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廣東深圳市衛健委獲悉, 9日,1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深圳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正式出徵,分別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主管護師5名、護師4人。其中,年齡最大51歲,最小27歲,分別來自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市中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涵蓋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感染科和重症護理、呼吸內科護理、感染科護理。
另據南方+報導,9日,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及梅州、汕頭、珠海、肇慶、東莞、中山等地派出一支400多人的醫療隊伍趕赴湖北支援。其中,廣東各地市派出300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派出133人。
澎湃新聞此前報導,2月7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向廣東全省奮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支援湖北疫情防控的醫護人員和家人、親屬發慰問信。慰問信介紹,此前,廣東省派出9支隊伍740多名醫護人員支援湖北;全省100多家醫院、1200多家發熱門診的31000多名醫務人員頑強拼搏在疫情防控最前列。
「深圳隊長」曾參與抗擊非典
作為深圳市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孟新科曾參加2003年抗擊非典的一線工作。
「2003年的時候,我就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ICU的主治醫師,當時我就負責全院病人的會診,一天24小時都在連軸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也第一時間向醫院表示,希望能趕赴前線。」在急診一線戰鬥20年,孟新科表示,比起非典,新冠肺炎傳播力更強,因此前線也更需要醫務人員,他在1月23日時,就準備好奔赴疫情前線。
雖早前沒有接到出發的通知,但孟新科一直在關注新冠肺炎的最新情況,學習診療方案,為出發「做準備」。
除了充電學習,孟新科還參與了深圳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在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病區負責重症病人的救治,對新型冠狀病毒救治中的各個環節都有掌握。孟新科說,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這也讓他很安心。
北大醫院女醫生回「家」抗疫
今年42歲的北京大學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龍翔是湖北人,武漢是她的第二個故鄉。
「我本科和研究生是在武漢大學讀的,博士是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可以說,武漢就是我第二個家。」龍翔說,疫情發生後,師兄師弟都在最前線,如今能趕赴湖北,和師兄師弟們一起並肩作戰。
據龍翔介紹,因為疫情,大年初三,她就把丈夫和孩子送到惠州的父母家,自己一個人住深圳,昨晚臨時接到出發的通知,還沒空將出發的消息告訴家人。
和龍翔一樣,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李多雲老家在湖北荊州,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傳染病學專業,先後在武漢讀書、工作了15年,也嫁給了武漢人,武漢也是她的第二故鄉。
「家鄉的疫情在不斷蔓延,我的老師、同學、前同事都在武漢,我心裡非常著急,我們這些在外地的醫護人員都想回去,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多雲說。
1月底,當省市關於選派第三批醫療隊援助湖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通知下到協和深圳醫院感染科,作為科室的骨幹之一李多雲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現在不管是武漢還是湖北其他城市都嚴重缺醫,我們班已經有4個同學回去支援了。」李多雲說,家鄉有難,一定會盡力救治家鄉的父老鄉親。
最小隊員是一名90後護士
年紀最小隊員的是一名90後護士,名叫胡丁玲,出生於1993年,是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護理護師。
「年初五的時候就向醫院提出去支援,昨天晚上通知我,9號要去武漢。」胡丁玲說,自己2015年畢業,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護理崗位上工作了近5年,雖然是年輕人,但對重症護理也很有經驗。
和胡丁玲一樣,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護理主管護師侍蘇州也說,為了抗擊疫情,今年他放棄了回家的機會。
「9年來都在一線值班,今年終於輪到休息了,但因為疫情,我選擇留住深圳。」侍蘇州表示,自己是大學班長,也是老黨員,面對疫情,自己必須上。
侍蘇州是一位3歲寶寶的父親,他和妻子都是醫護人員,「家裡人還是有些擔心,但我希望,能儘自己一份力,讓疫情早點得到控制,這樣我的妻子可以不用上前線,家裡的孩子還有媽媽照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