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琪 來源|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
在2011年那場著名的歐巴馬與矽谷大佬私密會面中,受邀賓客陣容之豪華,堪比企業家版「人類群星閃耀時」,病重虛弱的史蒂夫·賈伯斯、年輕的馬克·扎克伯格、即將卸任谷歌CEO的埃裡克·施密特……
這其中,唯一一張「非企業家」面孔屬於約翰·漢尼斯,但沒有人會質疑他出現的合理性,就像網景公司創始人馬克·安德森向《紐約客》雜誌描述的那樣令人印象深刻——「這沒什麼好稀奇的,他可是矽谷教父」。
漢尼斯的確配得上「矽谷教父」的稱謂,斯坦福前校長、圖靈獎獲得者、谷歌母公司董事長都是附加在他身上的頭銜。他任斯坦福校長達16年,兩倍於前任的時間。掌舵斯坦福期間,學校的捐款翻了一倍,本科申請人數翻了一番,錄取的競爭激烈程度首次超過哈佛大學。
在斯坦福長達125年的歷史中,漢尼斯展現出了傑出的管理能力和領導遠見,被公認為是最成功的校長,也被公認為美國過去20年來最好的大學校長。
他徹底打破了學術與商業的「次元壁」。據不完全統計,斯坦福為矽谷輸送了近5000家創業公司和不計其數的企業家,幾乎貢獻了矽谷創業公司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實的「矽谷培養基」。「風投之王」約翰·杜爾直言,「我無法想像沒有斯坦福的矽谷」。
漢尼斯也是一位領導力專家。作為一個大學校長,他常常問自己:我是不是一位還算不錯的領導者?我的團隊是否讓這所傑出的大學變得更好了?他甚至給自己立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確保麾下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可以當著自己的面說,「漢尼斯,在我看來你這個想法特別蠢」。
在最新出版的《要領》一書中,他揭示了領導力的五大原則和塑造領導力的五大工具。在漢尼斯看來,許多精英人士,無論多麼位高權重,終究未能出色地領導自己所在的機構。他將畢生投入一場「領導力之旅」,是時候與世界分享這趟旅行的體悟了。
以下是《中歐商業評論》對約翰·漢尼斯的專訪。
中歐商業評論(以下簡稱CBR):回顧本世紀發生的另外兩個重大事件,即「9·11」事件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的國際社會,尤其是大國之間形成了共識,在行動上保持了一致,從而較好地應對了危機。此次疫情是否暴露出世界的領導力危機?
約翰·漢尼斯:最要緊的是我們要攜手渡過這場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做到不孤立任何一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這樣的機構需要發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的作用。這不會是最後一場災難,很有可能只是災難的序曲,這一次我們顯然並沒有充分準備好。
CBR:2018年2月,您接替埃裡克·施密特,正式成為了為Alphabet的第三任董事長。Google有重返中國的計劃嗎?
約翰·漢尼斯:目前沒有,但將來可能會有變化,具體什麼時間不好說。畢竟此刻所有人都受困於新冠疫情,未來一年裡,這都會成為我們思考的最重要的問題。
CBR:谷歌內部的創新生態是怎樣的?谷歌如何保持持續不斷的創新?
約翰·漢尼斯:埃裡克·施密特說過,谷歌內部要像史丹福大學一樣鼓勵創新,年輕人有任何好的想法,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導師幫助他們推進從創意到產品的落地。要保持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這首先取決於谷歌錄用怎樣的一群人,這群人是否對創造新事物充滿熱情,其次,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氛圍,也就是所謂的創新生態。
CBR:臉書、谷歌被曝光數據洩露醜聞,還有Elizabeth Holmes《滴血成金》的故事,今天的矽谷是否出現了領導力危機?
約翰·漢尼斯:許多初創企業都始於一個偉大的願景,我相信即使是Elizabeth Holmes也是如此,只需要一滴血和廉價的診查費,就能做不同的身體化驗,這聽上去無比誘人,不幸的是,技術本身無法實現那個願景。這毫無疑問是一場領導力危機,不僅僅出現在Elizabeth Holmes的公司內部,如果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這場騙局,為什麼Elizabeth Holmes會走上神壇,並且受到資本的青睞,為什麼沒有人更早介入並喝止她繼續騙下去,一定是監管部門,也就是我們的「警報系統」出了問題,這是另一個層面的領導力危機。
CBR:您曾在一次採訪中說,「在矽谷有那麼多人渴望在35歲前成為億萬富翁,這件事嚇到我了」,全球掀起創業風潮,您對年輕的創業者有什麼建議?
約翰·漢尼斯:我想對年輕的創業者們說,讓偉大的使命引領你想要開展的事業,做些了不起的事情,真正為客戶、為社會創造價值,錢自然會來。要是只盯著賺錢,你或許會成功,但無法為世界帶來任何改變。
CBR:當代商業人物中,您最欣賞誰?為什麼?
約翰·漢尼斯:我和蓋茨先生相識近30年,他是一位有遠見的企業家,一手締造了微軟帝國,創造了個人計算機的歷史。讓我欽佩的是,他一直在自我重塑,我們現在看到的比爾是了不起的慈善家,關心全人類的健康福祉。
CBR:科技讓時間管理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您在這方面有什麼秘訣?
約翰·漢尼斯:時間管理的問題,很多年前,我請教過一位在業內以高產聞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只回答了四個字,「不看電視」,這個建議很實用,省下看電視的時間,你會發現人生多了一些思考的間隙。還有一點建議,也是我的切身體會,行程太滿會扼殺創造性思維,自由自在的時候往往也是新想法冒出來的時候。許多人告訴我,企業家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總是忙於應付眼前的問題,卻不願意留出時間去思考那些看上去不緊急,卻足以影響企業未來走向的戰略問題。似乎只有眼前的危機才是危機,才驅使我們去做出反應,那些即將到來的危機被無視了,它們有可能更加致命,所以,請務必留出時間想想「明天的麻煩」。
CBR:在任斯坦福校長期間,您花了大力氣確保團隊的每個成員都可以當著您的面說, 「漢尼斯,在我看來你這個想法特別蠢」,如何做到的?企業可能複製嗎?
約翰·漢尼斯:你只要確保一件事,沒有人會因為當面表達異見而遭秋後算帳,對我來說,比起內部爭論、意見相左,沒有意見、沉默才真正值得感到不安。無論學校還是企業,都是如此。
01
界定同理心的個人層面和組織層面
同理心源自內心,這種高深精妙的人類情感具有奇妙的意義,如果同理心被誤導或凌駕於理性,可能會很危險。如何處理這種情感與理性的平衡,需不斷嘗試直至熟稔。
由一個觸動你心靈的故事外化為一個機構的行動,這個大跨越有可能充滿風險。作為機構的領導者,你必須問自己,這究竟是出於個人意願還是整個機構應該採取的行動?
例如,多年前,得知世界上有些地區遭受災難後,我們的一群學生開始籌款援助災民。我完全支持他們的募捐活動,但當同學們向我提出史丹福大學也應捐出一筆錢時,我拒絕了,這是一個可以幫助釐清同理心這個概念的時刻。
大學的經費主要來自捐贈者和學生所交的學費。資金的來源方都認為這些應當用於支持大學的教學和科研,而非救災。所以我告訴同學們:「我不同意提供大學經費作為捐助,但我個人會拿自己的錢支持你們達成籌款目標。」
02
兼顧同理心與理性
同理心不僅是一種情緒反應,更是一個學習的機會。
無論你是在領導一所大學,一個非盈利組織還是一家公司,時時刻刻都可能有人想你請求幫助,他們希望你能感同身受。決定何時回應以及如何回應是所有領導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你不可能滿足所有的請求,你需要一個情感甄別系統,來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決定,把關注點和資源放在適當的地方。
決策的過程包括反問自己一系列問題:
你內心希望做這件事嗎?
你是否足夠認可這件事或這個人,而需要為此採取行動?
處理這件事是否符合你所在組織的使命?
如果符合,你所在的組織是否有資源為此事提供幫助?
如果不符合,你可以自己解決而不動用組織的資源嗎?
處理此事毫無疑問會佔用你或組織可用於其他事務的資源,在充分了解這點後,你願意為此事付出多大努力?
如果決定出手,那麼對於這個請求,你可以設計出一個有影響力、可持續運作的實施方案嗎?
通過反問自己這一系列問題,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價值觀,了解你的同事和組織力所能及的部分,並了解那些可能會影響你所在的群體以及更大範圍的人的問題。
2014年史丹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比爾·蓋茨及其夫人梅琳達·蓋茨的演講,是我聽過的最棒的伉儷一席談。比爾的演講從數據和技術角度入手,主題是尋求解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的方法,如使用全球定位系統跟蹤疫苗注射以確保其覆蓋到每個村莊。同樣的話題,梅琳達的演講則從個人視角入手,例如她在一家印度醫院握住一名瀕死的愛滋病人的手。比爾和梅琳達兩人是理性與同理心結合的生動體現。
03
兼顧同理心與公平
通常而言,我的團隊希望我在兩個層面展現同理心:一是私人層面,通常涉及與健康相關的問題,二是與家庭有關。在這兩種情況下,我跟每個人都秉持同一個理念:健康與家庭最為重要。有時這種理念會導致團隊的生產力暫時受到影響,這需要其他團隊成員更加努力地彌補空缺,但從長遠來看,在領導史丹福大學的16年裡,對此理念我從未後悔過。
我把我的員工視為負責任和有能力的成年人,他們被授權管理自己的時間——他們可以自由決定何時上班,何時下班。因為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不幸的是,有些時候有些人利用了這一政策——他們沒有完成工作並成為團隊的拖累。我告訴他們如果這類事件發生一次,可以被原諒,畢竟人人都會犯錯——在這裡我強調的是同理心;但如果此類事件經常發生,那麼我基於公平的考量會超過同理心,這些人將會受到懲罰。
我時常感覺我們的同理心即將遭遇嚴重的挑戰。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的就業和僱傭關係。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將取代手工勞動者和駕駛員,法律事務自動化AI系統和辦公自動化AI系統將取代律師助理和行政助理。我們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將承受長期失業或就業機會不足帶來的壓力。
我們需要認識到,在革命性技術創新驅動下的就業市場轉變可能導致臨時失業,但這並不意味著受影響的個人再無法就業。我們必須考慮以前根本不存在的工作以及那些無法用聰明的計算機取代的工作。作為領導者,我們現在需要開始為這項工作做好準備。人性本質、情感聯繫和人文關懷,這些是唯有人類能帶來而機器人、應用程式所做不到的。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歐商業評論(ID:ceibs-cbr),作者:周琪
本文來源中歐商業評論,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