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鬼故事和恐怖電影愛好者們通常都知道,鬼故事或恐怖電影裡要營造驚悚詭譎的氣氛,是有一套既定的「公式」的,例如哪裡看起來越危險,主角就越要往哪裡去;在浴室刷完牙抬頭一瞥,鏡中忽有鬼影飄過;感覺有東西在身後,轉身一看什麼都沒有,回過頭來鬼突然出現等等,若再搭配上瞬間放大的音樂,包準能嚇很多人。
其實,在臺灣民間流傳的鬼故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歷史公式」──阿里山鬼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迷霧驚魂
1935年的某天,一群阿里山的伐木工人正準備下山,行至半途,突然間一陣大霧襲來,眼前頓時伸手不見五指。
正當眾人驚慌之際,耳邊突然傳來悽厲的哭喊聲,所有人仿佛中邪般的舉起手上的斧頭四處亂砍,企圖消滅發出聲音的源頭,但原本的哭喊聲並未因此停止,反而夾雜了更多的慘叫。
不知過了多久,四周逐漸安靜下來,濃霧隨之散去,發瘋的工人們也終於冷靜下來。
然而,他們這才發現,他們眼前的景象宛如人間煉獄──幾位夥伴身首異處,屍塊散落一地。
看到這一幕,僅存的工人都瘋了,他們四處逃竄,最後消失於森林裡,無人復還。
這樁慘案發生的原因,被歸咎於1910年代阿里山鐵路完工後,日本人為了興建神社大肆砍伐阿里山神木。
傳說中,這些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神木深具靈性,在遭到砍伐後變成樹靈向人類報復。
與此同時,林間開始出現許多異象,例如砍伐到一半的樹木汩汩地流出鮮血;午餐時工人打開飯盒發現被染成紅色的米飯;深夜裡從石頭中傳出啜泣聲──這些異象無不在警告人們必須立刻停止砍伐。
為了安定民心,1935年時,日本政府在阿里山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樹靈塔,希望能撫慰樹靈,讓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但是很顯然地,這個舉動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伐木工人們仍舊遭遇許多怪事,最後只好倉皇撤山。
有關上述的傳聞,在現有的史料中很難查到相關的蛛絲馬跡加以證實,不過類似於將「阿里山靈異故事」和「日本濫伐森林」並置的論述結構,似乎成為普遍的寫作格式。
不管是在電視節目、或網絡上,這種傳說都十分常見,網絡上也不乏有文章寫到在阿里山閣(現在的阿里山大飯店)遇到的靈異事件,據說在日本時代,有位日本大學生在飯店房間內離世,之後便陰魂不散。
接著,該篇文章都會提到日人在阿里山瘋狂濫砍樹木,並且在之後建立樹靈塔等敘述。
雖然文章並未明確地將鬧鬼的原因歸諸於「日人濫伐森林」,但是這樣重複的敘述卻一再加深讀者對於「日人濫伐森林」的印象,甚至可能和「阿里山發生靈異故事」的原因相互連結。
然而,「日人濫伐森林」和「樹靈塔」之設立是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對此,我們可能要先檢證兩件事。
第一,日本政府真的有「濫伐森林」嗎?有關該問題的回答,在《阿里山木材真的都運去日本建神社了嗎?——臺灣歷史中被遺漏的環節》一文中已經說明過。
簡而言之,經過史料檢證,「日本並未大量將木材運到日本,反而絕大部分都留在臺灣,而且伐木並不是用來興建神社,而是為了臺灣的基礎建設」;
另外,「 『濫伐』的時間點並非興建明治神宮的1910 年代,而是戰爭時期」;最後,「大量砍伐的樹木也不是用來蓋神宮的針葉林,而是闊葉林。」
總而言之,「日本濫伐森林」本身就是一句「精確性極低」的論述。
第二,據傳「樹靈塔」乃因應「日本濫伐森林」而設立。然而,若回到當時的社會脈絡,我們將會發現設立樹靈塔的初衷並非如此。
是恐懼?還是誇耀?
事實上,以往的誤傳都過於將焦點集中於1935年設立的樹靈塔,反而忽略了設立樹靈塔之前發生的事,設立樹靈塔的前一年──1934 年,日本政府曾在阿里山舉辦「二十五周年紀念」,並且因應紀念日大規模舉辦了「樹靈祭」。
據當地媒體報導,舉辦祭典的目的一是為了撫慰曾在伐木過程死傷的77位殉職者,包括日本技師和臺灣工人;二是希望能安撫那些被砍伐的十萬株神木。
往後的很多靈異故事都以上述兩點為想像基礎,進而延伸出更多恐怖的情節;而故事中被誇大渲染的部分,也似乎回應了當初的祭典為何如此特殊與盛大。
但是,為什麼偏偏是25周年?日本政府有可能單純為了「慰靈」而舉辦大規模的祭典嗎?
若要解開這個謎題,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窺探一二,而其中的關鍵密碼就是「1934 年」。
這年,日本政府訂定了一個十分特別的節日──「全日本愛林日」。
近代日本原先受美國影響,在校園提倡種樹以落實自然保護。
隨後,日本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思想,政府於是決定將愛林日定在4 月3日,與神武天皇祭同一天,目的在藉由愛林以涵養愛國精神;
另一方面,為了提倡林業,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大日本山林協會」無不積極提倡植樹,以進行「綠化運動」。
不過,直到昭和天皇即位以前,大多是各個地方分別進行,並沒有統一性。
1928年昭和天皇即位後,隨即舉辦「御大典紀念綠化運動」,統籌全國各地的植樹事業,除了應付對日本造成威脅的北美進口木材業之外,也藉此強化愛林思想、天皇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關係。
1931年,臺灣山林會也於3月1日也制定了「愛林運動實施要綱」,之後各地紛紛效法,如火如荼地展開愛林運動,以山林聞名的阿里山當然也不遑多讓,準備在3月24日舉辦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並從前兩天就開始在媒體報導宣傳。
到了紀念日當天,一同參加的官員在神社附近的「樹靈塔預定地」舉辦「樹靈祭」──由此可知,樹靈塔就是因為愛林運動才會設立。
到了隔年,正逢始政四十周年紀念,為擴大紀念,臺灣總督府在臺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博覽會,向帝國列強展示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績。
其中,阿里山上除了建有高山博物館之外,亦完成了樹靈塔的安置。
如此看來,從「阿里山二十五周年紀念」到「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前者在為後者鋪路的可能性極高。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出樹靈塔除了具有愛林日的強化認同思想功能之外,亦擁有臺灣總督府用以誇耀開發阿里山政績的宣傳效用。
簡單來說,樹靈塔絕非如民間流傳一般,因為懼怕樹靈報復而興建;
相反地,它不僅帶有日本打造帝國想像共同體的意圖,甚至可說是殖民政府用來誇耀政績的象徵物!
文化重建工程
經過上述的驗證,「因日本人濫伐樹木以致於必須設置樹靈塔來安慰樹靈」的說法便不攻自破,因此以此為基礎延伸的靈異故事,其立論也跟著搖搖欲墜。
如今已很難考證這些靈異故事發生的確切年代,但無論是何時,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何這樣故事的論述結構流傳至今,甚至成為某些人心中的「歷史」?這或許和戰後的文化重整有很大的關聯。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了確立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強力進行了「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文化重建工程,包括文化政策、國語普及運動、組織臺灣文化協進會以及設立臺灣省編譯館等等,目的皆在置換臺灣人原先尚存的日本文化。
然而,這些政策實施之初在底層民眾的成效可能尚不明顯,因此大眾並未將阿里山的故事與「日人濫伐」的印象連結起來。
舉例來說,民國45年的《中國時報》上刊載的兩則阿里山鬼故事。
報上記載,有位來阿里山遊玩的遊客,夜晚下榻當地的旅社,正要熟睡之時,房裡突然傳來有人在走動的聲音,他睜眼一看,赫然發現一位伸長舌頭的女鬼站在床邊,接著女鬼突然向前飄來。
這名遊客嚇得連滾帶爬,逃命似地奔到一樓,更可怕的是,女鬼依舊如影隨形在他身後追趕著。
這位女鬼就是傳說中的「玉女」。
另一個鬼故事也是發生在阿里山上的同一間旅社。
半夜時,一名即將熟睡的男子,半夢半醒間突然聽到一陣清楚的敲門聲,緊接著有「人」開門走了進來,男子悄悄地睜眼偷看,發現是一位拄著拐杖的老翁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男子還來不及反應,突然間,老人轉頭看向他,並從眼中射出兩道白光,男子頓時被嚇得倉皇逃出房間。
這名老人,就是這位人稱「髯翁」的資深阿飄,從未危害過他人,僅是鎮守在當地一隅罷了。
相較於現在,只要談論到阿里山鬼故事,就一定會出現「日人濫伐」的論述,民國45年時的兩則鬼故事並沒有類似的論述,報紙上甚至並未特別說明鬧鬼的原因,其理由或出於版面限制、或僅為記趣,我們無法得知,但可以推測的是,當時的執筆者的腦中可能尚未內建「日人濫伐」的論述格式。
隨著威權體制的展開,政府希望塑造的文化思想,逐漸往民間傳播,進而影響大眾對於日本時代森林史的理解,然後將其與靈異故事聯想在一起──簡單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掠奪史觀」。
如果未來有一天,當你在阿里山聽到有人在胡亂導覽樹靈塔時,請你告訴他:「不要再瞎說了,阿飄正坐在你脖子上,他很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