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悶聲發大財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名留青史,對於國家而言也是如此。能在歷史教科書中留下名字讓後人廣為所知的國家是極少的。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文明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我們都出生在中國這樣的千年古國,站在偉大的前人的肩膀上,自打出生就懷揣著一種傲氣:中華民族復興,躋身世界強國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想法。
但是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和人口,並不像中國人這麼幸運。大多數的國家在中美俄這樣的大國眼裡,都是小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影響力都十分有限。那麼,這些國家想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中生存下去,就必須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
在冷戰東西對峙的環境,這種處世哲學更是經歷了最嚴苛的考驗:
▲以古巴、南斯拉夫為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
組成了不結盟運動,旨在小國聯盟形成合力
▲以北約華約為代表,許多小國採取了一邊倒的政策
希望尋求大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保護
但是有一類國家卻是特立獨行的,這就是絕對中立國。他們不選邊站隊,甚至不會貿然加入許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條約。這種政治上絕對中立的做法真的管用嗎?我們就從幾個案例來看看,這種高明的「小國哲那♂學」。
瑞士:中立國不是烏託邦
絕大多數人印象裡唯一的絕對中立國就是瑞士。從1515年結束領土擴張後,此後的幾百年內瑞士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政治糾紛和軍事衝突。1815年至今的200年內,瑞士一直是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絕對中立國。
▲瑞士甚至直到2002年才正式加入聯合國
絕對中立的名號讓這個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裡(約半個重慶)的小國集中了超過200個國際組織的總部。我們在新聞裡常聽到的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聯合國難民署等都在其列。
▲小小的瑞士簡直成為了「世界政府」的首都
瑞士保有4.25萬人的常備軍,但是每個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役。但職業軍人不多,部隊基本上介於民兵與正規軍之間的狀態。士兵們平時上班,每年抽出18~21周集中參與軍事訓練,甚至連部隊的配槍都能自己帶回家保管。
▲瑞士的軍隊性質和以色列很像
事實表明強大的動員力讓其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
至今,瑞士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經濟規模躋身全球前20。人均GDP7.9萬美元居世界第二。
事實證明,瑞士中立國的角色扮演是十分成功的,不僅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得以自保,而且相對獨立自主的經濟發展也讓這個國家變得異常富裕。宛如歐洲十字路口上的世外桃源。
▲瑞士主要國土處於阿爾卑斯山區,易守難攻
雖位於各個大國之間但都不是必經之路
在地理上就十分適合保持中立
但是最能表現瑞士「中立哲♂學」的,卻不是他表面上的絕對中立,而是戰爭時期的獨特立場。簡而言之,瑞士的策略如同兩次世界大戰參戰前的美國一樣,作為一個「中間商」瘋狂賺差價。
二戰時期,瑞士表面上保持中立,且並未受到同盟國和軸心國任何一方的入侵。但是在幕後,瑞士卻成為戰場上的最大「黑市」,同時為交戰雙方提供便利。
舉個例子,二戰時期,美國曾向德國佔領區域進行過長達3年的大規模戰略轟炸。許多戰機在轟炸後被德軍重創。不得不選擇在瑞士迫降。按照《海牙公約》,瑞士必須拘留進入其國境的交戰國士兵,並提供必要的醫療措施。但是逃跑的戰俘則被排除在外。
不過瑞士特別喜歡鑽國際法的空子,一架轟炸機迫降到瑞士,瑞士馬上拘留飛行員,扣壓飛機。「人機分離」可就成了兩筆買賣:一方面,瑞士催英美政府花錢贖人,在確保錢到帳後,協助被拘飛行員「越獄」,讓他們變成「逃跑的戰俘」。之後越過瑞士南部邊境,由英方人員接收,秘密前往西班牙,最後再引渡回英國。
▲相當一部分德軍繳獲的美國裝備是通過瑞士
至於留下來的飛機,納粹德國可是一個好買家。儘管沒有證據表明瑞士曾向德國大規模出售軍火。但是,這些戰爭期間的扣壓裝備,卻幾乎都被德國買走,用於了解敵軍裝備。
▲這個操作總感覺 似曾相識…
近年來,越來越多曾在瑞士被扣的二戰老兵作證,曾在瑞士遭遇過虐待。瑞士不僅沒有提供必要的醫療協助,讓許多士兵死於非命,而且對於各國戰俘採取極度放任的管理方法。甚至在監獄內出現過大規模強姦事件(同性)。儘管紅十字會一再聲明「絕無此事」,但是越來越多的老兵證詞卻讓人不得不質疑瑞士在戰爭中的中立性。
這段歷史讓瑞士絕對中立的形象蒙上一層陰影,但是反而更加體現出瑞士的中立哲♂學:利用大國相互牽制,確保自身的絕對安全。之後對交戰雙方「平等的提供便利」。成為雙方的「工具人」。將自身利益和大國利益相捆綁,確保自己不會被任何一個大國背叛。最後「悶聲發大財」。
第三世界的絕對中立國
與瑞士形成對比的是大洋彼岸的哥斯大黎加。作為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其在1949年宣布徹底廢除軍隊,成為絕對中立國。
▲絕大多數人上次聽到哥斯大黎加這個名字
或許還是在世界盃的球賽上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位於中美洲南部的咽喉位置。與瑞士中歐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有異曲同工之妙。
哥斯大黎加曾有200年被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歷史,也經歷過被徵服和大規模內戰。在1948年終於實現獨立後,當局或許是提前嗅到了冷戰的火藥味,決定廢除軍隊成為絕對中立國。軍隊的廢除,國家不會出現軍閥把持政權的情況。也能最大限度的削弱自己的軍事影響力。讓兩個超級大國不會選擇在此策劃政變。
▲是的,哥斯大黎加一支軍隊都沒有
冷戰時期,與哥斯大黎加類似的拉美國家有許多都處於動蕩的狀態。唯獨哥斯大黎加國內穩如泰山。還可以將省下來的軍費預算用於經濟和民生發展。這讓哥斯大黎加不僅平安的度過了危機四伏的冷戰,而且經濟也獲得了長足發展。
2017年,哥斯大黎加人均GDP高達11631美元,比中國還要高30%。長期的安定生活讓居民的幸福指數極高。相比於瑞士的兩邊發財,這種低調的自保是第三世界小國非常理想的選擇。
▲相較於哥斯大黎加南北的巴拿馬和尼加拉瓜
冷戰時期兩國都經歷過大規模戰爭
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透了這種中立哲♂學,許多與世無爭的小國:比如柬埔寨、蒙古、土庫曼斯坦等都想加入絕對中立的行列。
這種絕對中立的套路,本質上依然只適用於小國。套用在中美俄這樣的大國身上自然是不適用的。但是將這種套路用於普通的人際關係,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有時候,真正獲利的並不一定都是站在臺前的大人物,幕後低調的小角色反而更容易名利雙收。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鋼雨軍事(ID:gangyujunshi)作者:鋼蛋兒。只為每天給大家提供更多精彩的知識與內容,但不代表軍武完全認同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