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西安鐘樓、城牆上騎車、和不倒翁小姐姐牽手……以上項目相信多數西安人和我一樣幾乎沒怎麼體驗過!!!
神奇的是大家卻能道聽途說後,對外地朋友齊刷刷給出建議,「別去,沃有撒意思」。但對許多外地朋友來說,來西安就是衝著它們來的啊!
歷史感是西安的頂級誘惑,鐘樓城牆大唐不夜城,在第一次來西安的人心中佔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站在鐘樓上啥體驗」「上城牆騎車啥感受」「和不倒翁小姐姐牽手啥感覺」
本期華寶在西安當一回遊客,實測幾個大項目。把大家說沒意思的統統感受一遍!
看這個標準遊客照,可還行?一起來看看,我在西安人眼裡敗家體驗的一天。
01
上鐘樓到底能看到啥?我發現了從來沒看到過的西安
價格:人均30體驗時長:半小時
第一站我就踏上了位於西安C位的鐘樓,可能是太久沒有旅行了,我竟然覺得30一張的門票毫無壓力,甚至還有一點便宜。
這麼多年來第一次上鐘樓,內心還有點小激動,粗發~
積壓了多年好奇心,我一上去趕緊四處張望,果然沒讓我失望。
我在西北角發現了"鐘樓本鍾",每年除夕夜春晚倒計時後的鐘聲就來自它(嘖嘖~)
鐘樓的內部有兩層,一層是展館,另一層還是展館。一層是關於西安鐘樓的歷史陳列,有許多珍貴的照片和史料,二層是一個清代家具展。
看到這裡其實以上都不是重點,站在鐘樓二層的外走廊上俯瞰西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我發現這才是上鐘樓的意義所在。
南大街視角
西大街視角
北大街視角
東大街視角
外地朋友站在鐘樓上,如果想感受多麼震撼的高度,那我確實也沒感受到。但它是西安的最中心,中國古都城建的頂級作品,這個可以俯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視角,除了鐘樓我想不到第二個地方。
一座古城的魅力,大概就在這些習以為常的細節裡吧!從鐘樓下來,我趕緊奔赴了下一個目的地。
02
城牆騎車
燃燒你的卡路裡
價格:人均80
體驗時長:3小時
一到這個打卡地,我就後悔了。因為餓,還曬,要體驗在"環城高速"上騎自行車一圈13.9公裡,這哪是我這種寫字樓體質吃得消的。於是果斷放棄。(你不是來體驗的嗎?)
朋友們答應我,不要在我這張照片上做過多停留,這是對我最大的尊重。
但我覺得在西安吃了太多美食的你,還是應該在這裡燃燒燃燒你的卡路裡。能完整的騎行城牆一周這種牛逼體驗,在中國的城市裡你能感受到的概率還挺低的,自信點說幾乎為零。
西安城牆上面非常寬闊,可以想像十一假期就算人再多,這裡也不至於人擠人。對了,還需要提醒你的是:注意!防曬!
03
和大聖合影
結果找到了和大雁塔合影的最佳角度
價格:免費體驗時長:半小時
在室外暴曬後,
我需要找一個室內的項目,
冷靜冷靜。
於是來到西安大悅城,
尋找距離唐僧雕塑直線距離不到500米的他大徒弟雕塑,「大聖」是個七米高超級大雕像,聞名抖音。
但是它白長了這麼大個,我發現真難找啊!
特別是對於方向感不太好的我,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我在大悅城裡到處亂竄,終於在饒了N圈,不知走了多久後發現了它的身影,趕緊合影先~
費這麼大的勁就合張影,顯然我是不甘心的。於是我繼續在商場內溜達。來到了戶外平臺,我發現我可能找到了和大雁塔合影的最最最最最牛逼角度沒有之一。於是,端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和大雁塔留下美好回憶。
04
公款吃泡饃和網紅美食
享受的是體驗美食的那一種儀式感
價格:日均200
體驗時長:全天
來體驗前,領導在經費上讓我不要有思想負擔。於是我知道,大吃大喝的機會來了。外地朋友來西安會吃的,統統給我安排!
羊肉泡饃
作為南方人眼中的黑暗料理,我今天必須為我們的泡饃正名。誰說我們北方人吃飯不精緻,你看這掰饃的耐心度,精緻的南方人都不一定能做到。
饃要掰成指甲蓋大小形狀,越小越好,整個過程正常需要20分鐘。
我來的是永興坊的「老孫家」,周內顧客並不是很多。大多數顧客默認的是機器切的饃,這家店的口碑在西安非常優秀了。但此時此刻,我覺得味道已經不重要了,吃泡饃的樂趣是享受掰的過程。
一碗泡饃下去已經非常撐了,但為陝西美食正名遠不止這個,光掰一下就精緻了?不存在的!
德髮長餃子宴
於是我來到以精緻出名的老字號德髮長,一進門看到顏值比我還高的餃子,我知道我來對了。
這是餃子↓↓
這是餃子↓↓
這還是餃子↓↓
我站在包餃子師傅旁邊看了一會,眼睛學會了,但卻手一無所知。
以後誰再說陝西美食枯燥乏味且樸實無華,記得把這篇《陝西的美食有多牛》直接甩給他。
05
和不倒翁小姐姐牽手
雖然沒之前火爆但依然是戀愛的感覺
價格:免費體驗時長:取決於當天遊客量
吃飽喝足後,我知道本人最期待的一個高潮環節終於要來了-和不倒翁小姐姐牽手
去年小姐姐剛火的時候,你問我為啥不來體驗?我也想啊擠不進去啊!的確沒有去年那麼多人了,但一笑傾城的小姐姐果然沒讓我失望,牽手那一刻是戀愛的感覺~
在西安當遊客的一天裡,體驗完幾個項目,我的錢包空了,卻還挺滿足的,更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以上的測評經歷,大家可根據自身的喜好反對或者接納。最後想說一句:西安的韻味,需要你放下浮躁的心,靜下心來慢慢感受,這可能是你感受中國歷史底蘊最好的機會了。
編輯: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