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第一份官方報紙《北洋官報》創刊
1901年12月25日,中國第一份官方報紙《北洋官報》創刊。
《北洋官報》是創辦最早、最有影響的地方政府官報。其內容以政府公報為主,兼顧介紹外國社會的情況和新思想、新知識,評論中國的不足之處,提出革新措施,為洋務派的宣傳工具。報紙刊登內容包含聖諭廣訓直解,上諭,本省政治、學務、兵事,近今時務,農學、工學、商學、兵學、教案、交涉、外省新聞,各國新聞等。設有宮門鈔、奏議錄要、析法摘要、文牘要錄、畿輔近事、外省新聞、各國新聞等欄目。1902年天津設立總局全國發行。
據記載,從1903年7月24日至1904年2月15日,《北洋官報》為隔日發行,每次寄發平均為2173份,月寄發總量為32600份。自1904年2月16日起,《北洋官報》改為每日出版,每次寄發平均為3091份,月寄發總量為92730份。1903年清政府鑑於《北洋官報》試辦成功,決定在全國推廣,「依照北洋章程妥酬開辦」,因此確立了《北洋官報》在全國的地位。
2、護國運動開始
1915年12月25日,前雲南都督蔡鍔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反袁稱帝的護國運動開始。
雲南護國軍將領合影
次年,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進軍四川;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進軍兩廣;第三軍總司令由雲南都督唐繼堯兼任,坐鎮雲南。反袁鬥爭在廣大人民支持下,節節取勝,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繼宣告獨立。帝國主義則因形勢變化,責怪袁世凱「斷行帝制」;北洋軍閥官僚見復闢帝制無望,也競相離異。袁世凱在內外壓力下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撤消帝制,廢除「洪憲年號」,仍稱大總統。4月18日,唐繼堯等發表宣言,要求免去袁的大總統職務。6月6日,袁世凱在內外交困、眾叛親離中死去。護國運動勝利結束。
3、中國共產黨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博古、鄧發、凱豐、李維漢、張浩、楊尚昆、郭洪濤等十多人。討論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決定採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會議批判了黨內長期存在著的「左」傾關門主義錯誤和革命的急性病,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稱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變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民族資產階級、富農、抗日的國民黨軍官以及華僑的政策:會議通過了《中央關於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這次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標誌中共政治路線的重大轉變,開始扭轉「左」的傾向給中共造成的長期孤立的局面。
4、青藏、康藏公路全線通車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康藏公路於正式通車。西藏拉薩、四川雅安、青海西寧各界各族人民,在這一天舉行了盛大集會,熱烈慶祝通車。毛澤東主席特為康藏、青藏公路全線通車題詞:「慶祝康藏、青藏兩公路的通車,鞏固各族人民的團結,建設祖國!」
毛澤東為青藏、康藏公路通車題詞
這兩條公路的通車,密切了西藏地方和祖國內地的聯繫,加強了漢、藏民族之間的團結,對於全國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於促進西藏人民以及青、康、藏地區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大作用。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