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一位網友的要求,我專門寫一篇短文,給大家解釋一下基金名字最後面帶的一個字母,有的是A、有的是B,還有的是C,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大類來進行解釋:第一類是關於分級基金名字後面的A、B和C,第二類是其他基金名字後面的A、B和C。
一、分級基金名字後面的A、B和C
上網一搜索,發現有這麼一段話:
分級基金又叫結構型基金,是指在一個投資組合下,通過對基金收益或淨資產的分解,形成兩級(或多級)風險收益表現有一定差異化基金份額的基金品種。主要特點是將基金產品分為兩類或多類份額,並分別給予不同的收益分配。
很多投資者朋友瞬間蒙圈,這都講的啥玩意,不懂!
純學術性解釋就這樣,不這樣寫怎麼能體現專家的水平呢?
不過沒關係,有困難,找磚家!我們來通俗地轉換翻譯一下,是這樣的:
分級基金A是財主老王,老王追求安全,要求每年賺取相對固定利息,不想承擔風險,某種程度上你可以理解為是一隻債券基金。
而分級基金B則是賭徒小王,從老王帳上借錢,並拍胸脯保證老王的本金安全、利息照付,另外還承擔基金的管理費等等。
用小王的話來說,這些都是小錢啦。因為只要在這些之外多賺了錢,將全部歸小王所有。當然,一旦沒賺到錢,小王就會慘兮兮。
所以,股市一下跌,分級基金B通常跌得特別快,反之上漲的時候,漲幅也可能比較大。
除了這種常見的融資型分級基金外,股市上還有一種少見的多空分級(蝶式分級)模式,這裡會出現尾部字母為C的基金。分級基金C做反向槓桿,就是與分級基金B的方向相反,用小部分資金來對衝風險。但分級基金C很少見,完全可以不作了解。
實際上,所謂A和B的分級,只是一個分錢約定,對基金來說,全部錢都是整體運作。不管老王還是小王,實質上都在刷一張銀行卡。
舉個例子:
假設某基金有2億資金,開始時分級A和分級B各1億元;A份額約定年收益率10%。
基金成立後,小王拿著2億元開始各種花式投資,半年後不管賺不賺錢,老王(A部分)說1.05億是我的,剩下的歸小王。
此時,如果基金帳上有2.25億元,那麼歸屬小王(B部分)的就是1.2億元,即每份基金B淨值變成1.2元,收益率20%。如果帳上只有1.85億元,B份額便是虧損20%。
因此,具體該買分級基金A,還是買分級基金B,要看自己的想法了。
二、其他基金名字後面的A、B和C
除了分級基金複雜一點之外,當A、B和C用在其他基金名字後面時,這個問題就變成了一個簡單的買賣基金收費問題。
申購環節:
A類是前端收費,在申購的時候按比例收費,一般是1.5%,有的平臺會打「骨折」至0.15%。
B、C類一般沒有申購費用。
贖迴環節:
A、C類一般沒有贖回費用。C類根據持有時間長短收取服務費,持有時間越長服務費越高。
B類根據持有時間長短,決定收取贖回費的比例。一般7天之內是1.5%,7-30天是0.75%,往上逐步遞減,直至不收費。下圖就是一個典型的贖回費收取比例:
如果基金結尾沒有標ABC,或許就會既收申購費,又收贖回費,但具體如何要看每隻基金的買賣規則。因為,上面介紹的畢竟只是一般性的做法,各個基金公司在具體品種上可以自行設定規則。比如,有些貨幣型基金、債券型基金雖然不是B、C結尾,但也可以按照C類的收費模式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