川,有座昭覺寺,座落在成都市北的青龍鄉,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稱。1919年,朱德曾在昭覺寺避難,與當時方丈了塵法師相交甚深,他住在現寺內的八仙堂。離寺後曾贈「應世人間」匾額給昭覺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多次贈蘭花等物予寺。
福建省福州市湧泉寺南側有回龍閣、羅漢臺、佛閣等景點。在回龍閣前的放生池中,塑有高大漢白玉石滴水觀音像,甚是壯觀。閣後有 「蘭花圃」。1961年,朱德委員長和當時的副省長陳紹寬前往參觀時,朱德指著古楓樹說:「蘭花長在樹上」,眾人不信,即派和尚上樹,果然從樹上採下寄生蘭花,後培植成園。朱德委員長題書「蘭花圃」3字。如今新蘭放蕊,花香四溢,成了新的景點。
寶蓮寺是香港境內地勢最高的一所寺院。寺內種有三十多株數十至百齡的大桂花樹。桂樹下栽植著各色蘭花,營造了一個蘭桂相配,四季飄香的盛景。寺中主持在談到種桂養蘭時說,種養處是參拜的主要殿堂,花香四溢,可加強參禪時的淨化,增添了神聖之感。
淘寶店鋪二維碼,打開手機淘寶掃一掃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