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始建於1996年。近8年來,學校致力於實現「幸福教育」特色辦學,幫助師生「開發積極自我,引領幸福人生」,讓師生體驗到教育的幸福,並在教學成績上取得了卓著成效。學校每年中考成績綜合評價進入武漢市中心城區公辦初中前10%,10%的學生達到華中師範大學一附中、武漢外國語學校錄取線。近3年,學校榮獲全國四星級幸福學校等國家、省、市級榮譽40餘項。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始建於1996年。近8年來,學校連接過去、立足現在、指向未來,提出「幸福教育」的主題方向,提煉出「開發積極自我,引領幸福人生」的核心辦學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著力推進素質教育,讓師生感受教育的幸福,取得了豐碩成果。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裡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美國哲學家內爾·諾丁斯在《教育與幸福》中說道:教育與幸福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好的教育應該為個人和集體的幸福作出貢獻,幸福應當成為教育的目的。
近年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始終以幸福教育為宗旨,致力於幸福教育文化的倡導與建設,讓師生在和諧與幸福的校園中品味幸福,創造幸福。
教育只有讓師生感受幸福,才能保證教育質量。校長付國屏認為,教育教學工作是「良心活兒」,教師的情感情緒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教師在工作中有幸福感,心情愉悅,才能保證教育教學有良好的效果,否則就會產生負影響。從學生方面講,只有感受到學校學習和生活的歡悅與幸福,才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動力,才能奮發努力學習。
幸福教育,就是以幸福引導師生把教育作為實現自身價值的追求,為素質教育的實行提供情感基礎和精神支持,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中提高學習成績,把黨和國家的意志化作廣大師生和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與行為,從而使素質教育全面落實。
在付國屏看來,幸福教育就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學生和諧生長,良性競爭,互相促進。學校就像是大魚帶小魚的一方池塘。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說的: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見,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學校「幸福教育」文化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是一所學校持續長遠發展的前提。近年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經過深入思考和研究之後,對學校的「幸福教育」文化進行了一系列頂層設計。
聚焦願景使命:建設幸福學校。其內涵定義為:近者悅,遠者來。語出《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意思為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
近者悅:在幸福教育的校園裡,在學校理念的引領和學校文化的薰陶下,幸福成為一種追求,成為一種意識,成為一種存在,成為一種渴望,成為一種信念。
遠者來:幸福學校,聲名遠播;幸福歌者,引來歌者。專家學者,獻智指路,傾力助推,樂意悠悠;同行朋友,羨慕取經,學習借鑑,腳步攘攘;五洲同盟,分享交流,演繹精彩,光芒熠熠。
確立核心價值。其內涵定義為:正直,融合,引領,卓越。正直是幸福教育的內核。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師生生命的共同發展,這就是學校的「本」。幸福教育的正道,即能順應人性規律和尊重人的主體性,體現管理理性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尊崇教育之道,以人為本,激發潛能,多元發展,合作共生,差異成功,堅守修煉,培養體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
融合是幸福教育的手段。作為教育,應該二者並存,從學校層面講,校園為師生的幸福而存在,幸福教育必然能夠融合多元文化,兼容各種資源,在融匯眾學時培養人才,創立新知,卓然自立。
引領是幸福教育的使命。教育應為未來的社會而教育,引領價值意義,引領生命成長,引領全面發展,辦人民嚮往的教育。胸懷教育之責,喚醒師生內力覺醒,自主生長,生長帶來享受,享受促進進步,進步贏得魅力,魅力形成輻射,輻射伴著幸福。
卓越是幸福教育的動力。懷著幸福教育之信仰,指向教育之願景,不斷地塑造和建構學校文化;科學設置組織結構,形成良好管理體系,優化資源配置;課程開發與教學實施形成特色;構建激發需求的評價體系,激發更多能動性、積極性、原創性貢獻,促進學校不斷進步與創新,形成對事業對成功充滿信心的優勢心理。
凝練辦學理念:開發積極自我,引領幸福人生。積極自我是建立在對現實自我全面客觀認識的基礎上的一種積極態度。開發積極自我,就是全面、客觀認識自我,積極悅納自我,自信、自立、自強、自主,不斷發現自我潛能,不斷發展自我能力,努力完善超越自我。
在教育的過程中,把握積極的人格特徵,學會自我接納,發現優勢潛能,實現學生有意義的生長;建設積極的育人環境,開發特色課程,實施「伴生課堂」,實現學生有質量的生長;運用積極的育人方法,尊重學生的行與思,肯定學生的學與得,鼓勵學生的展與秀,實現學生有快樂體驗的生長;師生在提升自我、奉獻他人、貢獻社會的過程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歸屬感,奠基幸福人生。
共生學校校訓:傾聽內心,享受作為。傾聽內心——了解自我潛能和興趣愛好,樹立自我和諧的發展目標;享受作為——在行動過程中獲得生長的快樂和心理的享受。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學校認為傾聽的價值是教師領悟學生的存在、自己的存在、追憶自我和他人的存在。要傾聽學生的欲望和需求、情感、思想、疾苦、差異,傾聽學生與他人之間的關係。
堅守學校精神:「0+1→1+100→100+1」。即「從無到有(勇氣、智慧和知識)→百鍊成鋼(智慧和知識、仁慈與愛、修養與節制)→追求卓越(心靈的超越)」。
牢記培養目標:德性純正、靈性充盈、個性舒展的具有社會適應性的活力學生。中文詞典一般將「活力」定義為「旺盛的生命力」,亞里斯多德則表示達到了目的的、完成了的實在、潛能的「實現」、創造的本源。學生活力的源泉在於德性純正、靈性充盈、個性舒展,具有社會適應性。
遵循「與人為善」的管理之道
幸福的學校管理是尊重人性的。學校要求管理者首先理解知識勞動者的特徵,一是自主,對組織的依賴程度低,對知識和技術的認可度高,因此自主性強;二是價值,懂得知識的價值,期待發揮專長,取得成功,實現價值;三是責任,如果認可組織,就有內在的熱情和動力,就會主動擔負責任,不需要嚴格的紀律和制度監督;四是成就感比金錢更能激勵他們;五是平等,他們希望與領導的關係是樂隊成員與指揮之間的關係,圍繞一個目標,進行團隊合作。
其次,理解「與人為善」。學校的教育信條是:幫助他人,成就自己,發展學校。治理主張為:「五心」「三種人」「五要」。也就是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學校班子成員自覺做到「五要」「三種人」「一顆心」。「五要」:要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融不隔膜、互相諒解不冷漠、互相關心不歹意、互相支持不拆臺。「三種人」:做使領導寬心的人,不把難題上交;做使下級舒心的人,不把責任下推;做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後搞小動作。「一顆心」:善於以自己的一顆真心化為縷縷和煦春光,以光明前景激發人心,以人文關懷溫暖人心,以坦誠相待交換人心,以合理待遇留住人心,以高尚人格陶冶人心。
再其次,建設信任型人際關係文化。影響一個學校發展很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係。如果學校人際關係緊張,帶來的一是教師無法從工作中感受到幸福,二是教學的效率勢必下降。學校主張要建設信任型人際關係文化,形成一種自由、和諧與互相信任的文化氛圍。在管理中學校始終把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地位、尊嚴放在首位。學校堅信:因為有自由,所以思維活躍;因為有民主,所以積極參與;因為有傾聽,所以善於表達;因為有寬容,所以敢於挑戰;因為有責任,所以樂於奉獻;因為有歸屬感,所以形成合力。
構建激活個體的管理體系,服務學校的創新發展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沒有機構(如工商企業)就不會有管理。但是,如果沒有管理,那也就只會有一群烏合之眾,而不會有機構。而機構本身又是社會的一個器官,它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給經濟社會和個人提供所需的成果。」
管理者必須為他所管理的組織指引方向。他必須深入思考本組織的使命,為之制定目標,為達到本組織必須作出的成果而組織資源。最高管理層的首要職責就是提出這些問題:「學校的事業是什麼?」「學校的事業將是什麼?」「學校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
管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受兩大動力體系驅動。一是自我動力,二是超我動力。這兩大動力的平衡關係,決定了人的行為方向。組織中對人的管理就是想辦法將兩大動力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並協同指向員工與學校的整合目標。自我動力的啟動,主要靠個人利益的吸引。具體方式就是提供三個激勵:報酬激勵、成就激勵、機會激勵。超我動力的啟動,主要靠事業理想、學校使命、學校精神、核心理念與價值觀。學校管理,就是建立自我與超我結合、制度與文化並重的管理環境。
因此,學校管理體系以三個激勵為功能目標,設計管理制度體系,以理想、道德的灌輸和理念與價值觀的認同為功能目標,設計文化理念體系,形成系統化的運作環境和上不封頂、下有保底的行為空間。這種行為空間除了具有把員工行為聚合到學校目標上的功能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即滿足員工對利益的追求,同時提升員工的人格和道德,從而達到自我與超我結合、文化與制度並重的目標。
建立管理新範式。學校以激發教職工個體價值為核心,設立並創造共享價值的平臺,讓學校具有開放的屬性,建立能為教職工營造創新氛圍的管理新範式。
一是師生與學校是共生關係。師生不能忽視學校,並需要對學校目標給予承諾;學校不能忽略師生,不能夠簡單地要求師生服從學校。相反,為了讓師生目標與學校目標保持一致,需要作出明確的界定和設計。
二是學校必須外部導向。在今天,學校的每個核心成員要始終關注學校生存的要素,要始終缺乏安全感。這種感覺讓學校的主要成員和學校本身始終保持對外刺激的敏感性,保持一種常態下的警惕和臨界狀態。正是由於這種感覺和狀態,學校才始終具備著「活力」。
三是學校需要打開內外邊界。在網際網路時代,學校需要獲得整體的力量、集合更多人的智慧。這就需要學校更加開放,跨界學習,與環境作出協同。
「與人為善」,促進教師過上幸福的專業生活
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教師只有步入專業化的道路,才會獲得「精神充實」的巔峰體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致力於幫助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們一起創造他們未來生活的「無限可能」。實現師生相互映照、相互滋養,教學相長。
定義大氣教師的含義和標準。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的使命之一是「潤澤大氣教師」。學校認為,大氣教師是:蘊正氣,正直有範、平等公正、平靜坦蕩;涵和氣,寬厚和暢、諒人愛人、融洽敦睦;厚底氣,篤信好學、博聞通達、術業精進;擁雅氣,才思雅正、生活雅致、豁然雅量;聚福氣,沉醉修煉、創造幸福、傳遞幸福。希望學校的教師能「匠心獨運,甘當教書匠;家驥人璧,玉成教育家」;教師在「研究成為一種需要,教學成為一種享受,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寫作成為一種快樂,講座成為一種挑戰」的狀態中生活;名師在「有自己的教學信條,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有自己的教學模式,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有自己的教學業績」的高標準中誕生。
機制創新助力教師生長。以「潤澤大氣教師」為使命,轉變價值取向,從注重「如何上一堂好課」轉到注重「如何培養好一個人」的發展取向,從追求要純「技術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轉向包括「人文向度和精神價值屬性」在內全面的教師文化提升。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成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全面規劃和引領教師專業發展;以「教師發展學校」為載體,從外控式專業發展到自我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從精專型專業發展到綜合素養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從「教研」式專業發展到「學研」導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全面實施教師成長課程。
研訓設計,尊重個性發展。該校堅持以校為本,從學校的實際出發,自主構建了「一體十足」「四模驅動」的教師研訓模式,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學校培訓體系共分十大類,即後備幹部培養、新進教師校本研修、班主任工作培訓、學科卓越教師培養、教科研骨幹培訓、年度市區項目培訓、全員校本暑期研修、校級幹部培訓、全員讀書培訓活動、外出學習交流活動,形成《武漢開發區一初中教師專業發展校本培訓統籌方案》,對每一培訓項目的內容與要求都做了明確規定,對負責培訓質量的職能管理部門有考核評價。
學校還為教師的專業發展設計了「四大模塊」,即教師專業標準系列、梯次教師培養系列、教師綜合素養培養系列、教育科研拓新領域,通過「五大途徑」,即專家團隊、項目驅動、讀書沙龍、教師社團、競賽活動,實現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與有效性,保障教師發展的差異性與可塑性。
閱讀分享,學思結合強底蘊。教育是一種幸福的心智生活,為增強教師的閱讀能力,學校大力推動教師的讀書活動,創建「五個平臺」,即青年教師讀書展評、微信悅讀全員分享、每周千字文、逢會必讀和經典閱讀系列展示。讀書展評讓青年教師在閱讀中適應教育,在閱讀中體驗人生;微信悅讀群為教師提供了不受時空限制的可學習、交流、分享的平臺,形成全體教師共生共長的志趣之地;校級領導每周寫一篇千字文、中層領導寫半千字文,記錄反思領悟育人與管理之道;逢會必讀,習慣成自然;經典閱讀展示,能進一步擴大教育經典的影響力,增強教師傳承經典的示範效應。
學科建設,良好機制保障。學校實施教育質量提升「雙輪驅動聯動」管理策略,即:級部與部門扁平化管理和學科中心業務管理。特別是將教研組升級為學科中心,提高了政治地位,全面規劃和管理學科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每個學科從5個方面開展工作,即:定規範——學科制度建設、指方向——學科規劃建設、鑄品牌——學科常規建設、升品質——教師隊伍建設、顯品位——學科特色建設。
課題驅動,修煉系統思維。以學校大課題引領方向。在建設幸福學校的總目標下,學校圍繞「幸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三全育人管理評價模式研究」「伴生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等三大課題引領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入推進,大課題下成立由教師領頭的若干個項目推進小組,融合到學校管理與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之中,讓課題的研究真正落地生根,賦予教師工作專業成長的意義。
人文博藝,修煉為師氣質。學校著力實施顏值提升工程,打造清新優雅的大氣教師形象,讓學生親其師,樂其友,信其道。「聲音美學——朗誦與表達藝術」課程,讓聲音成為藝術,打造內外兼修的優雅表達。學校請來湖北廣播電視臺資深主持人、《家長熱線》節目主播田晴老師主講。通過訓練,讓說話變得娓娓動聽,談吐自如。學校還開設了「茶道文化藝術修養與實踐」「古琴與文人修養」「中國插花藝術與生活美學應用」等課程,幫助教師提升氣質和素養。
平臺搭建,成長修煉卓越。學校成立了「名師工作站」。一方面,聘請市內外名師、教研員定期專項指導,全員參與。另一方面,學校成立6個名師工作室,聽課評課,參與教研;教育督導,決策支撐;狠抓兩頭,培優補漏。參與全國專業平臺建設。「全國幸福教育發展共同體」,深化幸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全國名師工作室聯盟」,提升名師水平和影響力,優化名師工作室運行機制,擴大學校名師隊伍,充分發揮名師輻射引領作用。
不斷修煉,在成事中成人。「成人」就是學校發展最終是為了促進所有人員的發展,首先是學生的發展,其次是教師的發展,最後是管理者的發展。學校內部管理機制及其實踐運行也要有助於促進人的發展。「成事」就是學校內部管理機制要促進學校各項事務的進行和發展。
經過一系列努力,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的幸福教育不僅讓全校師生體驗到教育的幸福,教學成績的提升也水到渠成。每年中考成績綜合評價進入武漢市公辦初中前10%,10%達到華師一、外校錄取線。近3年,學校榮獲全國四星級幸福學校等國家、省、市級榮譽40餘項,有25人獲得國家級別優質課比賽一等獎。湖北電視臺、《長江日報》、武漢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全方位對學校的素質教育和改革轉型發展成果進行了報導,吸引了美國校長團和上海、廣州、西安等省內外學校同仁800多人次前來考察交流,並與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學校結成姊妹校,拓寬了師生的國際視野。
儘管初中教育困難重重,但學校精神「0+1從無到有,1+100百鍊成鋼,100+1追求卓越」,一直激勵學校前行。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永遠不要懷疑,那一小部分有思想並且執著努力的公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梭羅說:你必須活在當下,乘著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恆。
展望未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初級中學將「不忘初心,回歸教育本質;立足未來,探索教育方向;知行合一,推進教育實踐」,向更高遠的目標奮勇前行。
(趙 峰)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