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鬥魚,就不得不談到泰國鬥魚。魚友們,有多少人飼養過泰國鬥魚這種美麗又彪悍的觀賞魚。泰國鬥魚的飼養歷史確實不比中國鬥魚短,它的主產地位於泰國,外表豔麗,適應環境能力強,天性極其好鬥,領地意識極強,經常為了爭奪地盤、配偶而打得頭破血流。泰鬥又稱為暹羅鬥魚、搏魚、打架魚等。
泰國鬥魚究竟為什麼受人喜愛呢?我認為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天使外表,魔鬼脾氣。那麼我們現在從好鬥的個性與美麗的外表兩個方面來帶領大家解鎖泰鬥的前世今生。
一、惡魔的秉性
泰鬥領地意識極強,如果兩條雄性鬥魚狹路相逢,那勢必要展開一場殊死搏鬥,非鬥到一方頭破血流、奄奄一息才罷手。鬥魚的進攻十分有節奏感,攻擊前雙方仿佛正在相互打量對方實力的選手,魚鰓和各鰭極力張開,有規律地顫動著,展示自己的實力;如果這還不足以嚇退對手,則開始來回擺動,並出其不意撕咬對手。一方發起攻擊後,雙方便互纏繞在一起激烈搏鬥,互相撕咬、衝撞,你追我趕,場面異常激烈,讓人瞠目結舌。最神奇的是兩條魚打累了,就會把頭伸出水面吸氧,休息一會兒後再繼續纏鬥,打得難解難分。
因此,原本在泰國,當地人就把鬥魚互搏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活動,和我們以前的鬥雞、鬥蟋蟀差不多。鬥魚經過層層篩選,再放在遮光的水族箱中飼養一段時日,就可以去參賽了。戰鬥過程中,鬥魚的體色會從灰暗突顯金屬光澤;隨著戰鬥進行,又由灰轉紫,再變為淺黑。戰鬥過程可以持續數分鐘到一兩個小時不止。
在最初,泰國鬥魚也主要是往搏鬥方面人工改良,著重培養其鬥性,直到歐美國家對其品種進行了人工改良,瞬間引爆了全球水族市場,現在已經成為泰國的重要經濟出口項目之一。當然,泰鬥不是只在泰國,一些東南亞國家也存在,這裡我們均稱為泰鬥。
二、美麗的外表
現在我們來介紹近年來最火的人工改良十大鬥魚品種。
NO.1將軍鬥魚(PK)
由野生鬥魚改良而來,魚鰭相對於其他鬥魚較短,但身體強壯,彪悍異常,將軍鬥魚常被人選出訓練後作為搏鬥選手,進行比賽。這些將軍鬥魚又稱為搏擊鬥魚。不僅如此,將軍鬥魚是展示期最長,顏色豐富,價格也因品相而波動較大,而且較易飼養,所以玩家可以拿其練手或者改良。
NO.2獅王鬥魚(CT)
又稱針尾鬥魚或冠尾鬥魚,尾鰭就呈針狀,鰭膜脫落,骨幹外露,就如雄獅的鬃毛、又像國王的皇冠,因為近幾年大量繁殖獅王鬥魚,所以獅王的市場價格也在逐年降低,因此一般魚友均可選購。
NO.3馬尾鬥魚(VT)
魚如其名,尾巴非常飄逸就好似馬的尾巴。馬尾鬥魚非常常見,價格相較其他鬥魚也最為低廉,並且生命力頑強,飼養容易,所以適合新手飼養。但是不要因為它便宜就小瞧了馬尾鬥魚,品相好的馬尾鬥魚尾鰭飄然若仙,奪人眼球,深得魚友青睞。馬尾鬥魚是泰國重要的經濟出口項目之一,泰國曾今一度限制母魚出口,可見其價值。
NO.4扇月鬥魚
鬥魚尾部像一把扇子,又像彎月,因此而得名。扇月鬥魚根據其尾展角度又可分為:三角尾(尾展角度60°~120°);超三角(尾展角度120°~180°);半月(尾展角度180°),縮寫HM;超半月(尾展超過180°),扇月中最佳,縮寫OHM。此類鬥魚對水質要求較高,應保持水質乾淨,注意多元化營養和加強鍛鍊,同時控制溫度不宜過高,否則會燒尾。一般來說,在這個種類裡半月鬥魚比較常見,也深受魚友歡迎。
NO.5龍基因
又稱龍鱗鬥,鱗片大而厚重,點綴有點狀分布的魚鱗。
NO.6巨鬥
體長超過6cm,總的來說就是長得比較大。
NO.7面具
通常發生在龍基因身上,鬥魚的頭部被鱗片覆蓋。
NO.8魔眼
全面具的極端表現,頭部及眼部都被魚鱗覆蓋,會影響鬥魚視物。
NO.9雙尾(DT)
近年來研發出的基因改良品種,特點是有兩條尾巴,因此具有所有基因改良魚種都不具備的特質。缺點是體質非常差,不容易抵抗疾病,飼養困難。
NO.10大耳
也稱為飛象。這種鬥魚腮側邊兩鰭非常大,就像兩個大耳朵,因此而得名。近年深受廣大魚友喜愛,飼養較難,容易出現溶耳,裂耳等,不建議新手飼養。但是小編私以為為這種鬥魚的顏值幾乎已經達到了鬥魚的巔峰,但是不管是多漂亮的鬥魚,好鬥的天性是避免不了的,千萬別被它美麗的外表給騙了。因此,它也稱得上是天使與惡魔的集合體。
小結:
泰國鬥魚除了上面所述分類之外,還有按照色系劃分的方法,這裡就不贅述。總的來說,泰鬥是美麗而強悍的,正如一位脾氣火爆的佳麗,美得坦蕩又有個性,誰能不愛呢。所以泰國鬥魚也在世界水族市場上收穫了一大批追隨者。還沒有入手的魚友,還等什麼呢?
歡迎關注,更多精彩等你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